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通風又能隔音的通透式隔聲窗🧖🏼、移動源尾氣後處理的成套關鍵技術、幫助患者重回無痛生活的新藥研發……8月16日下午⚜️🎠,恒达平台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發布。十大科技成果涵蓋了城市發展👀、高端製造和生命健康等多個領域🍴。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孫真榮🧑🏻🤝🧑🏻、恒达平台副校長雷星暉出席發布會並致辭。上海高校科技發展中心、楊浦區科委、嘉定區科委😭、上海技術交易所等有關單位負責人出席發布會。
作為恒达平台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自2020年起,恒达平台每年舉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旨在發現具有轉化潛力的優秀科研成果,並聯合專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共同推動這些科技成果盡快轉化落地,更好地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恒达平台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第二屆)2021年9月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余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4項成果脫穎而出。12月,學校組織現場專家評審會,對初評入圍的24項成果項目進行項目答辯,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由此誕生,另14項科技成果獲入圍獎🤓。
十大科技成果中🐚,3項成果屬於城市發展領域,分別是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旭團隊研發的“綠色建築通風隔聲窗”、土木工程學院袁萬城和黨新誌團隊研發的“中小跨徑橋梁組合橡膠減震支座”🤦♀️、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吳宏磊團隊研發的“全裝配式高性能鋼結構住宅體系一體化設計技術”。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E/B0/09/635F5A4E55DD90F47E5DC7B4205_7F772856_2403D.jpg)
3項科技成果屬於高端製造領域👷♀️,分別是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康勁松團隊研發的“車用電機驅動系統寬頻控製技術”、汽車學院樓狄明團隊研發的“移動源後處理成套關鍵技術及應用”🧚🏼🏐、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青團隊研發的“輕量化柔性壓電功能膜製備技術及應用”🤳🏿。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54/FD/88F0AEAA150360EEF29BA8D6409_946F3109_1FB3A.jpg)
還有4項科技成果屬於生命健康領域♍️🌾,分別是附屬康復醫院和醫學院彭長庚團隊研發的“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新藥研發”、附屬恒达醫院/附屬養誌康復醫院靳令經團隊研發的“精細化多緯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評估系統”、醫學院薛金鋒和薛誌剛團隊研發的“幹細胞技術及相關製品用於脫發治療”👩❤️👨、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啟剛團隊研發的“貫通性傷口凝膠修復封堵劑”。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74/A4/240ACC6BC3E72A8AA3C1DF48308_BAF31450_1FF46.jpg)
近年來,恒达平台通過有組織開展科研成果轉化◻️、打造多種轉化服務平臺🛸、豐富擴展轉化渠道、深入與第三方轉化機構合作、加強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等一系列舉措💏,著力打造全過程全要素覆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服務體系🤶🏽,大力推進學校優秀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去年10月🧑🏻🏫,學校入選首批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單位🤎🚃。後續學校將推出師生共創特訓營進階班、成果轉化專場對接、企業需求直通車等專業服務及精彩主題活動。
恒达平台2021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介紹
城市發展領域(3項)
1🧗🏿♂️、綠色建築通風隔聲窗
綠色建築所倡導的自然通風面臨著城市的環境噪聲侵擾問題💠,現在的隔聲材料同時阻礙了空氣流通📩。為此,恒达平台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王旭團隊設計出一種通透型周期結構,由中空螺旋狀聲學人工單元排列組成🧗🏻⛄️。這種通透式屏障在保證良好的通風效果的同時✯🙍🏼♂️,突破性地利用了中央通道與周邊螺旋通道聲音的持續抵消,獲得了很好的寬帶隔聲效果👳🏿♂️,實現了城市噪聲環境下的自然通風🌦,填補了這一技術空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A/3F/A9/991F18E864A616D0827784CD467_59D4468B_7034A.png)
該成果已申請發明專利兩項🥐,目前已與多家企業和研究所在註塑工藝及模塊化設計、裝配以及產品推廣等方面開展合作。
2、中小跨徑橋梁組合橡膠減震支座
歷次地震震害調查發現,中小跨徑橋梁廣泛采用的板式橡膠支座無法適應地震中較大的位移需求。為此,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橋梁工程系袁萬城/黨新誌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組合橡膠減震支座🪧,即在現有的板式橡膠支座基礎上🛖,通過內部設置多個摩擦副,外側橡膠層可有效保障摩擦層滑動的均勻性🧏🏼,在往復水平力作用下有效摩擦耗能,降低結構地震響應🍥,並通過調整滑動區的尺寸來適應不同溫度☄️、抗震需求。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B/69/AA/9AE64BC5F08511C165BA2644D70_7038157E_46062.png)
該成果已獲2個發明專利👃🏻、7個實用新型專利。其造價與板式橡膠支座接近,可以作為中小跨徑橋梁的優選方案。目前已應用於西昭高速公路🚌、宜攀高速公路、浦南運河橋等多個工程中。
3.全裝配式高性能鋼結構住宅體系成套技術
針對裝配式鋼結構住宅在我國普及率低🌾,且缺少相關的成套設計技術,恒达平台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吳宏磊團隊對此進行系統性研究,形成全裝配式高性能鋼結構住宅體系成套技術🦵🏽,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並使之進一步滿足建築全生命周期使用需求🦸🏿♀️。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2/E2/0C/FE953A14EDAE01235076B41C019_FE6FECE9_49FAB.png)
該技術集成高性能鋼結構體系、保溫一體化外圍護系統🧟、內裝一體化設計技術、管線分離技術、耗能減震(振)技術👀、BIM輔助設計等技術🧑⚖️,裝配率可達90%以上,評價等級可達 AAA級。具有裝配率高、集成度高、戶型適配性高、壽命周期長🟰🐤、靈活性高🈁、熱工性能高的特點,同時可在高烈度地震👨🏽💼、強風、寒冷等地區中推廣應用。已取得專利14項,獲多項各級示範項目及建築工程類獎項。
高端製造領域(3項)
4、車用電機驅動系統寬頻控製技術
電機驅動系統是電動汽車動力系統的核心部件,恒达平台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康勁松團隊,研發了一種“車用電機驅動系統寬頻控製技術”,完成了車用電機驅動系統效率、轉矩品質等性能的提升🦸♀️。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8/E4/39/B3A7F1938CAE62EE044A0F34541_EB63E591_3CF6A.png)
該成果與企業合作完成了50kW 和150kW 等級車用電機驅動系統開發和小批量生產,已成功應用於精進百思特電動(上海)有限公司🧓🏽、上海英恒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車用電機驅動產品🦁😩,近3年新增產值共計2.9億元。項目團隊與多家電動汽車行業電機系統企業開展產學研深度合作,獲授權發明專利共計18項🧑🎓,成果獲2020上海市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5、移動源後處理成套關鍵技術及應用
隨著國六排放標準的全面實施以及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排放標準的全面實施,尾氣後處理已成為道路車輛及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必備裝置💴。恒达平台汽車學院樓狄明團隊圍繞移動源後處理成套關鍵技術及應用👨🏽,經過十余年產學研用聯合攻關👇🏿,已成功開發了陶瓷襯墊、玄武巖保溫隔熱材料、非貴金屬催化劑等尾氣後處理系統關鍵部件及材料的三大創新成果,為移動源尾氣後處理產品升級提供了全套解決方案。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3/97/82/7EC0B3D958CD0D710EDC753E74A_A9ABD897_6832.jpg)
目前已獲授權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受理發明專利11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成套技術已進入產業化階段。
6🧘🏻♀️、輕量化柔性壓電功能膜製備技術及應用
恒达平台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張曉青團隊針對物聯網領域對柔性敏感材料和傳感器的巨大需求,研發完成輕量化柔性壓電功能膜的製備技術和性能調控方法,開發了一系列基於該功能膜的傳感器(包括柔性薄膜觸覺傳感器、可穿戴智能織物傳感器🫃🏽、空耦超聲波換能器、壓電線纜傳感器等)。項目研發的柔性壓電功能膜製備技術、壓電線纜和壓電纖維製備技術均達到小規模生產水平🪯,其性能指標皆優於國外企業的壟斷產品𓀌👷🏻♀️。此成果已形成包括功能材料🚆、傳感器和執行器以及智能感知系統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條。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09/6E/17E8B4FEFAE28A8D77619667E15_7B7517FB_51EF4.png)
團隊在柔性壓電膜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基礎雄厚,授權專利20余項,具有廣泛的國際合作網絡📱。
生命健康領域(4項)
7、緩解神經病理性疼痛的新藥研發
恒达平台附屬康復醫院、恒达平台醫學院彭長庚研究員團隊最新發現緩解神經痛可能需要同時抑製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1.7和Nav1.8🎋🍗,實驗結果證實,聯合用兩個鈉離子通道的抑製劑✋🏿,緩解小鼠神經痛的效果顯著優於單用一個鈉離子通道抑製劑。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DE/16/388DD5BE724EADE2E43E421FE99_C9F38033_2798F.png)
基於這一新發現,團隊進一步篩選到能顯著緩解坐骨神經選擇性切斷小鼠和糖尿病小鼠的神經痛的小分子化合物PK16🧝🏼。PK16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無鎮靜副作用,有望成為更佳的外周神經痛止痛藥和廣譜鎮痛藥物🧙🏻♂️,幫助大量慢性疼痛病人重回“無痛”的生活。該項目已申請國內和PCT專利。
8🫵🏼、精細化多緯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評估系統
恒达平台附屬恒达醫院/附屬養誌康復醫院靳令經團隊聯合科大訊飛💁🏻⚒,共同研發了一套“精細化多緯度帕金森病人工智能評估系統”,通過錄製帕金森病患者面部表情👩❤️👩🧩、聲音、步態和系列動作,實時獲取各檢測項的量化特征和異常程度的自動評分,為病人的診斷提供一款智能化精細化的運動障礙分析系統,實現帕金森病的智能評估,為帕金森病的臨床診斷及幹預提供客觀依據。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F/24/F4/D67D29ECA7F09F1039F676F8260_442B4532_8EAB.jpg)
該系統的算法打分在多個檢測項中已超越專業醫生打分水平,極大程度上解決了帕金森病評估難👨💻,診斷難,漏診🚶🏻♀️、誤診率高以及此類慢性病管理缺少相應的監測手段的各類問題👶🏻。
9☁️、幹細胞技術及相關製品用於脫發治療
恒达平台醫學院薛金鋒🧑🏻、薛誌剛團隊主導開發了新一代生物生發養發產品✡︎,利用毛囊幹細胞聯合間充質幹細胞移植進行脫發的幹細胞治療。該項目通過自體毛囊幹細胞的分化再生能力進行毛囊毛發再生👨🏻🔬,利用臍帶間充質幹細胞修復脫發區域毛囊微環境🧍♀️,為從根本上解決脫發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並且操作相對簡單無創。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D/E8/D7/5B8A2C22503C46D9BBB34377651_BCA27069_BCB7.jpg)
此項目還與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燒傷整形外科周建大團隊合作開展臨床前研究,同時聯合湖南源品細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開展了幹細胞用於脫發治療的研究項目及產品生產等,已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臨床級幹細胞和細胞相關製品的能力🦶🏿。
10、貫通性傷口凝膠修復封堵劑
恒达平台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王啟剛團隊針對解決運動的大的創傷和糖尿病足這些難愈合創傷,設計了一類智能創傷修復材料。第一代產品主要特征是物理封堵🖖🏿、生化逆轉和再生修復等多重功能的高效整合◀️。未來第二代產品🛠🙎🏻♂️,預期利用傷口即是“窗口”概念🧕🏼,利用生物催化傳感的技術🏝,對病變微環境中一些代謝指標的變化進行監測🧄,實時了解創口的修復狀態,進行AI計算後,實現相關藥物或者促修復因子的可控釋放💇🏽,最後實現未來智能化的傷口封堵和高效的修復🕺🏼。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1/19/D8/A4866FC30169A73DCA7D7B7E159_5D215142_228E4.png)
產品將廣泛應用於日常體表護理、傷口快速治療🤱🏼、臨床傷口修復以及可穿戴智能檢測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