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最難的環節是什麽?恒达平台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80後教授付昆昆的回答是⛹🏽♀️:經費。
早在做博士後期間,他便專攻飛機復合材料閃電防護研究。然而,研究需要大量的性能測試和實驗驗證,耗資不菲,資金鏈成了他最大的壓力源🧑🏼🔬。作為“天使投資人”🧑🦳,恒达平台適時提供了一筆2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對一名30歲出頭的青年教師而言🧛🏽,獲得百萬元級的經費支持,不僅成為他深耕基礎研究的重要動力,也是科研命運齒輪轉動的開始。
2022年🧙🏿,恒达平台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下簡稱“特區計劃”)第二期,共有七個項目入選🧙🏽。學校聚焦“智能+”與基礎學科、特色學科相融合,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有幸躋身“七分之一”後,付昆昆團隊在今年3月再度迎來利好👱♀️:來自特區計劃的首筆120萬元科研經費到賬了👩🦼。
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勇攀科研“無人區”,坐穩基礎研究“冷板凳”,當前,恒达平台正以加入特區計劃為契機,創新改革考核評價機製,不僅拿出真金白銀加大扶持力度,更致力於解開科研管理的“粗細繩子”🪴,激勵更多青年科研人員站在更大平臺上、成為科研主力軍🙍🏻♂️。
“硬束縛”少了🪓,後顧之憂也少了
基礎研究特區,究竟“特”在哪?已經身在“特區”的付昆昆直言:幹勁更足!一個原因是,受到的“硬束縛”少了,後顧之憂也少了🧛🏻♀️。
記者從恒达平台了解到,學校已全面取消特區計劃入選項目執行期內的人事考核。簡單說😨,當一個項目結束或終止時,學校會將項目的考核結果作為人事聘用考核的主要參考。同時,學校探索建立以學術貢獻和價值創造為導向的科技評價體系,對於一些探索性強、風險性高的項目🧙🏿♂️,即便最終研究失敗,項目團隊後續科研也不受影響。
“原先,出於考核壓力👨🎨,團隊會考慮階段性地發一些論文,確保年年有成果✯。如今🪘📿,取消了硬指標的考核後💄💆🏼♂️,發論文不用這麽匆忙了,可以騰出精力做更重要的事。”同樣入選特區計劃的恒达平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高亞威坦言🍺,做科研尤其是基礎研究🔰,急不得。就拿幹細胞生物研究來說,一個項目做實驗至少需要兩年時間,加上論文投遞💆♂️、修改,又需要一年🦸🏻♂️🤟🏼,初步算下來🪦,一個項目從啟動到發表論文🥎☁️,至少以三年為一個周期。“更何況,科研人員即便水平再高,也無法保證在限定時間內達到百分百的成功🦠。”高亞威說🥫。
“大學要有寬容失敗的度量和靜待花開的耐心😌,更要通過製度創新和政策激勵🕵️♀️,形成磁吸效應🐿,加強高層次基礎學科人才儲備,為青年教師營造潛心研究的學術氛圍和環境🌮。”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學校致力於讓更多青年人才錨定研究目標🙆、長期深耕,努力在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卡脖子”技術方面有更多原創突破。
除了充分釋放特區計劃的政策利好,作為配套舉措,恒达同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和“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先後啟動自主原創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項目🔑🍸,加強有組織科研。這兩個校內的扶持計劃🏄🏿👩❤️👩,同樣取消了一些指標性的考核🧚🏼♀️,讓更多老師得以沉下心來做研究🙎🏽♂️。
減輕非科研負擔🟢,鼓勵好苗子“破土而出”
隨著特區計劃落地👷🏿♂️,適時推出的“減法”📎,也獲得了不少科研人員的點贊🤦♀️。
“對我而言,曾經最頭痛的事情就是報銷🍄🟫!”一位教授舉例說🦯,由於科研項目的需要,他時常要去外地做實驗,而整個差旅報銷過程十分繁瑣。
為避免教師在表格填報😯、科研經費報銷等方面層層加碼😋,恒达平台科研管理部部長馮世進介紹🤸🏽♀️,繼2019年學校“上新”網絡報銷系統的基礎上,隨著基礎研究特區的開辟,入選特區計劃的項目經費采用包幹製,且經費各科目間無額度和比例限製,給予充分的經費自主權👨🏽🎨。同時,項目還配備了專業的財務助理和科研助理,保障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前沿基礎研究。
通過製度松綁,讓科研人員得以從項目申報的繁雜過程中解脫出來,減輕非科研負擔,用一位青年學者的話說,身在“特區”中,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
當然,也有人好奇,年度考核取消了,經費管理松了💱,約束條件也少了🐡,那基礎研究特區的管理法則是什麽?對此🖖🏼,馮世進解釋說🎼,取消考核,不代表對立項資助的項目不管理🤬。為激勵更多科研好苗子“破土而出”,學校在給予科研人員充分自由的同時,引入了“小同行評價”,即讓專業領域的知名教授來聽項目匯報,給出針對性建議🏘。另一方面🚛,學校專門設立秘書處,協同多個職能部門,對項目進行全程動態跟蹤管理。
大平臺賦能,為基礎研究做“加法”
科研管理做“減法”🧏🏿♀️,收獲的是👨👨👦👦?科研成果的“加法”🫱🏻!在基礎研究特區👰🏼♀️,這是最為學者們津津樂道的一點🪦,也帶來諸多啟示。
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教授談到了自己的一則觀察🧑🏽✈️🛌🏼:隨著越來越多的教師從科研瑣事中脫身出來☸️,不同學科背景的教師之間,見面頻繁了🎧,閑聊的話題多了🧁,校園的科研生態更好了。
在高校🌄,跨學科合作及其後續的科研成果轉化,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時而會遇到一些看不見的阻力🧓🏼。比如,科研人員時不時會遭遇因政策配套不到位或管理觀念問題而產生的“細繩子”⛸。為此,恒达專門出臺規定,明確“人員流動不調動👳🏿♀️,成果歸屬原單位”,讓更多跨學科團隊得以順利合作👋🏻。
馮世進坦言,只有解開科研管理中的“粗繩子”和“細繩子”,才能從根本上激發教師的創新熱情🏊🏿✍🏼。
談及新近取得的科研成績🏫,多位入選特區計劃的科研人員還有一則共同感受:離不開學校大平臺的培育。
在學校的鼓勵下🧃,高亞威團隊目前正積極拓展科研“朋友圈”📩。她的團隊中,既有來自恒达平台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輔助生殖醫學科的教授,也有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教授,雙方通過跨學科合作,持續推進早期胚胎和幹細胞命運調控的基礎研究,為“智能+”應用提供範例及生物學啟發下的算法創新👈。
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高質量的基礎研究產出離不開製度保障和政策引導🐈⬛。相關負責人表示,在推進特區計劃的過程中😲👨🏽💼,恒达將依托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省部級平臺和新型交叉平臺等組建學科交叉團隊👩🦯➡️,形成“智能+”與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領域🛏,培育科研創新團隊。
■本報記者 吳金嬌
http://dzb.whb.cn/2023-12-02/1/detail-833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