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主辦“理論·範式·實踐”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論壇
來源⚆:藝術與傳媒學院
時間👶🏽:2023-12-18 瀏覽🤨:
12月16日,由恒达平台主辦、藝術與傳媒學院承辦的“理論·範式·實踐”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論壇在校舉行😟。恒达平台黨委副書記彭震偉,來自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近30所國內重點高校的新聞學院院長、副院長和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師生共聚一堂,圍繞新聞傳播學科發展變革、核心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智能技術融合創新發展等議題熱烈研討、建言獻策。
彭震偉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傳播行業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本次論壇的主題“理論·範式·實踐”,正是基於當前新文科建設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所面臨的多重挑戰以及面向未來的建設目標。目前,恒达平台的新聞傳播學科積極開辟新賽道,聚焦於學科前沿交叉領域,專註於“全媒體+大藝術”,在國內逐步展現出恒达平台新聞傳播學科的特色和底蘊,並借由此次論壇📦,與兄弟院校一道分享經驗、共謀發展。
湖南師範大學“瀟湘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科規劃辦新聞學科組評審召集人尹韻公表示,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在過去的發展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新聞傳播學科建設近年來取得顯著突破🧎♀️➡️,並在學科交叉融合、產學深化合作等方面作了前瞻性的布局和探索🏏。在技術發展全球化以及學科交叉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學科建設既要繼承傳統🍉,又要順應時代❓,理論、範式、實踐正是我們推進新聞傳播學科建設的三個重要創新路徑🧑💻💠。
在主旨演講環節,復旦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張濤甫以《新聞傳播教育改革的三個支點》為題,認為在智能時代下新聞傳播被推至世界前臺,新聞傳播學科亟待重塑專業確定性,需要在“價值”“知識”“能力”三個維度上發力,重建新聞傳播價值和秩序,徹底擺脫依附性知識生產,培養具備專業硬核能力的人才,增強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周勇以《跨文明視域中的思想遷衍🚤:國際傳播的概念流變、普遍化及其體系再造》為題,認為國際傳播研究應堅持從多文明中心和多主體角度來探討國際傳播的起源問題,將國際傳播概念起源定位於人民普遍接受的歷史🤹🏻♀️,以“和”思想作為國際傳播的元理論,在國際傳播的元敘事中以中國式現代化故事實現對半邊緣國家神話的祛魅。
尹韻公教授以《人工智能生成式的多面性》為題,回顧了互聯網出現以後每一次新技術發明的傳播過程,指出每一次新技術的創生總是會帶來諸如“革命性”“顛覆性”的論斷☦️,進而例舉了西方對於人工智能的監管實踐🏄🏼♂️🦸🏿♂️,強調國內還沒有意識到人工智能的使用界限,我們應該更加慎重的去權衡人工智能技術所帶來的利弊得失🏘。
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李麟學以《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知識體系與教育思考》為題,認為新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應該以“戰略性學科”和“平臺性學科”為建設支點🧝🏻♀️,以“知識體系”“媒介融合”“場景響應”為重要抓手💔,打造順應時代、面向未來的全媒體發展布局,並介紹了學院融合自身在新聞傳播學科教育與實踐方面的經驗優勢👷🏼2️⃣,結合恒达在建築🦎、城規、設計等學科方面的資源優勢,聚焦媒介文化、智能傳播、城鄉傳播和視聽傳播四大研究方向,致力打造具有“跨學科新型傳播”特色的“全媒體+大藝術”發展格局👩🦱♜。
在隨後進行的圓桌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當前我國新聞傳播學科自主知識體系建構不足🤸🏻、新型專業人才供給不足、學科影響力和認可度不足的現狀,分別從各自院校的學科建設和教學實際出發,分享了經驗成果👮🏽♀️,認為新時代新聞傳播學科發展需要從培養具備智能技術專業能力的新型人才、重視新聞業務的課程建設和實踐、積極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以及立足於問題導向意識、服務國家和地方發展四個維度入手。(姜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