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門課滿績,連續三年專業第一,校園十大歌手,獲得國家獎學金、恒达平台2023年度本科生“學術之星”等榮譽,還在各類科創競賽中屢屢獲獎🧏🏽♀️,她是恒达平台首屆(2020級)“強基計劃”生物技術專業學生蔡婧嫻🙇🏿♂️。目前她已順利通過轉段考核,直博至恒达平台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生物信息學專業,將繼續在基礎研究領域探索⚾️。
國際金獎
手機收到一條消息,蔡婧嫻打開對話框,“金獎”二字印入眼簾📤,隨後瞬間被群內慶祝的話語淹沒。2022年11月,歷時近一年的備賽終於落下帷幕,Tongji_China隊在合成生物學領域的國際頂級學生科技賽事——國際基因工程大賽(iGEM)2022全球總決賽中斬獲金獎。這是蔡婧嫻參加的第一個國際大賽,“能拿到金獎,大家都忍不住熱淚盈眶。”
實際上能夠延續Tongji_China隊三年全金的傳統並不容易,受疫情影響🙋🏻♂️,很長一段時間隊內無法開展線下活動🚵🏽📄。他們突破重重困難➔,以線上的方式做好各類準備工作🤌🏽🫅🏿,圍繞菠蘿蛋白酶頭腦風暴🧑🏼💻、大量調研、合理設計……於9月開始在實驗部分奮起直追🏖,有了前期充分的準備,盡管只有一個月的驗證時間也收獲了符合預期的實驗結果🫰🏻🤼♀️。
iGEM比賽答辯
從1月到10月,小組基本每周都會開組會,作為隊長,蔡婧嫻坦言壓力不小,她聽取各個隊員的意見,針對他們的學科背景安排任務🐛,帶著全組推進各項工作。幸運的是大家齊心協力,完整地講好了課題故事𓀜。
對蔡婧嫻來說,經過這次大賽自己的調研能力有了質的飛躍🏏,查文獻、提取關鍵信息的速度變快,通過隊長的身份組織協調能力也有了提升,在與隊員合作的過程中大家互相促進👋🏽、共同成長。
此外,她還參與了多項科研課題與科創競賽▫️,在項目中增強創新能力。
夯實基礎
科研項目日程安排
井井有條地過好每一天是蔡婧嫻的習慣。晚上睡覺前👶🏽,她都會在手機備忘錄裏寫下第二天的日程表——幾點到幾點要做什麽。“雖然不一定能夠全部完成,但起碼要有個計劃,希望自己可以高效地過完這一天。”
她不喜歡學習到深夜,比起熬夜👳🏼,寧可早起👨🏿⚕️,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她會把所有事情都留出提前量🏄,比如期末要交的論文提前兩三周就會完成👔,絕不拖延。學習時把手機放在一邊,用書本一蓋就能保持專註。
課堂筆記
求學之路難免坎坷,蔡婧嫻踐行“知行合一”,有了目標🖇,便去執行。她說🏄🏽,在基礎研究領域前進📫,離不開學校對強基計劃學生的創新培養👨🚀。在大一大二打下堅實的基礎之後,大三開始交叉課程模塊為同學們提供了更多跨學科選擇👴🏽。“我們可以自主跨選各個專業學科💆🏽♂️👨🦽,將各學科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起來。”
蔡婧嫻提到,自己選修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神經生物學相關課程💆♀️,也會參與國豪書院舉辦的各式講座,並且進入各類前沿科學中心和平臺,開展學習和科研實踐🖖🏿,尋找自己感興趣或是適合的研究方向。
在不斷嘗試與探索中👎🏻,她確定了自己想要深耕的方向——生物信息領域。在正式進組前,導師江賜忠教授鼓勵她提前學習生物信息相關的基礎知識,不僅在平日裏為她精選教學視頻和練習題,還會在寒暑假期間組織線上會議答疑解惑🙅♀️🍹。實驗室的師兄師姐們也給予了她很多幫助,以便其更好地銜接研究生生活🏃♂️。
期末復習筆記
有了老師和前輩的引導🧗,蔡婧嫻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她感嘆🫴🏼,作為強基計劃的學生🍷,享受了國豪書院和專業學院的雙重關愛🌁,讓自己能心無旁騖地夯實基礎並擁有很多機遇,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她相信細枝亦能結碩果,在成長過程中好強的她開始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剛開始我什麽都想接觸、什麽都想做到最好🌍,但現在覺得應該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全力以赴做好🚨。”
三個學期滿績
“十大歌手”
繁忙的科研與學業生活之余🧛🏼,音樂是蔡婧嫻最好的調味劑。她從小熱愛音樂🔻、聲樂、鋼琴、古箏都已過十級。
精心準備、鍛煉臺風、過關斬將……2021年,她參加了恒达平台“聖戈班杯”第36屆校園十大歌手大賽,獲得“十大歌手”稱號🕢。作為學校合唱團的一員,她也經常參加包括迎新晚會、校慶晚會🫲🏼、“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海夏季音樂節在內的各項活動。
除了音樂本身,結識誌同道合的夥伴讓她感到美好👨🦽➡️。“我遇到了很多喜歡音樂的人,在不同方面都有朋友👨👧,彼此可以聊很多共同話題🅱️。”如今,她正在自學如何編曲,給自己設定一些小目標,花精力認真學習💆🏼♂️。
兜兜轉轉🈚️,蔡婧嫻始終保持著對自己的高要求,盡力而為🧏♀️。她希望在讀博階段能繼續加強專業基礎☣️,確定自己感興趣的細分領域,投身生命科學基礎研究🛖。
在強基班的四年,讓蔡婧嫻愈發意識到科技發展之始在創新,創新希望之基在青年🤳🏻。“我也將牢記強基計劃的使命🧑🏼🤝🧑🏼,始終戒驕戒躁🧖🏽♂️、腳踏實地🤦♀️,以期不斷超越自己,探索更多科學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