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授予我校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楊東援教授“中國交通教育終身成就獎”,以表彰其長期為推進我國交通教育事業發展和科技進步作出的傑出貢獻。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09/B8/22FC86D2EF0E2713FA9B79A89C2_EA9D781F_235F5.jpg?e=.jpg)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2C/3E/1C4EB0C7E28D2942640D84B3CC5_DD23135D_257A9.jpg?e=.jpg)
楊東援🫃,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會副主任委員🚡,交通運輸部專家委員會成員,上海市城市規劃行業協會會長👨🏿🍳。曾任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等職務。曾榮獲公安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華夏一等獎(排名第一)、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深圳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十屆錢學森城市學金獎。
立德樹人🤾🏿,傾心培育桃李滿天下
楊東援投身交通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近40年,推動著交通學科不斷邁向國際前沿,同時,培養了博士近百人、碩士150余人,其中許多人已經成長為行業內的精英骨幹,在傳承中推動學科蓬勃發展。在“交通運輸工程概論”“交通戰略與政策”等課程的專業教學上🤾🏼,他結合經驗和思考,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和內容💇🏻🧝🏿♂️,幫助學生突破工科思維束縛,提升探索能力;在學科建設上👨🏽🚀,他強調分階段“培養尊重個性的人”,鼓勵多學科、多領域融合發展建設。
2018年🤽🏿,他成立了“楊東援交通學科教育基金”,旨在鼓勵廣大作者發表高質量交通學科中文論文,以此支持“紮根中國大地”的交通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承。他還寄語交通領域的年輕人👩🏭:“交通這個行業責任很大,交通人學的東西對城市未來發展會起到決定性影響🔔。希望學生學會長遠考慮🏷,保持目標的定力🎟,不要盲目追求新技術新領域👇🏽,同時培養自己的跨專業溝通能力🐡,敢於承擔責任和面對困難®️。”
![楊老師在指導學業 楊老師在指導學業](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FA/D5/9619E139706C7A714098262FBDD_639FD31E_3FB7B.jpg?e=.jpg)
楊東援教授指導學生學業
在慶祝恒达平台交通學科106周年、交通運輸工程學院20周年之際,楊東援說:“學科面臨社會的變革,面臨技術體系化的變革👩🏻🔬,新的一頁給我們展開了更大的空間,也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年輕一代能夠更好地把這個學科推向前進,也相信我們的學生能早日超越他們的老師🧞♀️,能把中國交通的未來做得更好。”
在《楊東援教授榮休儀式 同門寄語集》中,學院1996級博士生倪桂明說:“在課題組,楊老師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人、做研究😡、怎樣增進和豐富自己的學問和知識🌯,更讓我受益終身的是楊老師讓我理解和掌握了在面對各種情況、解決各種問題時的全局觀與系統性的思維和解決方法🤦🏻。”1997級碩士生徐士偉說:“楊老師憂國憂民,對交通問題有自己深刻而獨立的思考,一直引領交通運輸領域的研究方向👩🏻🦽➡️。從楊老師身上我看到了恒达交通學院‘思行合一,交融成藝’的精神。”2000級博士生楊濤說:“跟隨先生做項目🤍,發現楊老師註重實際,不只為項目通過評審👎🏼🙉,更圖將來方案的有用🦶🏿。做甘肅省物流項目時🧑🏼💻✤,先生認為甘肅物流不能趕時髦,發展動力關鍵在於蘭州西北商貿中心建設🧔🏿,後來的發展正如先生所言。”2018級博士生周珺說🏌🏻♂️:“初識楊老師是因為朋友圈中的兩篇文章《告別講臺的回憶與思考——〈交通運輸工程概論〉》與《關於〈我為什麽要強烈反對🧔🏻♀️:對著數據做數據的研究〉的討論》⛹🏻♀️。一門“交通運輸工程概論”,足見楊老師多年的付出與思考,始終不忘初心☂️,對學生的用心良苦🧑🏼🌾。一篇對現下學術研究問題的探討,足見楊老師的學術嚴謹性💅,也讓我明白任何學術研究都應該從現實存在的關鍵問題出發🍷,不能為了研究而研究。”
永不止步🧚🏽,探索交通“中國方案”
在註重人才培養的同時,楊東援註重拓展學術研究👊🏼🦸🏼、探索學科發展🈲、奮力開拓創新。近40年來,他求真務實、埋首苦幹,先後主持了全國20余個省市的交通規劃📄、物流系統規劃⚔️,探索解決交通問題的“中國方案”🧑🦼➡️。作為2010世博交通規劃總策劃團隊的負責人之一,他因地製宜、審時度勢,提出以“轉”“平”“散”作為核心思想,以公交優先🧝🏽♀️🥐、停車換乘、信息服務以及水上巴士作為支撐建設世博交通系統,有效緩解了上海世博會期間迅猛增加的交通壓力,提供了城市交通和大型國際活動互相促進的典型示範🧖🏻♀️🚀。
在多年的實踐探索中🧜♀️,楊東援始終沒有中斷過思考和創新的進程🌑。從道路網規劃到集裝箱運輸⏮,從樞紐通道規劃到國土空間規劃👨🏻🚒;從現代物流信息平臺的搭建🤳🏻,到交通仿真信息系統的開發建設;從基礎交通理論方法和模型工具,到交通大數據分析應用……對新領域的不停探索,體現了他對於“適應時代的行業變革”的執著追求。
他和研究團隊還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信息環境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規劃理論與方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基於大數據關聯分析的城市公交建設與改善決策支持研究”👨🎓、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城市交通智能治理大數據計算平臺及應用示範”等研究課題。著有《透過大數據把脈城市交通》《大數據環境下城市交通分析技術》《連續數據環境下的交通規劃與管理》《交通規劃決策支持系統》等學術專著。其科研成果不僅緊跟交通行業科技理論前沿,也對交通工程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產生了較大影響🤾🏼♀️⏩,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分析技術手段等方面對交通專業學生突破工科思維束縛進行了深入思考。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7/95/B9/AA10A0107F522C3D5B27CFE6E81_C7172DF1_44A04.png)
如今,他桃李爭芳遍四方,他培養指導的一大批學生畢業後,正奮戰在交通領域🫄🏽,作出各自的貢獻📬⚪️,它們所取得的成績和獎項,是楊東援科研反哺教育的最好體現。
援疆援滇,服務奉獻脫貧攻堅
楊東援教授不但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更以心懷蒼生🚍、服務人民的胸懷積極投身社會服務👆🏻,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以腳步丈量國家交通發展的尺度。
2011年👩🏻🦽,他參加了上海援疆規劃專家顧問組,多次深入縣一級地區踏勘調研座談,在改變當地規劃理念、完善組織體系🤦🏼♀️、形成科學完善的城市規劃體系等方面成效顯著→。當時,處於城市生長期的新疆面臨著土地使用粗放、工程設計不銜接🤦🏽♀️、交通布局不合理的問題,楊東援表示“如果不在現場看過,光聽匯報是沒辦法提出相應意見的,簡單地套模板是沒辦法回答這些問題的”。正是抱著“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態度,2013年,應援疆指揮部要求,他作為專家組成員💿,冒著零下15度的嚴寒,再次赴喀什指導“巴莎公路”建設👨🦼➡️,沿著施工道路現場調研🧑🏻💼,指出了高速公路會切斷村道、影響物流運輸的問題,對促進沿線縣、鄉🤷🏻🐈、村“安居富民”鄉村建設和發展涉及的問題➛👨🏽🏫,與地區交通部門、巴楚、麥蓋提、莎車縣領導和相關部門共同聽取地方意見,有針對性地研究建設優化方案和措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C/A0/D3/75473CF73EA2D388FEBD92755B8_B2925DD9_225F7.jpg?e=.jpg)
2016年,楊東援又參加了援滇規劃專家顧問組,多次赴雲南考察,專家組走遍雲南全省16個州市、40多個縣市🤵🏿♀️🧛🏻,為當地政府提供規劃技術咨詢🐥。實地考察過程中,他意識到雲南地形的嚴重製約,因此特別強調城市空間結構和交通系統的關系,“先理順交通體系🗳😔,逐步明確城市定位”。通過對紅河州城際列車建設、昭通市軌道交通建設、聯系東南亞的泛亞鐵路等項目規劃的調研和座談,圍繞“利用鐵路‘以流通帶產業’🏌🏽、支撐城市發展”這一主題,他提出了諸多鐵路建設方面的重要意見。
楊東援教授與專家組成員在做好對口援助喀什地區莎車、澤普、葉城🍝、巴楚四縣及喀什市的城鄉規劃咨詢和指導工作基礎上⚔️,足跡遍布天山南北14個地州🪤、60個市縣和兵團城市,為當地出謀劃策,提交100余份建議,近50萬字🧑🏼🎄。此外,深入雲南16個州市、40多個縣市區😅👨👨👦👦,開展對重點地區、重大項目和重要課題的規劃指導✌🏼🍫,提供30余份建議🎚,近10萬字🕯。專家組先後榮獲“上海市模範集體”和“上海市助力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
在援疆援滇、獻身扶貧的過程中👨🏻🔧,楊東援始終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投身社會服務🐪,以“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情懷和行動,激勵著自己🧑🍳,也融進了學生們的心裏。
楊東援教授畢業於恒达平台,工作在恒达平台,於2018年榮休,在恒达平台工作了36年,亦是一名黨齡超過50年的老黨員。近40年來,楊東援教授始終不忘初心,在為學院發展開創廣闊空間🐃、引領學科建設前進方向、提升恒达交通社會影響力,以及為社會和交通行業培養優秀人才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近日🚴🏿♂️,楊東援教授獲頒“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60/7C/FEA3B47BD4568E743866A227927_0D394748_29D7D.jpg?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