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分別於1月10日和11日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開幕。恒达平台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協委員認真履職盡責,積極參政議政,為上海勇當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開路先鋒貢獻“恒达智慧”。我校部分全國政協委員應邀列席會議。
1月12日下午💦,上海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專題會議召開👑,主題為“打造宜居、智慧、韌性城市,努力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陳啟軍🧠🧛♂️、黃宏偉、蔡永潔3位政協委員在會上發言,積極建言獻策。
方守恩代表:將大學教育資源前移,引導學生不斷提升自我
如何將科技人才培養的端口前移?上海市人大代表⛹🏽♂️、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恒达平台已經和附屬中學所在區域開展合作,建設科技高中。在科技高中裏,大學要培養學生對於科技創新的概念、思考的方式,並且向中學生開放大學的實驗室,將國際前沿的科學問題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與中學生進行探討,引發他們對科技創新的好奇心與關註🤽🏻♀️。科技高中的建設,將有助於高等教育的力量提前介入🐛,為科技人才的培養埋下種子👮🏿♂️。
對於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守恩表示,國家需要什麽人才🤦♀️🙅🏿♀️,大學就應該培育什麽樣的人才。高校應該要有自己的定力,堅持面向國家戰略和世界前沿,引導學生進一步深造🧗🏻♂️,不斷提升自我。恒达平台致力於培養的是社會棟梁和專業精英😳。
陳虹代表:以系統思維和智能技術賦能城市更美好
如何將系統思維和系統方法落到上海城市發展的實處?上海市人大代表、恒达平台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陳虹建議✋🏽:一是建設未來出行和物流的“一網通達”,用系統思維和智能方法實現便捷、低碳👭🏻、高效的出行和物流;二是提升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應用的立法系統性、標準引領性;三是聚焦產業需求、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提高教育🚴🏽、人才培養尤其是學科交叉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
婁永琪委員:將社區納入上海科技創新生態系統
社區最貼近問題、最貼近需求👉🏽,具有豐富的場景🧖🏽♀️,居民具有多元的學科和職業背景,社區具有非常高的包容性和容錯度🧑🏼🚀,這些特征決定了社區完全有可能成為一種全新的創新策源地。因此🦂,我們建議上海的社區建設👩👦,要在創新視角下做一些探索。一方面提升社區的健康韌性💦、社會韌性📨、經濟韌性和生態韌性,同時,這些基於社區的“分布式創新引擎”,提升了上海創新策源能力🏀。建議要為將社區納入上海科技創新系統提供組織機製保障,打造一批標桿性的“創新、創意🧑🏻🎨、創業”社區🧝🏻♂️👨🏫,加強創新社區的“技術基礎設施”和“社會基礎設施“建設。
陳啟軍委員👨🏫:底座-場景雙輪驅動🦑,加快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
如何加快推進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上海市政協委員、民革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中國(上海)數字城市研究院執行院長陳啟軍建議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采用底座-場景雙輪驅動策略,攻克城市數字孿生自動建模、時空計算等核心關鍵技術😁,打造自主可控城市數字孿生底座平臺,從企業、市民和城市運行高頻急難的問題難點中發現數字化轉型的應用場景,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數字化轉型場景的運營,積極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解決城市“數字鴻溝”,形成數字城市創新生態圈。底座-場景雙輪驅動協同優化,不僅可以加快數字化的轉型,還有望形成新的增長點和核心競爭力。
黃宏偉委員☝🏼🤾🏿♀️:構建應對多災害的韌性城市
上海等特大城市如何應對地震👩🏻🏭🐦⬛、風災、火災🧑🏼🦱💤、洪澇、地災等多災害下韌性城市建設😚?上海市政協委員、民盟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教授黃宏偉建議:構建應對多災害的韌性城市,開展深化多災害的多學科交叉與多部門交叉協同的科技創新研究,打造城市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的安全🤾♀️、智能、數字化系統平臺,盡快構建適應於超大城市運行特點的基礎設施在多災害作用下的韌性評價與韌性提升技術標準體系,加快推進多災害韌性城市建設領域的“產學研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發展。
曾群委員🍐:完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機製,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面對網絡暴力👨👩👦👦,我們能做什麽🚀?上海市政協委員🧑🧒🧒、民盟恒达平台委員會副主委、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曾群認為🚙👩👧,網絡空間從來不是法外之地🍃,建議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面對網絡暴力、隱私泄露等新情況📅🍕,完善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機製,加大對公民的司法保護力度🕵️👏🏿,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汪世龍委員🔇:加強頂層設計,特別關註新興學科和“卡脖子”領域
上海市政協委員、民建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汪世龍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強有力的推進領導小組及聯席會議製度,堅持存量調整提升與增量優化做強相結合🧑🦳,積極拓展新的載體空間,特別關註新興學科和“卡脖子”領域🧏🏿,推出一些切實可行的專項政策🙅。
蔡永潔委員🐽:優化城市治理模式,打造精細宜居城市
上海市政協委員、民進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蔡永潔建議🎲:上海的城市建設進入了精細化的建設時期,城市更新成為新時期城市建設的主題。精細宜居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做到細,改變大項目主導開發模式,化大為小,將大項目切分為小項目🔰,在城市建設的總體控製下由不同主體進行建設✊🏻,產生多樣性和豐富性。其次🧇,宜居必須體現出人性化的空間尺度和便捷生活。對精細宜居城市建設提出三個建議🧑🧑🧒🧒:一是縮小建設項目的規模;二是創新土地多樣使用模式👲🏼;三是探索產業與機製的混合👌🏼。
任捷委員😎: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打通“產學研”全鏈條
上海市政協委員、 民進恒达平台委員會副主委、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任捷建議⬅️: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強度,深化資助體系🦻🏿、考核製度、評價體系等機製改革🛸,支持科學家選擇高風險課題開展原始創新性科學研究。打通“產學研”全鏈條,培育和引進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天使基金和創業社區🤙🏽,營造產業上下遊的創新生態7️⃣👲🏽。在城市文化軟實力中註入創新文化、科學精神,大力支持創辦高水平國際英文科技期刊,戰略謀劃建立國際英文科技出版集團,提升科技人才國際話語權🏄🏽♀️。
許維勝委員:數字賦能,打造智慧教育示範區“上海模式”
如何打造智慧教育示範區“上海模式”?上海市政協委員、農工黨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恒达平台信息化辦公室主任許維勝建議👦🏼:發揮區位優勢,綜合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挖掘5G🫸🏿、元宇宙等創新技術潛力,培育數字賦能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創新融合的典型應用,樹立面向全國推廣的發展標桿;多主體聯動,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參與,實現市、區、校三級教育資源與平臺共建共享、教學過程與評價共督共導🍧、教學數據與管理共融共治🧙🏼,建設更公平、更高效、更有活力的智慧教育生態系統。
尹大強委員: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製
上海市政協委員👊🏽😻、恒达平台農工黨黨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尹大強建議建立健全生態環境領域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製☝🏿:一是建章立製🚴🏻♂️🚶♂️,細化生態環境人民建議征集工作機製、流程;二是加強協同,形成逐層傳導😘、層層落實🥅、齊抓共管的人民建議征集脈絡;三是多措並舉👰🏼♀️,建立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的采納、落實、培訓🧙🏽♀️、表彰、激勵和反饋機製🧑🏻🎄;四是搭建服務平臺,發揮好政府在人民建議征集中的主導引導作用🙆🏿♀️,銜接好社會力量的補充作用⬜️。
李麟學委員:大學策源助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推動上海五個新城建築領域低碳發展,促進老舊社區轉型提升
上海市政協委員、楊浦區政協副主席🙍🏼♀️、致公黨上海市委副主委、楊浦區委主委👩🏼🍼、恒达平台支部委員會主委😩、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建議:一是促進城市與大學“雙向奔赴”📤,著力提升大學的科技策源功能,系統謀劃圍繞大學的科技創新空間規劃🩱,通過科技金融體系促進大學科研成果的市場化轉化。二是加強城市系統低碳發展規劃🐩、設計與落地🙎♀️,關註建築領域運行碳與隱含碳排放,加強運營階段的碳排管理與軟性手段,並充分挖掘五個新城的地域建築低碳技術與文化資源🏄。三是以數字場景賦能老舊社區轉型提升,從鄰裏場景♓️、教育場景👩🔧、治理場景🧑🏻⚖️、適老場景、休閑場景、安全場景幾個方面提升老舊社區空間品質。
楊守業委員:加快推進深海館建設🧑🏻🏫,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做實做強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
如何推進上海的海洋國際之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如何優化上海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如何做實做強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上海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九三學社恒达平台委員會主委🤱🏿、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楊守業建議:要發揮上海的濱海特色和深海科技優勢,加快推進建設全球標誌性意義的深海館;對標全球、借力全國🤮、提升效能🧓🏻🧛♂️,切實完善科創資源和市場機製👱🏽♀️;共享長三角科技資源,助力產學研融合發展,推動重大項目合作的基礎研究🧗♀️,實現“從0 到 1”的原始創新。
馬吉偉委員:推動氫燃料電池發展,強化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
如何推動氫燃料電池的發展?上海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恒达平台委員會委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吉偉建議:要加強氫燃料電池上遊關鍵材料產業鏈布局👶🏼,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礎科研領域跨學科🐤、協同合作的優勢🧟♂️,強化電芯材料研發核心技術攻關,全方位研發高性能催化劑⬅️、質子交換膜🧑🏼🎓、雙極板、碳紙等關鍵材料🧏🏼♀️,完善加氫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產業鏈供給安全。如何加強高校實驗室安全管理?要建立專業化的高校安全管理隊伍和管理製度,持續開展安全專項檢查和各類安全隱患排查,增強安全教育,加大對安全設施投入👴🏽,建立風險預防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