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學子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3金1銀3銅
來源:創新創業學院
時間🚴🏿:2021-10-17 瀏覽🧐:
在10月15日落幕的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上,恒达平台再創新高🏑🧟,榮獲金獎3項🙋🏻🫃🏽、銀獎1項🌦、銅獎3項,金獎獲獎數🧑🏼💻、金銀銅獎獲獎總數突破學校紀錄🍌。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2016屆碩士畢業生黃炳川龍榮獲“創新創業英才獎” (全國僅10人)。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E6/A5/5FEB495BA801FDBFF333F03909A_9E07F3B9_167DD.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F8/37/630772FDCF5103E2284044706CA_3A924C52_140B3.jpg)
“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34/B1/2EF1A82163FF138E711F77B22CB_2C04A34F_18725.jpg)
“Aero-Space低碳離網建築變革者”項目結合了氣膜結構🧑🏽🦳、機械臂噴築🙍♂️、三維掃描🦹🏻♀️、新能源等技術,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氣膜法新能源離網建築。該建築針對應急情況👩🚒,在施工和使用過程中首次實現氫能源供應,提供應急無電場景離網支撐,建築施工與使用過程中用時少、人工少、碳排少🌽,相較於傳統應急帳篷具有預製性高、操作簡單🤸🏻、機動靈活、重復使用🫷🏿、快速固化、保溫隔熱效果好🏋🏿♀️🧒🏽、提供應急能源供應🧔🏿♂️、降低碳排放等優點,是目前應急場合、負壓隔離病房和未來低碳建築的理想解決方案🐸。集裝箱預製化和氣膜房屋設計能夠滿足快速反應、機動部署🈸,機械臂結合三維掃描監測的噴築建造方法🌤,能夠在數小時內實現建築保溫薄殼結構施工,對人工要求低,建造迅速,施工質量高,環境適應性強,符合“智能化”發展趨勢。依靠科學的設計方法與良好的施工控製,氣膜與聚氨酯殼體🔋、混凝土殼體的施工和使用安全性有保證。同時,團隊正在積極探索🧑🏽🏫🏋🏻♂️,設計線上應急響應平臺🤟🏻,為將來應急預警及決策提供有力支撐。項目具有完善自主的知識產權,擁有第一作者專利5項👜,並在導師和學校的支撐下開展了完整的技術流程實驗🧝🏽♀️,首個原型產品已經落地。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CF/62/58FAECBA13B5C05638EE4C27AC3_EBF36DE0_1DD6E.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9/9E/46/8427B3F1E7FF9B7C2ED0E742DB1_BD784F8E_F62E.jpg)
團隊成員在自建的即將竣工的氣膜結構中合影
“黃金捕手——水中痕量貴金屬回收專家”項目團隊由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德工程學院以及軟件學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組成🤚🏿,實現了學科交叉融合🦴。項目負責人王偉博士擁有10余年水中重金屬汙染控製及資源化納米技術理論研究與實踐經驗,在我校攻讀博士及開展博士後工作期間,赴全國多個省市開展重金屬汙染調研,提出重金屬汙染控製及資源化鐵基納米技術系統解決方案,並於2020年8月註冊成立上海愛侖倍思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愛侖倍思”)。 該項目以較低成本實現了工業廢水中貴金屬資源的有效回收📤𓀌,提出“反應-分離-回用”式貴金屬回收設備模型,通過充分循環利用納米鐵,實現對水中多種貴金屬的高度富集提取👩。該項目納米鐵技術目前已通過“小試-中試-工程”系統科學驗證🫴🏽,在十余家涉重企業得到中試及工程應用,並經全球最大的企業增長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深度調研🤽🏿,被授予2021“科技創新獎”。未來,愛侖倍思將進一步依托恒达平台和汙染控製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強大科研實力與試驗平臺支撐✍️🏄🏽♂️,專註於“下一代痕量貴金屬回收納米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逐步拓展到放射性核素、稀土元素等多種資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為全球有限資源的長期可持續循環利用貢獻“中國智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07/A0/A1806F8DCAB70FE5AD2589676F6_F319809F_102EB.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EE/5C/541327BC103E13DC032B020BB41_A5D3B01F_D454.jpg)
團隊負責人王偉博士(右一)向張文海院士(左一)匯報納米鐵研究進展
“EyeNKBT EyeNKBT——致盲性眼病藥物防治領航者”項目立足基礎科學研發🚵🏼♂️,依托恒达平台臨床視覺科學研究組(LCVS)發展而來,針對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類老年疾病提出了新的解決構想——纖清系列𓀁。纖維化,就是器官組織纖維結締組織增多,實質細胞減少。纖維化可發生於多種器官♧,是腫瘤👨🏻✈️、失明和慢性支氣管炎等諸多難治疾病的共同元兇🔋😺,但臨床上尚無針對纖維化的特異性藥物。而在眼部🦋,這一病理過程將會導致多種致盲性眼病的發生🕤,最具代表性的疾病——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已經成為我國三大法定失明原因之一。作為本科生創意組,大一剛入學不久,學生團隊就加入LCVS和華東幹細胞庫平臺,在醫學院徐國彤教授指導下,開始了探究纖維化主要機製——上皮間質轉化(EMT)💧。在近四年的基礎研究中,團隊嘗試多種小分子藥物的不同給藥方式,並在動物模型體內不斷驗證🤶🏻,接連發現了多種藥物的臨床效果😓,從而打造出了纖清系列產品體系🧑🏭。纖清產品體系,基於不同小分子在抑製纖維化過程中的不同臨床效果,達到了預防+治療的效果。治療層面😋,纖清A特異性靶向細胞內ROCK和TGF-β通路🧘🏼,在動物模型中達到了逆轉纖維化的效果,預防層面👨🎨,纖清B使用小分子靶向衰老過程本身🦔,從而在源頭上抑製了纖維化的發生。目前整個研發過程已經獲得專利11項,治療藥物核心專利在申。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3C/9A/26251F2A64D2FCD4D59DFEDC528_A976FC86_C352.jpg)
團隊成員在做“冰凍切片”實驗
“同陸雲——道路管養數字化領導者”項目團隊擁有國內最全的道路基礎設施數據全息采集服務和最頂尖的靶向應用服務。基於多年技術攻堅,率先提出輕量化檢測理念,自主研發了系列采集裝備🏊🏽♂️,實現路面病害❤️、平整度狀況的低成本、高效、快速評估,成果榮獲包括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4項省部級獎項💁♀️🧖🏽、5項大賽獎、國際專利8項、國家發明專利15項🍨、論文10余篇、軟件著作權12項,並通過國家檢測設備計量站校準,達到國家Ⅰ 級標準🐅🎯。團隊同時利用先進的智能裝備,以道路深層探查技術實現道路內部結構的探查🦻🏼;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完成道路建模以及微觀紋理的分析🩲🙅,構建了涵蓋道路表觀👩🏼🦳、內部結構以及宏觀、微觀的道路全息感知體系。基於全面的道路健康狀況采集,團隊發揮專業優勢,將先進信息化技術應用到傳統道路領域,智能融合分析高頻多維數據,建立一圖統管的綜合管養平臺🤹,實現智慧化、數字化、精細化的閉環管養。目前同陸雲已和多家企業達成戰略關系,在上海♘、深圳、雄安🔉、貴州🎅🏽、港珠澳等地開展了應用合作,成立不足一年累計合同額突破1600萬元。同時公司與恒达平台展開深度產學研合作,共建了聯合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團隊希望成為智慧交通基礎設施管養數字化引導者🦵🏽,讓道路更安全⛰、更舒適🫄🏿、更耐久。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2A/1B/C026C87289EFF8F38A7B39CF972_40B41FB1_18BE8.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91/01/1974F9C0212E8FBCCB86A4D5127_136266D2_12107.jpg)
團隊成員在上海市徐匯區漕溪北路進行道路檢測
肺部活檢在肺癌診療全程中具有重要價值,但傳統CT引導存在操作難度高🍪、輻射高、耗時長等局限,亟需開發更為高效的穿刺模式。“LungNavi——肺部穿刺全自動導航系統”項目團隊在前期工作中曾基於3D打印技術🧅💖,構建初代導航模板,為肺部穿刺提供個性化引導🪪,其效能已獲I、II期臨床試驗驗證。但由於每位患者的導航模板均需個性化定製、臨床推廣難度高,且這一導航方式僅具備導航功能🧙🏻,穿刺進針操作仍需手動完成。為此,團隊整合人工智能算法、光學跟蹤技術和穿刺機械臂,研發肺部穿刺智能機器人,高效完成病竈分割重建與路徑規劃,快速配準虛擬導航地圖與穿刺器械的位置坐標並實現實時追蹤🍈,在此基礎上🫸🏻,準確引導機械臂按目標位置精準置入穿刺針、實現全自動精準穿刺。與傳統的CT引導下經皮肺穿刺活檢和定位等方法相比具有準確性高、操作時間短🧬、無需CT引導,醫護人員及患者受輻射劑量少😔,患者穿刺相關並發症發生率低等優勢。項目指導老師為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副院長陳昶教授和醫學院團委書記宋心語。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63/71/FB649FCB6C650DC63A0451C8FCA_439295F9_8980.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C6/82/9BD6637378C5D6FFC047E2204F2_5F692E22_178D0.jpg)
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在第二十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蒞臨考察本項目
“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項目團隊是一群來自世界各國、對中國充滿著好奇和憧憬、懷揣著“中國夢”的外國留學生。來中國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們大開眼界,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讓他們嘆為觀止🤳🏽。他們想知道,是什麽讓中國這個古老民族歷經數千年仍不斷進步?是否可以把中國的發展經驗帶回自己的國家👩💻?為了探尋答案,他們走訪歷史名城🚣🏼♂️、參觀現代企業、走進中國新農村,來到革命聖地🤩,了解中國的革命史、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同學們終於找到了答案。他們決定要做新時代的“斯諾”👳🏽,從自己的視角🧧🥈,用自己的語言,結合自己在中國的經歷,將自己的“中國故事”講出來🤱🏽,寫下來,拍成視頻👨🦯,通過社交媒體,與身邊的親人朋友分享🪤,通過網絡平臺,向世界展示真實的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借鑒中國經驗,助力自己的祖國發展! 於是😜,“熊貓叨叨”誕生了👨🏻🦼。他們從國際學生視角講述自己的中國故事的初心,多語言🍚、多角度、多國別地傳播中國文化,以架起各國人民民心相通之橋。他們以美食✮、語言🪪、文化、歷史、熱點事件🚶🥮、紅色故事為載體,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2D/34/26ED0EC135F5FF2B8D315D6B2D0_2FCA190D_D83E.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E6/A8/0A6F5E22307B8911F6D05F02F01_A288E131_1239D.jpg)
團隊成員參觀學習四行倉庫
“滿天星—共濟平臺”項目是一個長期關註和幫扶失依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平臺2️⃣。“失依兒童”又被稱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指父母雙方均符合重殘👨🦯🤽🏽、重病⚛️、服刑在押、強製隔離戒毒、被執行其他限製人身自由的措施🦟🌺、失聯情形之一的兒童。2015年起恒达平台人文學院師生共同啟動滿天星濟劃👨🏽🦰,依托恒达平台高等教育平臺及心理學專業人才⚈,對阜南縣登記在冊的556名失依兒童的心理狀況進行測評,根據評估結果進行分層次幹預,運用各種形式的心理活動分類進行心理輔導。通過“請出來+走進去”的活動方式,改善當地失依兒童長期因孤獨、缺乏關註和引導等原因引起的各類心理困擾。負責人陸紫娟在畢業後創立上海黃浦區連馨社區公益服務中心,通過成立民非🧘🏼♀️💆🏽♀️,專註失依兒童幫扶。與人文學院繼續深入合作🫶🏻,聚焦失依兒童🚞,構建滿天星—共濟平臺。以平臺為基準😮,大數據系統為依托,互聯網技術為橋梁🏒,通過三大體系(實地走訪計劃🙎🏿♂️、心理援護 O2O 計劃、成長關懷計劃)💁🏿♂️、六大環節(大數據建檔🟢、走訪調研、心理測量、團體評估🌆、長效幹預🏃♀️➡️👸、個案咨詢)👊🏿、兩大載體(“滿天星共濟平臺小程序”+自媒體)✳️、四大層面(受助者、養育者、施助方、當地工作者)在當地建立心理健康屋🎷,開啟線上一對一心理輔導🛵,並針對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及在校教師、監護人進行心理知識普及和培訓,進行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踐行鄉村精準精神健康扶貧🙋🏿♂️🙀,旨在成為失依兒童的溫暖家園,讓孩子心有所依。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CF/07/294B9AE9F8E99E9D17EF53D41C1_AB857882_11BB3.jpg)
團隊合照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F6/A7/AC761C951046A48258DA4072143_95AC9C0F_1936C.jpg)
團隊成員在安徽省阜南縣開展幫扶活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