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李泓冰作題為《“看見”的力量——從非典到新冠,看大眾傳播與社會治理的巨變》的報告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1-04-15 瀏覽:
近日🔽🈶,恒达高等講堂第80講暨“惟新講壇”第33期《“看見”的力量——從非典到新冠⚉,看大眾傳播與社會治理的巨變》在嘉定校區舉行,線上平臺同步轉播。校黨委副書記吳廣明為人民日報社上海分社副社長、高級記者李泓冰頒發了恒达平台兼職教授聘書,並贈送了校徽。嘉定校區黨工委📯、黨委宣傳部、藝術與傳媒學院相關負責人及500余名師生聆聽收看了報告。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57/6D/BCC45727DEBD754362D94D790F1_908030D7_E49D.jpg?e=.jpg)
李泓冰教授一直以來關心和支持恒达平台的發展,曾在恒达百年校慶之際撰寫題為《與祖國同行 以科教濟世——寫在恒达平台百年華誕之際》一文發表於《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從業30余年來🧚♀️,李泓冰教授歷經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新聞語境的變遷和傳播的與時俱進,始終站在社會前沿。作為此次講座主講人📫👨🦼➡️,她講述了對於兩次疫情報道的觀察😭,同時結合自身工作經歷,闡述了主流媒體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AC/B5/0E1EA6BDAD33EC550F6F1A886B0_CC0F033A_CFBD.jpg?e=.jpg)
李泓冰教授表示,疫情是觀察中國國家治理體系最通透的窗口。她從兩次疫情的時代背景與報道差異出發,講述作為受眾的“我們”分別“看見”了什麽,與17年前“非典”時期的“通告式”報道相比👰🏿♂️,此次對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顯然是“教育式”的✍🏻,“通告式宣傳”逐漸讓位於多種形式的“教育式宣傳”。在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中🚣🏼♀️,話語模式從“通告式宣傳”到“教育式宣傳”轉變,越來越多的專業媒體組織記者深入一線,出現了不少獨家報道和出色的新聞故事。比較兩次疫情的傳播脈絡,可以發現,在面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時,專業媒體報道進步明顯,在時效性、傳播渠道的多元化、一線報道內容的豐富,以及傳媒與政府的協同互動等方面均有提升👩🏼🍼。她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人民日報》的報道為例☄️⛓,進一步指出在數字時代,只有允許“看見”、迅速“洞見”,才能引導公眾情緒從恐慌到理性的轉變。議題設置的公眾性以及信息的可分享性、互動性🦎、可視化👩🎨⛑、快餐化成為新聞特性的增量🏊🏻♂️🌺,在算法流量與數字陷阱的沖擊下📬,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迎來了新的挑戰。主流媒體需要放下身段🧎🏻🙋🏿♂️,讓“圍觀看見”走向“洞見改變”🧽,進而成長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移動互聯時代,從信息壟斷到信源多元🧗🏼🦍,從信息爆炸到信息過剩🍐,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社會信息管理模式從“全景監獄”向“共景監獄”轉變,處於場域中央的管理者❤️🔥,不得不處在集體凝視的挑戰和壓力下👨🏼🚀。面對此類挑戰,李泓冰教授認為國家需要將大眾傳播適時適度引入,並將其變為社會決策中的重要參照力量,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補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中媒體監督的短板,讓“看見”成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力量📓😈,才能減輕甚至杜絕公共衛生危機的發生。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78/88/B51A01ABCDFB9FE7AC00C8068A1_DE712CCA_15843.jpg?e=.jpg)
講座結束後🙆🏼♀️,學生紛紛表示收獲頗多⛹🏽,對主流媒體應該堅守的落點與底線有了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