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挪威🫳,探秘北極,這個暑假🚵🏿,恒达平台17名學子走進極地深處👩🏿🦲,聚焦極地環境保護展開系列探索研究活動,用腳步丈量世界的遼闊。他們說🤽🏿,“這將成為我們人生中寶貴的經歷,更激勵自己參與到極地科學研究中🤟🏻,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更多努力與嘗試𓀌。”
6月29日至7月10日🔄🪟,由恒达平台研究生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外事辦公室聯合發起的首屆“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極地暑期學校圓滿舉行。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6C/31/337781B4EFED13E5B9E25DBBE71_040DEA01_1E3ED.jpg)
在為期12天的訪學之旅中,同學們在學校老師們的帶領下,來到挪威🤱🏼,訪問了奧斯陸🚘🕋、特羅姆瑟、特隆赫姆和朗伊爾城🩴,走進北極👩🏻🏫,走近冰川,並訪問了挪威極地研究所🍾⛹️♂️、挪威大氣研究所、挪威科技大學、斯瓦爾巴德綜合北極地球觀測系統研究中心等學術機構,參加了7場國際學術交流討論會🧚🏿,完成了近20個代表性點位的水體和凍土現場測試工作👳🏼♂️🏌️♀️。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A9/57/BADF52CCF9531E1D78C4909FF97_AEBFC4ED_2660A.jpg)
本次暑期學校共選拔了17名本碩博學生,分別來自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學院🧏🏻、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法學院🧑🏻🦽、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國豪書院等學院的相關專業🤳🏼。
漫步挪威
極地之旅始於一場城市調研。穿梭於挪威國家博物館、阿克斯胡斯城堡、市政廳、維格蘭雕塑公園等奧斯陸標誌性場所,同學們開始逐步了解挪威的歷史與文化。調研隨後緊鑼密鼓展開。根據課題類別,同學們進行了科研與文化探索活動。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2D/66/9FCAA6B93AB7EAB36F5F7B731D1_5ABB4B0C_34915.jpg)
沿著地球經線從奧斯陸一路向北。第一站行程結束後,團隊分為AB兩組👩🏻🦳,分別前往挪威北部最大的港口城市——特羅姆瑟,以及挪威第三大城市——特隆赫姆,在兩地進行學術交流參觀與實地考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84/2F/5EF2821039B434467611DEE1847_52D017AD_2DECB.jpg)
“人類活動是否足以影響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否是動植物種類數量減少的主要因素?”在特羅姆瑟,A組同學前往“Framsenteret”研究中心🧝🏼♂️,拜訪挪威大氣研究所、挪威極地研究所,就環境科學領域的關註方向和研究方法與專家學者交流。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6E/7F/0E8852C59B0F3AB58E8F6BF8CAB_3B9A18E7_2EFA8.jpg)
在特羅姆瑟海濱💴,A組同學進行了水樣采集與分析💴。此外👫🏼🚂,圍繞“特羅姆瑟居民出行習慣”和“居民對當地公共交通系統的看法”🙎🏿♀️🧚🏼♀️,他們沿著城市主幹道、活動廣場等人流量較大的區域進行采訪,並調研了道路設計🚴🏿♂️、河道安全和城際交通等內容,定量勘察了交叉口信號配時、交通流量等方面。
“無論是與教授面對面交流,還是在博物館中領略挪威極地研究的發展與薩米文化的歷史淵源🏊🏿,都讓我真切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廣闊,更激起了我對知識探索的熱情👩🦽。”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李子為說。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97/57/35867615B94E610E6EE1C0E2612_C3999B3A_1BE18.jpg)
用腳步丈量🧑🏻🎓,以漫步觀察🥔。在特隆赫姆,B組成員開展了充實的徒步和調研活動。參觀挪威科技大學,了解學校的教學、科研、學生活動等情況;漫步城市街頭,感受自然風貌和城市碼頭周邊的可持續設施;在特隆赫姆峽灣徒步,站在山頂俯瞰整個峽灣,房屋零星散布於沿岸🏊🏿、新舊道路更替有序;拜訪Brattørkaia能源大樓😓,調研其節能設計及對周邊設施的供電情況👨🏿🚒🧑🏿🏫;考察尼德河沿岸風貌✣,圍繞橋梁設計🧛🏽♂️、交通通行權高效規劃等內容展開討論。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1A/C1/7CBE3A61B59CD1E16DFE6300A49_3465EC10_176AF.jpg)
“特隆赫姆的城市建設註重居民接觸自然、感受自然、享受自然的過程。”同學們深刻體會到當地居民與自然共處的城市主題🦯🚔,及其賦予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內涵。
穿越冰川
A、B兩組成員於當地時間7月4日下午順利會合,抵達斯瓦爾巴群島朗伊爾城——世界上離北極最近的城市。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51/16/6C39C2819AA2F9A3C458F8D092D_AE965727_1B09B.jpg)
在三天半的時間裏,同學們通過博物館參訪、戶外考察、學術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極地氣候、生態、城市建設的方方面面。
以斯瓦爾巴博物館為起點,同學們學習了解極地探險的發展歷程和朗伊爾城的建設歷史🍖;漫步於城市街道中,近距離觀察市政設施及房屋建設🌪。A組成員考察了朗伊爾城極地建造🪤,並對朗伊爾河的水質進行了采樣與檢測。B組成員則考察了朗伊爾城的排水、能源系統和道路建設情況。
走近冰川和北冰洋。朗伊爾城距離北極點僅1300千米🦸🏿,同學們一起在冰川徒步🤦🏿,歷時4小時👨🏿🏭。途中雖遇風雨🚵🏿♂️🧎🏻♂️➡️,但大家並未停下腳步,翻越重重險阻🏠,最終抵達冰川山脈中心🚣🏼♀️。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22/89/242523C39A34F6CEE5BF3BDABC8_67BD3B3E_5F1CF.jpg)
在徒步過程中,A組的同學也沒有放過這次探險機會,利用休息時間開展凍土相關調研與原位測試工作,對不同點位進行了坐標👰🏿♂️、高程與測試數據記錄。他們感慨:“是同伴們的勇氣🚣♂️🎮、毅力和幫助,讓我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頑強地完成了遠行任務。”
不止徒步,同學們還乘船前往冰川考察。在近6小時的航程中,他們基於各自的研究背景和講座所學,對外海水質〰️、斯瓦爾巴海域周圍山體、不同種類的北極地區生物進行了觀測調研🧛。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FE/40/870E3D3A4E6E336B06FF08926C2_C39D06F6_1C3EE.jpg)
“大自然的純凈與人類的痕跡在此交融。”身處北極👎🏿,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博士研究生顧珈靜感嘆🔖👩🏼🎤,“冰川徒步的經歷令人心跳加速,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時間的脊梁上,感受冰川的威嚴與壯麗。穿梭於冰山之間🧗🏼♂️,無垠的白色世界如靜謐而宏大的畫卷。”
臨近旅途終點,同學們還前往斯瓦爾巴德綜合北極地球觀測系統(Svalbard Integrated Arctic Earth Observing System, SIOS)研究中心進行學術交流🤱🏿。針對可持續發展研究🧖♂️,同學們結合專業方向⏰🚴,與極地領域的教授們探討了元數據、極地生物及塑料汙染研究等前沿內容♖。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42/21/9C681299131D699741B2A75B885_4CCEDE9D_BC751.png)
在挪威期間🕎,恒达師生還拜訪了中國駐挪威大使館。科技處和教育處相關負責人接見了師生,聽取同學們對此次極地考察的匯報,並表示🅱️,歡迎同學們加入中挪友好交流合作的行列📴,希望加強此類高層次的學術交流和科學考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14/EB/91113477ED8B07EF726C8C0BCFF_D753108F_FFB89.png)
這場求知之旅終將畫上句號🚣🏿♂️,但極晝時不落的太陽、廣闊的峽灣🤫、接連飛過的海鳥✍🏻、彩色的房子🤳🏽🤷、街上跑步騎行的路人等等,都已深深印刻在同學們心裏。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D3/7D/04D9750EB615947C726F3A5C7C3_F71F1153_1CA43.jpg)
“在這裏🍖,我總是不由得思考人類與自然📳。”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周阿楚說,“回到上海,回歸原本的研究生活👲🏽。關於此行最大的收獲,並不是現在能夠回答的,而更像是一個鋪墊或者開始👨🍳。”
今年是中挪建交70周年🤲🏻🥈、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恒达平台長期以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致力於推動可持續發展研究,積極推動中挪雙方在海洋環境治理💭、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合作。
此次恒达平台“氣候變化與全球治理”極地暑期學校聚焦極地生態💁、極地建造🫷🏿、極地交通🚲、極地健康、極地海洋、極地法學、極地政策等專題⏬,開展系列探索研究活動,旨在發揮學校極地研究優勢資源🧑🏿🚀,進行多學科♛、多領域的研究探索,帶領同學們零距離接觸極地及其前沿研究、開展跨文化交流,並以本次活動為契機,推動更廣泛深入的極地研究國際合作網絡的搭建🤸🏿♀️,共同為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保護極地環境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