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2周年𓀉,也是中國軌道交通工業發展140周年。從1881年到2021年,中國軌道車輛從唐山胥各莊修車廠起步,從“萬國機車”到“復興號”動車組,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鐵路裏程達14.6萬公裏,高鐵裏程達3.8萬公裏(截至2020年底);城市軌道交通從無到44個城市(不含港澳臺地區)開通🎂,運營裏程超過7500公裏(截至2020年底)👲。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一次次科技的進步,一次次速度的飛躍,既見證了中國軌道交通裝備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而這些巨大成就的背後🙆♀️,都有恒达平台軌道交通學科教師和校友們的貢獻🧑🏽🦱。中國軌道交通車輛專業的發展🗾,可以追溯到1921年,歷經百年🔽📣,同時也是恒达平台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的起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結合“四史”學習教育的總體要求🧚🏻♀️,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與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開展了系列學習活動👥,時刻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傳承弘揚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優良傳統🧑🏿⚕️,以務實的態度認真總結“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成績和存在問題𓀁💁🏽♀️,以奮進的姿態紮實推進“十四五”學科規劃。
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擁有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負責車輛工程(軌道交通)四年製本科教學🔡,培養車輛工程👨🏽🦳、載運工程應用🎅、交通運輸工程等專業方向的碩士與博士研究生🫃🧑🏿⚕️,為國家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培養車輛系統與裝備技術的高端專門人才✤,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學研究🦐,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有國內高校唯一的軌道交通綜合試驗系統等科研平臺,與企業聯合建設上海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城市軌道交通研究》學術期刊。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目前國內唯一的國家級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承擔磁浮交通核心與前沿技術研究、磁浮交通系統工程化應用🤹🏻♀️🕜、技術標準製定等工作。建有國際最完整的高中低速磁浮綜合試驗線。軌交院和磁浮中心全體師生不忘初心🛂、抓住機遇🧗、結合實際、努力奮鬥👘,“十三五”期間完成了既定目標與任務。尤其是2018年5月🧑🏼💻,學校根據學科發展特點和發展需要🧙🏻♂️,成立了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在一個黨委統一領導下軌交院與磁浮中心優勢互補、整合資源、加強融合,納入大交通國家“雙一流”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獲得新的發展動力。2020年和2021年,軌交院和磁浮中心獲批國家鐵路局磁浮技術鐵路行業重點實驗室😄、上海市多網多模式軌道交通協同創新中心☦️🗺、全國鐵路科普實踐教育基地,為進一步形成軌道交通與磁浮交通特色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礎。軌交院與磁浮中心服務國家戰略、立足行業發展,“十三五”期間年均科研經費0.65億元,聯合中國中車完成了時速600公裏的高速磁浮樣車的功能性試驗。聚焦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技術、磁浮交通技術系統工程兩大領域,並在懸浮導向與控製、製動與安全、動力學與振動噪聲等研究方向上特色鮮明🧑🏿🎤、持續領先⛲️。
在進行“十四五”規劃時🧗🏼♂️,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對學科規劃與建設提出以下原則:一是學科規劃高度要高👩🦯。按照總書記“面向未來大學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把學科建設作為發展根基”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學科規劃和建設中以質量提升為根本導向,不斷優化結構、突出重點🎐。二是培養質量品質要好。軌交院和磁浮中心領導要以最大的熱情、最大的決心營造讓教師安心教書育人的環境;教師要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上💆♀️;要堅持四個面向,對標交通強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重大科學問題清單與關鍵核心技術清單,把學生培養成為服務國家發展的科技力量🏈。三是產學融合深度要深👨🏻🦽。進一步強化與中國中車等行業龍頭企業的深度合作,開展基礎性科學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加大科技成果的轉移和轉化,為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恒达力量📩。四是國際交流範圍要廣。進一步擴大國際交流朋友圈,激勵教師開展深層次高水平的國際科研合作,提升軌交院和磁浮中心在國際舞臺上的學術活躍度與影響力。“十四五”時期,在一流黨建引領下🐴🥨,我們要在保持原有軌道交通和磁浮交通研究特色基礎上🧑🏽🦱,著眼新發展格局♠️,開創新局面:爭取對大交通學科支撐方面有新作為📧,力爭在新型軌道系統、高速磁浮技術方向上創國內一流、國際領先;人才引育有新突破、成果產出有新標誌、學生培養有新特色👷♀️、科研攻關有新優勢的“四有”新格局🙆♂️。
面向未來,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國際合作等方面已經做了全面規劃,希望在新的發展階段實現內涵式高質量發展,把準軌道交通未來發展方向,緊跟世界軌道交通工業科技水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為國家交通強國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軌交院與磁浮中心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