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5/2B/BD/396B7610F3FAC6E4997ACDFD25B_5EB2899F_225B.jpg)
我自己是沒有門檻時代留校任教的🚓👮🏿♀️,大學老師當了40年,沒有覺得任職門檻節節高對我有什麽影響。為什麽🧕🏼?我的回答是🚽,如果真心喜歡大學的學術生活,就會與時俱進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績效,不用外人拿鞭子來抽打。既然選擇搞學術做研究🫳🏿🪖,就要用高標準要求自己,不斷提高水平適應變化的要求。
1983年我考上研究生,一心想出來後成為專業化的學術人才🤵🏿,因此把碩士當作博士讀,做論文下了大功夫。畢業時不僅大論文獲得好評被推薦讀博士,同時也在業內權威雜誌上收獲了幾篇小論文↪️。多少年後我同意🤰,本科出來搞學術應該直接讀博士,一般搞業務最好讀專業碩士。
1994—1995年我到墨爾本大學做訪問學者,一些人打工掙錢想回國時買上幾大件家電🚬,我卻關心老外怎麽做研究發論文⚙️,主動提出寫英文論文。這超出合作導師Homer的想象,遂把自己的一臺手提電腦借給我💪🏻,等我論文寫完後幫我修改文字。我用WordPerfect碼出第一篇SSCI論文,也學會了用規範的方式做實證研究。
2005年我到哈佛大學訪學🎆🧏,除了合作做研究、聽前沿性課程和報告外,我重點提升英語presentation能力🚟🕧。訪問半年間👨🏻🦰,前後做了六次學術報告,除了哈佛大學,還被邀請去了耶魯大學🧑🏼🍼、休斯敦的德州農工🚴🏼🧓🏽、芝加哥的伊利諾伊大學等學校。講演題目是自己有研究的幾個方面,包括中國城市化🥸、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方法等。
我自己指導博士生🫁,一開始就提出博士階段要練就“三會”童子功,會將自己有興趣的問題寫成課題申請書,拿到經費資助;會在業內同行認可的中英文雜誌上發表規範而有新意的論文;會有吸引力地作中英文學術報告。我說,我當導師帶博士生只負責這樣三件事情,一直到他們答辯通過。
我的學生中一個成長比較快的例子:這位博士生之前來自西南一所普通的大學,博士畢業後在與恒达平台相當的國內重點大學找到教職🐚。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課題🙋♀️,完成後又拿到了面上課題😊。取得了一系列好的研究成果,在國內“80後”同行中成為佼佼者,很快晉升副教授,幾年後又破格成為教授𓀚。
我帶博士生的一個目標是🧟,要他們能夠與海內外名校畢業生進行競爭🧑🏻🍼,憑自己的實力在國內前50名的學校拿到教職◽️👑。如果有可能,甚至能夠在海外學校拿到教職。這幾年畢業後的博士生到美國去訪學,覺得美國老師講的東西在我這裏都聽到過,對學術前沿的了解不比人家差什麽。我自己到美國訪問講學,有人不相信我是國內畢業的博士。
牽頭搞學科建設🆚,我進人招人沒有現在流行的“四唯”概念💉。青椒求職人們查本科學校好不好🏄🏽♂️,我看實際能力怎麽樣👏🏽,有發展潛力就向學院和學校舉薦;學科搞上去要有雜交,優勢出奇兵,我進人的要求是軟學科的人要硬,硬學科的人要軟,要拉起一支少而精、有戰鬥力的隊伍。
一個名校畢業博士來求職,本科和碩士學校很一般,有人看看簡歷就回絕了。送到我這裏,考問之下感覺是可造之材🎍,排除眾議收下來。小夥子埋頭苦幹好幾年,獲得多個國家課題資助,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晉升副教授、教授,最後成為了高層次人才。大家說我會看人🚘。
(作者諸大建系我校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