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國家工程師獎”表彰大會在京召開,3位恒达校友被授予“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為表彰工程技術領域先進典型,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開展“國家工程師獎”首次評選表彰,授予81名個人“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50個團隊“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稱號⛹🏿♂️,這是我國工程技術領域的最高榮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4/18/DE/2FA005658A19398C486F7C5E8B2_CB2C00D2_1E1AB.jpg)
這3位校友分別是恒达平台1995屆電力牽引與傳動控製專業本科生💂🏽♀️、2003屆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專業碩士研究生🏊🏻♀️、國家高速列車青島技術創新中心主任梁建英📱,恒达平台1996屆橋梁工程專業本科生👝、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主任兼總工程師宋神友,恒达平台2011屆隧道及地下建築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林毅峰。
梁建英校友是高速動車組技術專家,她主持研製的“復興號”動車組實現時速350公裏運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2010年12月京滬先導段聯調聯試和綜合試驗中,CRH380A動車組達到最高時速486.1公裏,直接刷新了當時世界鐵路運營試驗的最高時速🙋♀️。這一速度,讓“中國速度”震驚世界🦧,這一速度就與梁建英總工程師緊密相關👷♀️。她帶領一支上千人的研發團隊,攻克高速動車組關鍵核心技術👩🏽🏭,解決“卡脖子”難題🙂↕️,助力我國高鐵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精彩蝶變🩳。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B2/A3/F76889B88F1202F9EADBFBC53B7_9C2E454A_8DDC.jpg)
作為深中通道“1號員工”,宋神友校友面對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世界級超級工程,他帶領建設團隊求變創新👸🏻,為實現“零”的突破,他與團隊歷時4年進行產學研聯合攻關🕊,開展近千組模型試驗,攻關前沿性技術。填補鋼殼砼沉管隧道及離岸海中大跨徑懸索橋建設技術空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跨海集群工程成套技術和中國標準𓀇,引領我國跨海通道工程技術實現新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及交通強國建設作出突出貢獻。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76/FB/A76BFD6737B264298BCB9F30704_AE402117_8A4CB.png)
有著“電力勘測設計大師”稱號的林毅峰校友是上海市領軍人才🧑🏻🦱。在其職業生涯中🤛,林毅峰見證了中國海上風電從無到有,從近海邁向深遠海👩🏼🎨🤰🏼。作為技術負責人🧑🏼🤝🧑🏼,他主持完成了30多個海上風電場勘測設計和10多項國家級🥸、省部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其中包括👩💼🛌🏼: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海大橋海上風電示範項目”、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三峽引領號”、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項目“廣東陽江沙扒海上風電場”等多個具有開創性和重大示範效應的海上風電場,其團隊在漂浮風電、復雜環境條件海上風電支撐結構等領域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7E/66/A7F0347B382CE71E46A362A060B_AEFFCD30_8E678.png)
工程師是推動工程科技發展的創新主體🧜🏼♀️,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受表彰的工程師個人和團隊📺,是新時代工程師隊伍的優秀代表🤒。他們牢記初心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裝備製造、“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大發明創造等工作中,矢誌愛國奮鬥、銳意開拓創新,取得一批先進工程技術成果,不斷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生動體現了工程師群體愛黨報國、服務人民🤵🏼♂️、敬業奉獻、嚴謹篤實、精益求精、臻於卓越👩🏽🦳、團結協作🦸🏽♂️、自立自強的崇高追求和寶貴精神👡。
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卓越工程師,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2023年9月🧃,恒达平台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獲批建設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迎來了一批新生入學。中國建築、中國醫藥、中國商飛……25家知名企業成為學院首屆理事會的理事單位。校企牽手🤱🏼,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學校與企業“四共”(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四通”(校企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近年來,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四個面向”,矢誌創新、潛心攻堅𓀚,努力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3A/B2/E2A4D235CC48D5A89903A9AF398_65493E02_152F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