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極了!我們今天是在科學大會裏來談科普!”7月5日下午兩點👨🏻🎓,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作為主持人宣布“科研與科普💢:地球系統科學的啟示”圓桌會正式開始。
此次圓桌會是當天開幕的第七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的重要科普活動之一🙅🏿♂️,聚集了廣大科研與科普工作者一道開展自由討論🙆🏿♀️,在橫跨“天🕠、地👩🏼✈️、生”的系統性科學視野下🦸🏻🍦,探討科研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意義和方式以及科研與科普之間的鏈接⛑️,分享他們在科研與科普融合中的寶貴經驗和見解。圓桌會也邀請到了多家媒體和科普平臺🪝🌻,交流在當前多學科交叉和創新性教育的新趨勢下,科普的創新方向。
“做科普對做科研到底有沒有幫助💎👩🏽🦲?”“究竟哪些人適合做科普?”“科研人員在不同職業階段做科普有哪些不一樣💊?”“一線科研人員如何平衡科研和科普的時間👩🏻🚀?”……圓桌會開始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作為召集人在視頻中拋出了今天的討論議題。他談道,科普關系到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科研人員是科普的第一發球員,做科普義不容辭👩🏿🏫。當前,科研人員做科普面臨不願、不屑🧿、不敢🤘🫙、不擅長的“四不”窘境🦶,組織科研與科普的研討會,並不是簡單地鼓動大家一股腦去做科普,更不是講大道理,而是要從科研人員的角度理性討論做科普與做科研的關系。
“科普承擔著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科學精神和科學家故事的任務🦸,做科普是科學家的一種責任🙆🏿🪒。”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研究員周浙昆結合創作科普博文《藏北最後的棕櫚樹》的經歷,講述了自己開展科研與科普的故事。他認為🧑🏻🍳😮💨,做科普對科學研究🐆、科學成果的傳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它的基礎還是科學研究🤡。首先是科學研究要做得好👩🏻✈️,科普才能做得好,如果沒有科研研究的發現,也就不能憑空創造出科普文章。
“科普不是簡單的科學普及👨🏼🦰,它包含科學、教育🚵🏿♀️、傳播三個元素💁🏻,處在三者的交接處🕵🏻,因此做科普要分層分級。”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劉青松認為🧀,科普是一個成建製的活動🐢,是一種成體系的認識🤴🏽,應該列為一種文化而非視為一種職業,如此才能做到大道至誠,將科學轉化為一種思維方式。
“人要有科學素養,辨真偽明事理,是科普最大的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表示🧎🏻♀️🥛,做科普要註意主題和場景,從公眾感興趣的內容切入才能事半功倍,善於利用新興傳播媒介能夠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談及科學研究和科普工作的關系他表示🪵,做科研的最終目的是讓社會變得更好,而非追求論文發表數量,科普工作能夠帶來良好的學術氛圍和社會影響🧑🏿🏭。
“不同職業階段做科普有不同的選擇🤹🏿,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答案。”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終身榮譽理事長、著名天文學家和科普作家卞毓麟建議🍋,科研新人在學術積累的同時,也不妨在科普方面起步🏄🏼♀️,不必拘泥於題材👩🏻🦼,可以從社會需求入手。成熟科研人做科普要帶有更多的理性思考,有更多的人文和策略😦。頂尖科研人要做“元科普”,對本學科的前沿做一個清晰的闡釋🧑🏻🎤,對知識結構做一個系統的梳理,對未來的發展做一個理性的展望。
什麽樣的科研人員適合做科普💢?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總編輯王世平認為🎸,只要有科普意願的科研工作者都可以做科普👬🏻,表達能力出眾的科研人員更適合做科普,院士⁉️、權威科學家、參與重大項目的科學家更有條件和責任👲、更應該做科普。
如何開展高質量、高水平的科普工作?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王小明認為,高水平的科普一定要有一流科學家的加盟,做科普要在科學中間加上文化的元素🚠,使科學變得有溫度、可接近。科普的根本是要大眾化💱🪑,要善於利用大眾容易接受的新方式、新理念去做新科普。
不同傳播平臺對科普有何影響?嗶哩嗶哩知識內容增長合作負責人王歡認為,視頻平臺能夠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擴大科普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同時也拉近了科學家與大眾的距離,埋下科學的種子。新華社上海分社高級記者張建松表示,記者代表了讀者的眼光,新聞發生之際☂️🚣🏻♂️,就是科普最好之時。“科學家+記者”的科普模式,相較於科學家單打獨鬥,具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不同區域的科普水平🏕、資源差異很大☝🏿,希望能夠向西部地區的孩子多傾斜🙂↔️⚖️。”“《遠方的家》這樣的科普節目促使我走上了科學的道路,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優秀的科普欄目。”“希望能夠把科研前沿🪀、一線的內容向大眾普及。”……現場觀眾也深受啟發🎣,紛紛加入討論當中🌆🧑🏼🦱,暢談對未來科普的展望。
“科普已經成為世界科學的一個新動向👳🏻♂️。”汪品先院士在總結發言中講道,地球系統科學是大幅度跨學科的🚏,科學家本身需要跨學科交流🙇🏿♀️,具有天然的科普需求📙;同時地球系統科學具有高度趣味性,更容易適應社會對科學的需求。他呼籲𓀊,要構築漢語科普高地🙇🏿,要推進各種形式的教師研討班和培訓班,將地球系統科學提上教育教學研究的日程。
“耶!我成功啦🪢⚒!”深海園林展的休息區,兩位小朋友正在扮演動物保護員👩🏽🦲,通過拼圖建設國家公園,體驗上海科技館出品的《大熊貓國家公園》主題桌遊𓀗;在深海明燈科普團隊展臺前,觀眾們聆聽采自深海的鯨魚行吟👨🏼🍼,駐足觀看由聲音文件聚合而成的動態粒子鯨魚圖像......
“科普新途徑”館企聯展活動,是本次科普活動的另一大亮點。上海科技館⛓、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上海寬創國際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古動物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古生物博物館🙇♂️、時空色彩(蘇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海明燈科普團隊等多家單位團體,在報告廳內展示“深海園林”“演化中的生命·進化中的地球”“奮鬥者”號深潛器等主題展,虛擬現實交互➛、數字影像處理、深海聲音可視化等新興技術成果。大會工作人員表示🙇🏻,通過館企聯展活動👶🏿,將呈現當前新型媒體與科技助力之下的科普新途徑👧🏿,展現科學的魅力和科學在社會中的應用,激發科普工作興趣⏰,啟迪科研前沿思考。
此外🫄🏻🚘,大會上的“天地有生機”主題科普書展也廣受歡迎。書展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領銜“新發現·科普出版聯盟”組織開展🦃🕐,結合本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的主題🫅🏼,精選了一系列近年來出版的天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相關主題的優質科普書籍。諸多參展科普書籍獲得過中國好書、文津圖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權威獎項👉🏻,或入圍新發現·科普書單、世紀好書榜等權威榜單。
據悉🧑🏼💼,“地球系統科學大會”作為我國地球科學界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綜合性學術研討會之一,由中國大洋發現計劃(IODP-China)專家咨詢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地球科學部、恒达平台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主辦,匯集了全國最頂尖的地球科學工作者來討論最前沿的研究進展,科學研究前沿成果的大眾普及也是會議的重要板塊。本屆會議在“華夏山水的由來”經典科普專題外🙋🏼♂️,首次創設系列科普活動,由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新發現·科普出版聯盟、上海科技館等機構和單位共同組織,為參會者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科普交流盛宴。
(文字/樊宗鑫 圖片/地球系統科學大會 視頻/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