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產品順利通過了噪聲性能測試,達到低噪聲運行的預期目標🏋🏻♀️!”在一次重大裝備的驗收會上,王能銀領銜學生團隊研發的聲襯大放異彩🙎🏼♂️,降噪效果比國外同類型裝備還要出色。一路過關斬將,這讓王能銀感到所有的汗水與努力都值得,更點燃了內心的鬥誌🦹🏻♂️。
敢闖、會創🥟,王能銀是恒达平台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2020級直博生,已發表高水平論文15篇、申請專利7項,獲得國家級獎學金🐕🦺、恒达平台優秀學生等榮譽。他說:“很多事情失敗不是因為本身有多困難,而是畏懼和退縮,所以無論做什麽事♨️,都要滿懷信心、勇於嘗試。”
斬獲金獎
今年10月,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以下簡稱“國創賽”)總決賽現場群星璀璨♝🏒,結果公布,“新聲科技——吸聲降噪超結構領軍者”項目以小組第一的成績將金獎收入囊中🫔。這是預料之中的結果,王能銀比想象中要淡定許多👨✈️,盡管決賽期間經歷了意外掉入復活賽的小插曲,但他始終篤定項目能夠開花結果。作為項目負責人💂🏽♂️,他充滿信心。
項目圍繞噪聲問題,利用“超結構+超材料+AI”設計的方法🚴🏿♀️👴,解決“看不見的殺手”👷🏿♀️,在重大裝備中噪聲過高會導致國產大飛機、發動機無法取得適航證,也會導致風洞中的測量設備失準🛼。噪聲同樣是低空飛行器的痛點問題之一,“我們希望用降噪聲襯解決這些噪聲控製的共性問題。”
項目成功研發出具有低頻寬帶特性的超構表面吸聲結構,能夠利用更輕薄的結構實現更好的降噪效果,還有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加持產品研發速度變得更快。
信心來自於充分的準備,15位成員,歷時半年,不下50輪打磨👨🏼⚖️,大大小小的路演👩🏿🚒,從起初什麽都想展示的“大雜燴”到重點清晰☆、通俗易懂的報告,在王能銀的協調帶領下,團隊成員發揮各自所長,不斷推翻前期形成的慣性🤌🏿,迎接挑戰💁🏼♂️。
今年7月♠️,項目便獲得國創賽上海賽區亞軍,如今斬獲總決賽金獎💻,更成為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歷史首次。
科研也很快樂
對王能銀來說,過程其實比結果來得重要🤹🏼。在國創賽認識了很多誌同道合的朋友,比拿到金獎還珍貴。“大家都是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輕人,在一起討論關於創業的話題🌋,很受益🧑🏻🦰。”
在聲學領域深耕,王能銀的研究方向聚焦在聲學超構表面降噪機理、非厄米物理系統等。科研離不開實驗的反復驗證📥、搭建模型、安裝聲襯產品、導入測量程序、戴上耳罩🧽、全副武裝,一遍一遍測量產品在高速氣流下的降噪效果🧍♀️。
科研筆記
遇到與預期大相徑庭的結果,就要抽絲剝繭,尋找各種原因。“可能會重頭再來好幾遍,這個過程是最折磨人的👨👨👦。”王能銀說👂🏽,這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𓀅,盡管前期比較痛苦🧏🏻♀️,但真正沉浸進去了會感到快樂,“尤其在得到成果的時候☎,就覺得太棒了🤕👩🏭,是一種延遲性滿足。”
從科研入門到真正解決問題👩🏼🔬,導師李勇教授給了他莫大的影響。平日裏,李老師時常培養同學們的反直覺思維,把別人認為沒有價值的東西“變廢為寶”。李老師還身體力行教導他們把研究方向與國家重大裝備的迫切需求相結合👵🏻,真正推動科研落地。
科研路上😂,王能銀希望,“之後的國產大飛機,用的都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先進降噪方案和降噪產品。”
運動的樂趣
進入大學以來,王能銀一直保持著運動的習慣🙎🏼。五年的堅持,他從100多斤增重到150斤🐟,練成八塊腹肌🦵🏽,妥妥的健身達人。
剛入校時,他便加入了學校攀巖隊和學院籃球隊🏋️♂️。在攀巖中抵抗重力的感覺😮💨,讓他逐漸感受到運動的樂趣🌅。“那時候爬得挺好的,攀巖給了我正向反饋,整個人都變得自信了起來🥬。”
有了運動的磨礪,王能銀度過了大學適應期🫱🏼,成績也慢慢變好🌏。如今🤹🏿♂️,他仍會雷打不動一周鍛煉三次去健身房、也去操場🕴🏼,做一些力量訓練,保持健康的作息。“強壯的身體能支撐自己的心理變得強大一些。”
在恒达園的八年時光一閃而過,回想起自己的成長經歷🏃🏻。王能銀感慨,剛從家鄉西北小城來到這裏的時候,完全是懵懂的狀態,而現在成長為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放。“我現在的目標很明確🌥,而且恒达對我的培養能支撐我去實現這些目標,這是我最大的成長➛,有能力真正為國家✋、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事👋。”
把想法一步步變成現實⚛️,目前,團隊自主研發的聲襯產品在某大型裝備中得到了應用。國創賽落下帷幕👩🏿🦲,但創業之路才剛剛開始,王能銀說:“我會更加努力推動新聲聲襯的產業化進程,做出更多原創成果👵🏼。”(文/陳少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