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成功著陸月背,凝結著恒达平台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
來源👨🎓:測繪與地球信息學院
時間:2024-06-03 瀏覽🦁:
北京時間2024年6月2日6時23分,嫦娥六號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在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下⚁🛟,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預選著陸區🤽🏿。
此次嫦娥六號任務再次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也凝結著恒达平台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
在歷經主減速、接近🤾、懸停避障🏃➡️、緩速下降等過程,嫦娥六號著陸器與上升器組合體穩穩落下,成為我國第四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在成功著陸月背之後,嫦娥六號要為人類采集第一抔月背之壤👩🏻🏭。
不同於大片被月海覆蓋的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地形復雜多變,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脈和山谷,有密密麻麻的隕石坑。嫦娥探測器必須成功著陸在一塊平坦的區域上,才能保證後續鉆取采樣、起飛上升等任務的順利開展👩🏻🔬。
距月面僅100米時,嫦娥六號上的激光三維成像敏感器進行精確避障🧶🚣🏼♀️,精準檢測月面障礙,導航分系統依據三維點雲實時修正預定落點,引導著陸器平移並準確落至安全著陸區,著陸器平穩著陸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的預選著陸區。從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地形和光照來看,經分析著陸區附近平均坡度為2.9°👩👩👧👧、平均光照為49.4%🙆🏻♂️,整體較平坦👨🦽➡️🎨,光照較好🤠。
(嫦娥六號著陸區附近1.5米高分辨率三維地形、坡度和光照圖)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測繪學科教授童小華領銜的“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由來自恒达平台測繪🖼、土木、信息🧔🏽、物理等多學科的成員組成,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團隊還獲“上海市教育先鋒號”“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團隊多年自主研究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方法,突破了航天探測場景靜態要素可信度量、航天器實時動態數據可信處理和海量遙感空間數據產品可信評估難題⏪,實現了激光三維遙感測量的質量提升。其技術方法為嫦娥六號激光三維成像系統在極短成像時間條件下實現量測級探測精度提供了重要支撐,以高可信度探測出威脅安全軟著陸的月石月坑障礙。針對嫦娥探測器激光三維成像系統著陸避障任務,恒达平台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攜手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團隊歷經十余年合作💴,在恒达平台建設了航天激光器載荷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地面綜合實驗場,相繼完成了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等著陸避障激光三維成像系統全系列產品二十余次檢校與障礙探測驗證任務。
童小華院士介紹,在各部門和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恒达平台建設了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恒达平台深空探測測繪遙感與導航定位分中心、上海市航天測繪遙感與空間探測重點實驗室🕜,建成了占地三萬多平米的月球與深空探測精密測繪遙感綜合實驗場,目前正在與深空探測實驗室合作建設“天都-恒达平台深空探測聯合實驗室”。未來,實驗場將繼續服務於後續嫦娥工程,以及合作開展我國後續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國際月球科研站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