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成果①|為交通環境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05-21 瀏覽:
近日🏊🏻♀️🥺,上海市公布2019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名單👱♀️,我校測繪與地理信息學院與交通運輸工程學院聯合交叉,劉春教授牽頭申報的“主動交通安全的高精度位置服關鍵技術及重大應用”獲得科技進步一等獎。
眾所周知,交通事故是全球死亡的主因之一。2018世衛組織報告顯示⏯,全球每年道路交通死亡人數高達135萬🤢,而中國死亡25.6萬,占全球的19%。導致交通事故的原因93%與駕駛人密切相關。因此,如能獲得交通道路環境的安全信息,就可根據駕駛人的位置👀,提前對駕駛人的信息實現供給、預警幹預,真正做到交通事故前的預防。“這就需要我們設法獲得駕駛車輛的實時高精度位置,通過人👩🏻🌾❤️、車、路的實時精準預警和幹預🏝。”劉春介紹👨🏼🔬,為此團隊在12年的時間裏,依托多項國家、省部級及成果轉化項目,全面開始理論與技術的攻關🎷。
劉春介紹,主動交通安全的高精度位置服務其難點主要有四:安全模型的建立📎、高精度定位、道路空間獲取和主動服務挖掘💇♀️🎭。“車是動的🪭👮🏿♂️,路是忙的🧞♀️,人是滿街走的,要想保證秩序井然🧋、安全快速,就必須能實時獲取行駛車輛的高精度位置🚶🖨。”劉春說,有了它,我們就可以通過駕駛行為、軌跡及與環境的交互👛,實現車輛與道路設施🫸🏻、其他車輛和不良交通狀態的實時沖突預警🌍,通過精確追溯、精準預測,實現事故前的有效預警和幹預✳️。十余年來👩🏿🚀,團隊始終圍繞高精度位置服務這個重大需求,開展關鍵理論推演、核心技術成套化等工作。
團隊成員王俊驊教授介紹,理論上,我們揭示了高精度位置與交通環境交互的安全預警機理,提出了四類重點交通安全風險評估和預警模型,突破了行車狀態事故致因、人車、車車沖突🤶🏿、和高風險交通安全擴散等模型對高精度位置的響應能力。
團隊成員吳杭彬副教授介紹,技術上👩🏻🦲,突破了道路環境高精度無縫定位的核心技術😋,主要包括無縫定位的多模處理、廣域高精度改正播發、地圖軌跡匹配等核心技術,首次在上海復雜道路環境下🧘♀️,突破了定位完好性技術。研發了從板卡🔷、模塊到終端的系列北鬥裝備產品,實現了低成本車道亞米級的可定位到可靠定位,可用定位服務到可信定位服務𓀙。
團隊還突破了高精度道路空間環境采集及建圖核心技術👱🏻♂️,實現了激光和視覺耦合采集、高精度空間要素疊加配準、高精度地圖自動建圖技術和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的一致性匹配等核心技術,解決了城市復雜道路環境高效的采集和更新🖥。圍繞該創新點,團隊開發出產品級的兩代集成系統🏇,形成了3項核心發明專利。通過第三方專業嚴格檢測和認定👨🔧,團隊研發的高精度道路地圖精度優於20厘米,是目前世界現有的相關系統中精度最高的地圖之一🚵🏼♀️。
采訪獲悉,隨著創新的不斷深入,團隊取得了包括以9項核心技術的國家發明專利為主要支撐在內的一系列成果,研製的產品均通過了國家強製性產品認證🚭,核心專利獲得了專利銀獎、第17屆工博會應用創新獎🙍🏼♀️,同時支撐了大學生獲得了全國創新創業的金獎。不僅如此👨🏽🚀,團隊在交通安全評估、交通安全態勢分析💽、高精度車道級道路等方面形成了1項國家標準™️🧑🏿🦲,1項行業標準、2項行業規範和6項發明專利🛄。
國際著名的道路安全專家艾迪(Aty)教授和國際導航定位專家海迪(Heidi)教授,在行業內頂級期刊和會議上評價,該團隊構建的理論模型具有避免多重共線性的優點🚲,且成功地嵌入了車道級高精度定位,對交通事故風險預警提供重要信息,為道路安全提升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據了解,通過學科聯合交叉研究和攻關🌩,隨著高質量論文🍧➖、核心發明專利、裝備和產品、標準和規範等成果的不斷推出◀️,團隊成功實現了個體和群體的主動交通安全在線位置集成服務。針對個體🎞🧑🦼➡️,在車輛終端即可獲得並響應安全推送信息,引導駕駛行為的調整;針對群體,通過雲端將交通安全的服務嵌入百度、阿裏和騰訊,實現提供大規模主動交通安全的技術支持。2010年,團隊的成果初步應用於世博會,隨後開始服務於多個重大工程,2016年全面進入車險行業,2017年嵌入到百度🔃、騰訊和阿裏相關服務系統🏄🏻♀️,實現了基於位置的主動交通安全從理論🥤、技術到應用的全鏈條推進📇。(程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