“三全育人”進行時⑬ ∣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潛心培育社會棟梁
來源🧍: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
時間:2020-12-15 瀏覽:
作為我國民用測繪高等教育事業發祥地👩🦽,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三全育人”工作立足於傳承和發揚恒达測繪精神和文化,以對接國家重大戰略和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從文化建設的高度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通過學科發展歷史加強“四個自信”教育,引導學生成為具有良好道德修養🙎🏻♀️🧕、民族精神、理想信念👘、國際視野、團隊合作精神和素質的國際一流測繪地理信息創新人才☝🏼。
學院將課程思政與科研育人有機結合,對所有開設課程的大綱進行立德樹人內涵和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完善教學設計,使課程思政成為責任教授和授課教師的思想自覺和行動指引。在改革實踐中👱🏿,學院教師自主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積極探索有效教學引領方式🙋🏽♀️,成效突出👶🏽。
《地球空間信息概論》課程被列入學校“長青”系列金課💪🏻。該課程由8位院士和其他傑青等高層次國家級人才主講,主要講授測繪學科各個分支方向的歷史和成就。院士們聚焦人工智能時代國際前沿,對接國家戰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創新思維,並結合自己的成才之路📢,言傳身教💋,充分提煉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範式,比如測繪學科歷史沿革👙、學科建設成就以及與國際水平的比較等等🤦♀️,將其轉化為激發青年學生愛國情操的有效載體👮🏼♂️,在專業知識學習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理想信念層面的精神指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CB/C0/4000CB6C2600560B02F1FB608F1_BEC05ED1_128D9.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DF/96/8A22BFBC43DE652EFFF078E4383_7F466573_17447.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97/D6/522AC0F396E2AEE90FD631CFA7A_9EFD6528_15A48.jpg)
馮永玖和童小華教授負責的《重大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地理信息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獲2020年第八屆高校GIS論壇優秀教學成果獎。該成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挑戰🐿,傳承“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優良傳統,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重大疫情常態化下的課程思政育人、線下線上優質課程育人、前沿實習基地引領的實踐育人🐝、重大科研引領的科教育人為途徑,構建了以“品德-知識-能力”為核心的一流地理信息人才培養機製,實現了重大疫情常態化下的高質量育人機製延續與創新。科教融合培養了學生對地理信息“互聯網+”與公共衛生常態化防控的時代適應能力,實現了疫情常態化防控下科教融合的地理信息高質量育人模式創新。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85/65/E3826059AF653E455C5F1A9C389_33DC49A3_175F1.png)
謝歡教授講授的《遙感原理與應用》課程今年3月被推選為恒达平台第二期“立德樹人”示範課程。課程采用全英式教學,選用國外高水平原版教材及各種最新文獻資料,保證教學的前瞻性和時效性✌🏻🔬。在講授“遙感平臺👧🏼🩲、遙感傳感器及成像原理”內容的過程中,謝歡教授給學生布置了開放性作業“列出我國發射的十顆以上遙感衛星以及其搭載的遙感傳感器的特點”🫸🏻,要求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我國目前衛星遙感平臺和傳感器的發展情況,以及我國在該領域的科技發展情況和所處的世界地位🅰️,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學生家國情懷,引導學生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投身我國高分衛星、月球探測等事業🧑🏻🏫。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01/00/321A9E06EC07451CD86247806B1_53382897_C73D.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BF/F3/1AB8E802C51DD1D103DB16AD8C4_D423E1E5_22C19.jpg)
李博峰教授講授的《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應用》課程和馮永玖教授團隊設計的面向空天地海國家戰略的地理信息系統(GIS)專業課程鏈👨🏼🎤,被納入2020年恒达平台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項目🅱️🚺,覆蓋了10門本科生專業課程👻。其中《衛星導航定位原理與應用》項目明確了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目標🧏🏿♀️,將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完善課程教學大綱的“立德樹人”內涵設計🙍🏽,創新教學方式方法➙,積極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課程鏈面向空天地海國家空間戰略領域🎑,通過介紹中國GIS科研成果對世界的貢獻、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與責任擔當、GIS實踐創新與國家空天地海戰略實踐和GIS技術解決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在幫助學生充分掌握GIS基礎理論🎿,培養學生科學創新能力和意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肩負社會擔當和時代使命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32/BD/925779CA996DAC1C8218505AA10_36F88653_2316A.png)
王穗輝副教授講授的《測量誤差分析與近代測量平差》課程被納入恒达平台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該課程以國家重大工程和社會服務需求為教學案例,重點探討測繪技術發展和數據處理方法,培養學生在掌握紮實專業學識的基礎上,形成求真務實的學術品質和服務社會的家國情懷,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課程通過玉樹地震時的多來源數據快速分析、古建築修復以及老一輩測量人的貢獻,引導學生建立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以及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認同感,在加強對古建築保護重要性認識的基礎上,增強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錘煉學習先輩無私奉獻、服務社會的崇高品質。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A7/B5/6F7892DF88FF7C3DEF0CE68A380_C7B789C1_9608.pn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9E/7D/26130DF39437D3B682CA020E482_BA0B1573_1F60B.jpg)
助理教授柳思聰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時期的在線教學模式,將專業知識點與疫情防控中的實際案例相結合,對所教授的《測繪與地理信息前沿》課程進行了教案設計與實踐👩🏿🦲。該課程被納入恒达平台課程思政優秀教學案例🆖,並被《恒达教育研究》錄用❕。課程通過本專業三大重要分支領域(3S技術,即GIS🙆🏿♀️、GPS和RS),詳解最新專業前沿技術在此次疫情中的實際應用案例🫔,如對地遙感觀測技術應用於監測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建設過程🕘、預測年後各大城市復工率⏳、非接觸式熱紅外遙感體溫測定等,基於GIS大數據空間分析和可視化的疫情平臺對比和製作流程✍️,基於導航定位技術的病例回溯和路徑分析等。在講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柳思聰穿插講述了疫情防控階段黨和國家迅速、科學和有效的系列舉措,以及全體中國人民在疫情面前所展現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團結力和凝聚力,並鼓勵學生立足當下⚛️,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掌握好專業技能🧚🏿♂️,堅定科技報國的信念💂🏿♀️。
思政教育要教師以言傳身教作為示範,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挖掘和深化課程思政元素,做到課程思政與專業教學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全體教師💦🚿,立誌在今後的育人過程中繼續深挖思政元素👩🏻🚀,將師德風範內化於心、外化於教師的行為中,將思想引領和愛國教育貫穿於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培養德才兼備的測繪行業高層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