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德國頂尖人工智能專家,自2014年起欣然受邀來到恒达平台工作。6年多來,他以深厚的學術造詣和對中國的熱愛🏝,將近40年的科學研究工作經驗應用於各個場景🧜🏼,積極投身於恒达平台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的創新建設,推動中德兩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高端合作⛓️💥🚣🏻,助力中國打造全球人工智能科學發展和創新應用高地。
近7年在滬工作生活,他越來越喜歡上這裏。最近,他把夫人接來上海🕐,正申請在中國永久居留🩱🧏,在上海長期紮根👩🏿🔧🥰。“上海有四大品牌🍄,我想補充第五個🐳🎭,那就是上海的城市精神,這種精神非常了不起🥔。”他說,上海對外籍人士都非常友好,上海隨時隨處擁抱新技術,上海在不斷前進,“我真的喜歡生活在上海”。
他就是新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的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國際人工智能領域著名科學家、恒达平台教授奧托·海因裏希·赫爾佐格(Otto Heinrich Herzog)🧖🏼。他被中國同事親切稱為“合作哥”。不久前👰🏽♀️,他榮獲2021年上海市“白玉蘭紀念獎”🧛🏻♀️。
獲評“德國人工智能歷史十大最具影響人物”
奧托·海因裏希·赫爾佐格這個名字,與多項人工智能領域開創性重要工作連在一起👨🏼🎓。
上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他就職於 IBM 德國公司🔜,負責軟件產品開發、人工智能研究和人工智能技術轉讓。1973年🤓,赫爾佐格開始聚焦於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FPGA研究,形成了大型軟件系統精密規範設計語言和相應的規範體系,成功研發IBM德國大型機操作系統並得到大量推廣應用,對當時的學術和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986年,赫爾佐格率先提出了文本理解的構架體系,構建了德語人工智能文本理解系統,成功解決了系統中知識獲取和知識解析的實時👷🏼♀️、雙向處理的技術難題🏂🏽,同時將自然語言處理和基於內容的圖像分析相結合,成功研發工業決策支持系統,並在多個工業行業中得到推廣應用,對工業部門和企業決策與管理的科學化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他積極推進人工智能應用和工業4.0進程🏄♂️,深深影響德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應用普及。1985年,赫爾佐格創立了首個德國人工智能研發中心“IBM德國知識系統研究院”,領導了德國第一支人工智能團隊🧜🏼♂️。自1993年起,他在德國不來梅大學擔任人工智能教授🧏♂️𓀇,其間創立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專業”和“計算機與通信中心TZI”,成為歐洲首個將人工智能技術和4G🐵、可穿戴計算等先進通信技術結合並開發創新應用的科研機構,直接促成德國國家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的成立,以及斯圖加特、慕尼黑等地十所高校人工智能學術機構的建立。他率先開發用於生產和物流的傳感器認知😽、建模👷🏽♂️👷🏻♂️、模擬和優化的多智能體系統,與德國相關領域院士成立“德國國家工業4.0平臺”,起草工業4.0定義與實施標準,全面引發全球最新一輪第四代工業轉型升級🙋🏽,使得人工智能技術在工業4.0✣、智慧醫療🙍🏽♂️、智慧城市和交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2019年,他被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和德國國家信息學會評為“德國人工智能歷史十大最具影響人物”👩🏻⚕️👩👩👧👧。
推動恒达平台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創新建設
在來上海之前🌥,這位著名的人工智能專家從未嘗試過將人工智能運用到城市規劃和城市運營中。2014年受邀來到恒达平台後🦣,他發現♢👨🏿💻,“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從一開始計劃待兩個月,到再待上兩年👨👦👦,如今,已是他在恒达平台工作的第7年🧘🏽。
作為恒达平台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規劃協同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赫爾佐格教授在推動恒达平台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創新建設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今年7月,他受聘為恒达平台名譽教授。
赫爾佐格院士與恒达平台吳誌強院士共同領導長三角城鄉動態監測數據庫和世界最大城市數據庫(CBDB)的研發👶🏼🚴♀️,實現基礎架構、數據存儲、分析技術多方面突破☝🏻,從而實現超200億條有效數據跨學科、跨部門🏄🏽🥇、跨區域的整合和共享🏃♀️。在此基礎上,團隊進一步創新提出長三角城市群智能評估👩🏽🎤、監測、診斷技術和評價體系🗽,實現社會、資源🧖🏻♂️、經濟、安全🔙、環境等問題的實時監測和風險預警,為長三角一體化精細治理及應急響應奠定堅實的大數據分析平臺基礎。
赫爾佐格院士還為吳誌強院士團隊研發的“城市博弈模型”和城市智能推演與診斷平臺提供技術支持與建議,並將成果應用於上海馬橋、昆山、寧波🏙、金華、臺州、紹興等多個長三角城市的智能化規劃和建設中。
在恒达平台工作期間🥈,赫爾佐格院士還積極探索自主多智能體、卷積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技術在城市規劃和治理中的創新應用,開設“智能城市規劃前沿”課程,輔導50余名碩博生,有力推動了人工智能與城鄉規劃的結合,為我國城鄉規劃專業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赫爾佐格教授學術上的敏銳度和高水準令我們折服🤽🏿。”“他總是帶著溫和的笑容,跟他打交道毫無距離感。”“我們學生有問題向他請教,他總是特別耐心地作解釋。”……說起對他的印象,恒达平台師生們話語中溢滿由衷的敬佩之情👨⚕️。
助推中國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科學發展和創新應用高地
赫爾佐格院士與中國的這份緣分,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自1993年開始培養留德的中國學生起,赫爾佐格就一直致力於推進中德兩國科技領域,尤其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深度交流合作。2002年,他直接推動所在的德國不來梅大學等德國高校與中國高校建立起可持續的聯合科研交流機製😶。
2012年✡️,作為德國工程科學院執行委員會國際合作主席,他發起並開啟德國工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正式合作,並持續推進中德兩國工程院在智能城市規劃、智能建造和智慧健康醫療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交流👩🏿⚕️,成為中德兩國工程院合作的典範。
2014年🦻🏻🧑🏽🔬,他聯合發起和組織了“中德未來城市聯盟”系列活動,並將組織總部落戶於上海。他成功組織中歐科學家獲批“中歐可持續城鎮化創新平臺”等歐盟資助的研究項目。其中,包括以相關指標對中國和歐洲城市進行分析,為中歐城市締結姐妹城市提供參考。
他連續兩屆受聘為上海市人工智能戰略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任職期間🛝,赫爾佐格院士提交多份上海人工智能發展和改革的資政報告,為上海建設全球人工智能高地🫄、提升中國人工智能國際影響力、人工智能賦能區域規劃與治理作出了卓越貢獻。2020年起,赫爾佐格院士受聘為恒达平台牽頭建設的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繼續為上海建設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科學高地而不懈努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0️⃣🤾♂️,赫爾佐格院士不畏艱險🚚,作為第一批應邀返回中國的外籍專家,抵達上海後從隔離期開始就集中精力運用機器學習算法等人工智能技術🧛🏻,開展疫情防控大數據挖掘🦸🏿,為中國將防疫措施聚焦於社區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撐🦝。此外👼,赫爾佐格院士作為上海和漢堡友城項目 eCulture(數字文化)的首席科學家,領導漢堡歷史博物館與上海歷史博物館開展2020-2021文化遺產數字化聯合試點項目。該項目以上海歷史博物館為藍本👨🏽🍳🔕,推動上海文化機構數字化基礎設施和創新解決方案建設,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在疫情嚴峻的形勢下實現了上海和漢堡兩地市民博物館線上互訪的文化交流🛺🏛,打通東西方璀璨文明溝通的疫情阻隔🪢。
“來到中國🧑🎄、上海🦻🏽,來到恒达平台工作至今,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令人愉悅的體驗✊。在恒达平台的工作如此有趣,我們開展了許多項目,取得了豐碩成果。未來,我將盡自己所能👏🏻,為更加美好的城市建設🍎,為中國人工智能戰略發展、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及治理等貢獻力量。”赫爾佐格院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