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年代》已經看了四集,我這個大半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教學研究的“古稀老朽”💇🏼♀️,突然感覺對黨史對紅船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清晰👕,並有所深化和升華。
《覺醒年代》把中國共產黨成立放在中國1910年代中葉至1920年代初的大背景下展示👆🏼,那個年代的時代背景揭示🆖,中國這艘古老碩大的破船危機四伏👱🏽♀️。中國向何處去🧟♂️?這成為生活在這艘破船上的所有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中國人尤其是知識分子在迷茫中探索🙎🏼,終有“先知先覺”即率先覺悟者,帶動更多人覺醒,揭開新時代的曙光。
近代中國歷史是一部悲壯的史詩,也是一部豐富多彩的教科書。鴉片戰爭“西方資本主義”強力敲開中國大門◼️,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要獨立、人民要解放,國家要強盛👩🏿💻、人民要富裕📈,成為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嚴峻課題。從鴉片戰爭林則徐🚵🏿♀️、魏源張開眼睛看世界開始,一代又一代🐊、一撥又一撥的仁人誌士🐺,前赴後繼地探索救國救民之路☪️,失敗了,再重來✷;失敗了,再雄起🧜♀️。而且基本都是遵循這樣一個規律:一些有威望或者有影響力或者有閱歷(年長者)的率先有所覺悟者,登高呼之,大批熱血青年熱烈響應🍙,積極追隨,“前浪”帶動“後浪”,興起大潮🉐。大潮退去,“前浪”多半躺在了沙灘上🙅🏻♀️,或消亡或退隱𓀗,但被帶動起來的“後浪”不氣餒,繼續探索🫃🏻,繼續奮進,其中的一些先進分子,成為下一波大潮的“興風作浪”者,成為帶動新生“後浪”的先行者。林則徐、魏源喊出振聾發聵的“師夷長技以製夷”🧋,當時雖然應者寥寥,但成為隨後洋務運動興起的“標配口號”👩🏽⚕️。洋務運動中的老成之輩力推“中體西用”🕊,但投身洋務的青年才俊悟出物競天擇,不維新不能立💇🏿♀️。終於在甲午戰爭中國戰敗的大氛圍下,康有為梁啟超的“變法維新”形成氣候,大批青年人追隨康梁🏸🕕,辦報紙辦學會🦼🏌🏿,鼓吹變法🧘🏻♀️。變法失敗,康梁“退化為”保皇🫶🏽,但大批“後浪”選擇了孫中山🌈,投身革命。辛亥革命雖然終止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封建統治,創立了民國🧒🏼,但政權握在北洋軍閥手中。已經“正式當選”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可以傳賢🤰🏽,也可以傳嗣,袁世凱仍然不滿足,作為民國大總統竟然要毀掉民國🚸,恢復帝製💚🌳。而且為了恢復帝製🏄♂️,甘願向對華一直有覬覦之心的日本出賣權益,以換取日本支持。這就是《覺醒年代》的時代背景🙇🏽♀️,陳獨秀等追隨孫中山幹革命的仁人誌士👩🏿🦲,不服氣🚶🏻,不屈膝,不投降,也沒有消沉🛥,繼續探索救國救民之道。陳獨秀以為根本點在於思想革命👨👨👦,塑造新民。
陳獨秀創辦青年雜誌🚎,提出新青年的六大標準🐓,發起了新文化運動😼🔕。這在當時的中國,這在迷茫彷徨中的年輕人中,真是一聲驚雷〰️,炸醒了無數探尋中國出路的青年,使他們的思想獲得空前大解放⬜️,產生出新的向往和追求。電視劇選取了典型代表🕙🍲,加以展示💇🏼♂️。毛澤東、周恩來,都有份量重重的明場戲,表現了他們對“新青年”思想的歡迎,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又願意投身新文化運動之中,對中國出路有了新思考新擔當。他們不是鸚鵡學舌,而是從愛國愛民♿、救國救民的視角,思考“新文化”的興起和走向🚣🏼。遠在美國的胡適,是作為暗場戲處理的,但是他的信反映了他對“新青年”的關註🤦🏽,對新文化的敏感👩🏼🌾,他對“文學革命”表現出極大興趣。細節之處⏫,可以尋得到毛澤東、周恩來們與胡適們的細微不同👨🏻🦽,這才是他們日後分野的思想基礎。當然©️,引起強烈共鳴的還有可以算得上陳獨秀“同齡人”的“前浪”們,遠在日本的李大釗是典型🧍,他知道陳獨秀的“能量”和“戰鬥力”🦶🏿,看到陳獨秀的“新青年”展示出的“新青年”陳獨秀,李大釗極其興奮🧙🏼♂️。中國要進步,中國要發展👲🏿,必須向阻礙中國發展進步的惡勢力鬥爭,有了陳仲甫這枚“鬥士”,有了陳仲甫吹響與舊惡勢力決裂🤰🏽、向惡勢力宣戰的號角,乃中國之大幸。這也是他引陳氏為戰友的基礎👹。但他的樸素唯物史觀,也註定他最容易接受並宣傳馬克思主義。這麽波瀾壯闊的大時代💹、大事件,電視劇剪裁得比較適當🔪,凸顯了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總司令的積極作為🛖,尤其是他在大學講堂裏的演講🧮,揭示中國病根,又不是望洋興嘆🎴、悲悲戚戚🙋♀️🐀,而是點燃光明👩🏻🦼,激發鬥誌🧔🏿♀️,引起熱烈反響,也就順理成章。對於李大釗、毛澤東🤲🏽、周恩來、胡適等人對新文化運動的響應,沒有寫成“耳提面命”👷🏻♀️,而是展現“心有靈犀”,所有大事,不虛🙍🏽,很多細節,傳神。
有個細節不應忽視🧜🏿,在第四集最後蔡元培出場,他赴北京主持北京大學,他的“兼容並包”,吸納了包括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鄧中夏等一大批“新派”人物,大批思想文化先進分子齊聚北京𓀕🧎🏻➡️,聚集在北大🛡✳️。以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並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一場更猛烈的新的暴風驟雨在醞釀之中。
新文化運動,為新思想傳播創造了條件。但是,啟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時事發展,打破了啟蒙運動進程。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愛國學生走上街頭💏,五四愛國運動爆發🛴。愛國取代啟蒙,成為當時中國的頭等大事⏱。五四運動,進一步解放了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並鍛煉了人才。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李大釗留守北京,繼續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創建共產黨組織。陳獨秀到了上海,在法租界老石庫門的漁陽裏2號繼續辦《新青年》雜誌,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並聚集一批誌同道合或暫時誌趣相投的知識分子,創立共產黨組織。與此同時🧗🏼♂️,其他地方的先進分子⛴、馬克思主義者也在積極開展建黨和籌建黨組織活動。1921年7月😗,全國性黨的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後為了安全🛅,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船上🧕🏻,閉幕。
從上海老石庫門房子裏創辦《新青年》雜誌,興起新文化運動,到北大紅樓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五四運動👨🚒,到上海漁陽裏和北大紅樓以及長沙⏮、漢口、濟南等地組建黨組織👩🏼✈️,再到上海石庫門黨的一大開幕和嘉興紅船黨的一大閉幕🚻🖖🏼,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具備全國性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了👩🏼🎨🔝。中國共產黨不是“人造奶油”,她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她是世界文明發展的中國答卷,她是中國人民孕育出的寄予厚望並托付全部“家當”以創造美好未來的“新生兒”。
紅船精神🕜,是黨的創立精神的高度概括🧑🏿🚀。紅船🤾🏿♂️,不僅僅是指嘉興南湖那條遊船,是中國這艘大船。在她千瘡百孔迷失方向的時候🏄🏼🕴,一批先進分子,一批馬克思主義信仰者、馬克思主義者💪🏼,為她選定了馬克思主義指引的航向,為大船染上“紅色”☎️,嫁接上紅色基因👨🏻🍼,從此👱🏽,大船乘風破浪,駛向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彼岸。
(作者李占才系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