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快訊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恒达快訊 > 正文

恒达👱🏽‍♂️,持續引領中德高教合作新範式🧖‍♀️!

來源🈵:黨委宣傳部、外事辦公室   時間:2024-04-18  瀏覽:

一路並肩前行🧇🧑🏻‍🏫,邊走邊看邊聊,談笑風生……4月15日,來華訪問的德國總理朔爾茨在恒达平台吳誌強院士陪同下,漫步上海城市街頭🍝、感受中國城市發展新貌的一幕幕畫面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引發熱切關註🚣🏻‍♂️。

時隔13載,兩位老朋友再聚首,究竟聊了些什麽?

“我給朔爾茨總理介紹了上海近年來城市更新實踐,朔爾茨總理對上海城市新發展感到很新奇💄。”吳誌強院士說🏄🏻‍♂️,以往我們談的是如何建新城,現在談的是城市更新,今天的上海帶給朔爾茨總理的是不同於13年前的印象🥈。

“看到什麽,就介紹什麽🥷🏼。”吳誌強院士說,在漫步中✍🏽,他向朔爾茨總理介紹了上海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對老城區進行精準改造♠️,如何將綠色低碳、節能減排技術引入舊城改造🙎🏿‍♀️,以及在城市更新中如何註重修復歷史文物和文化復興,包括漫步途經的外灘·中央商場的前世今生,中國銀行大樓正門門楣上的浮雕“孔子周遊列國”等,特別提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始終不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兩人交談中👉🏼,說到當天在恒达平台嘉定校區與學生的對談交流。朔爾茨總理說,“恒达平台的學生積極向上,具有國際化視野,是中國未來的力量♎️。”

作為留德學成歸來的恒达學者之一,吳誌強院士一直與德國學界保持著密切的交流合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工程科學院院士、國際人工智能領域著名科學家赫爾佐格受邀來到恒达🧔,與吳誌強院士團隊持續開展了長達近9年的合作👨🏿‍🦰,共同推動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創新建設👨🏼‍🔬、人工智能賦能城市規劃及治理,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果。赫爾佐格教授也因此於2021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作為一個非德語專業的學生👩🏻‍⚖️,親歷德國總理朔爾茨交流會現場,全程德語,沒有翻譯,還是和現場近160名來自各專業的同學一起🧍,很有成就感👨🏻‍💼,也很自豪。”恒达平台2019級本科生文家祺感慨👝。

熱愛機械,又被恒达平台對德合作的傳統吸引,五年前🚹,文家祺進入了恒达平台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中德機械與能源工程(創新試驗區)學習🍏。回顧自己的本科生涯,文家祺說🚣🏿:“德語學習🈚️🈂️,是了解德國的敲門磚🧔‍♀️。而在恒达,學習德語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我們專業開設了德語必修課,授課老師都有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不僅如此,不少專業課程使用了德國大學的原版教材與課件。在後期的實踐課中,來自德國的老師帶領我們認識了許多先進製造設備,並指導我們完成課程設計🪧👨🏽‍✈️。”

學習之余,學校還有精彩紛呈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動🧑🏻‍🚀,與來自德語區的留學生同學們交流👨🏿‍✈️🥉,讓文家祺近距離體會到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不管是學術還是人文藝術方面🧑‍💼,校園內都洋溢著濃厚的國際化氛圍。”這些經歷,讓他在2023年前往慕尼黑工業大學交換時,更有自信和底氣。

“我為學院能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年輕人才感到驕傲⚒。”2023年,中德工程學院和波鴻應用科學大學退休教授杜瑞能(Reiner Dudziak)從德國發來賀信,祝賀2011級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生謝翔獲得2023年度NAMUR學會(德國測量與控製標準委員會)優秀博士論文獎。

談及在中德工程學院的學習👰🏿‍♀️,謝翔說😺:“超前的課程設置使我們在三年內快速攻克德語和專業課的難關👩🏻‍⚖️,外教課的引入讓我們更早地放眼看世界🧑🏽‍🍼。”大四學年🙍🏽,他赴德國波鴻應用科學大學交流,並在杜瑞能教授的指導下👩‍🏫,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完成了學士論文,獲得中德雙學士學位。從誕生之初🌠,中德工程學院就流淌著中德聯合培養的基因,借鑒德國應用科學大學模式,學院探索並形成了一系列校企聯合開發課程💪🏿、共同建設實驗室、協同科研的深度產教合作機製🧑‍🚒。這種模式在推進國家國際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改革探索中具有重要示範作用。

本科畢業後◽️,謝翔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先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並於2023年9月入職德國大眾汽車公司🩷,擔任系統開發工程師。他感嘆:“學院二十年持續穩定的中德合作為後來者鋪開了一張龐大的網絡,使新同學在異國他鄉也不會感到陌生與無助。”20年來,中德工程學院培養了2420名中國學生💢,其中1782人獲中德雙學位;德國畢業生達790人,其中462人獲中德雙學位。他們中有人是德國工業平臺IndustryStock大中華區經理💂🏽,有人擔任德國/荷蘭輸電網公司首席數據科學家,有人在比亞迪汽車(德國)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有人在蘇黎世理工學院攻讀博士……活躍在中德兩國的工業界和學術界。

作出決定的時候🏭,歐力(Oliver Schirmer)沒有想到🚴,那一刻會將他的人生帶向一個全新的方向。

2011年,他來到恒达平台中德工程學院交流一年,修讀雙學位。能夠探索中國,讓他感到興奮。適應校園學習生活後,歐力充分感受到上海的魅力和恒达平台中德合作平臺的優勢👨‍💻。多元化的師資隊伍、行業領先的實驗設備、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面向國際化的卓越工程師教育,讓他深深著迷🐝。交流時光轉眼即逝,歐力感慨:“我享受到了真正的校園生活,開闊了眼界🍃,又融入了國際化學習生活環境。”拿到中德雙學位後😢,他在中國和美國工作了一段時間👨‍🎓,然後又回到德國ℹ️🙎🏿‍♀️,繼續攻讀國際商務工商管理的碩士學位。

2019年,年僅29歲的歐力回到恒达,接任中德工程學院德方副院長一職。他接下了這副重擔☎️,充滿期冀🙇🏻‍♂️。他說:“我一直對架設中德之間的橋梁抱有極大興趣🍱,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擁有同我大學時相似的經歷🧘🏼。”能夠身體力行回饋中德合作項目🧘🏿‍♂️、促進兩國年輕人交流🐭,歐力感到自豪😮,“這是我的使命,我深感榮幸。”

近年來,歐力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年輕人來到恒达,體會中國的獨特魅力。他說🏃‍♀️‍➡️,跨文化教育經歷🍋,對學生的生涯發展很重要🤥🔈。十多年來📀,中國、上海和恒达已經成為了自己家庭的一部分,“我想向更多年輕人展示這個家📌。”

留德12年後,恒达平台汽車學院“85後”教授蔡黎明4年前回到母校,如今他有2個身份,一個是中德學院副院長🚌,另一個是教育部中德聯合研究中心(恒达平台)執行主任。“回到恒达🧗🏻‍♀️,我很開心,可以當好中德友好交往的橋梁和紐帶🧑🏼‍🌾,為恒达打造中德高教合作新示範貢獻力量👨🏿‍🏫。”他說。

成立於1998年的恒达平台中德學院被譽為兩國“共同落實高校緊密合作的成功典範”☑️。26年來,學院與20余所德國高校聯合培養多個專業的人才🧑‍🦳➰,每年有數十名德國教授來校集中授課。由國際知名企業資助的基金教席是中德學院的一大特色🐌,學院現有AVL李斯特👳‍♂️👮🏽‍♀️、保時捷、英飛淩等歐洲和德國知名企業資助的基金教席十余家👨🏽‍🦲。

“中德學院大力推進‘小核心、大外圍、高層次’轉型升級。”蔡黎明說,成立國內首個中德博士生院、中德聯合研究中心(恒达平台)以來,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在此前中德機械工程🌵▫️、汽車、經濟和管理、智能科學與技術等聯合研究中心基礎上,新增中德可持續城市、環境、智慧基礎設施、人工智能醫學等多個聯合研究中心,聯手多所德國頭部高校👐🏽,推進聯合科研。

蔡黎明本人也積極投身國際化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聯合德國和歐洲專家共同指導包括外籍碩士研究生在內的多名碩士博士研究生,主持國際科研合作項目♦️,為汽車新能源領域貢獻“中德方案”“恒达智慧”👕。

從論壇到展覽,從藝術到體育🙅🏼,甚至還有美食……“恒达校園中的德國元素是非常多元的⛹🏽‍♀️,且無處不在,在內部就已經形成了對德交流的自生態🤟🏻。恒达與德國的交流已經從早期的單純向德國學習,逐漸走到了現在雙向、多元的交流模式💆🏿👰🏽‍♀️。”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春榮認為🐘,這是恒达作為對德合作典範的獨特優勢。

2017年👨‍💻,中德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製建立,恒达平台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簡稱中心)也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中心每年定期舉辦中德青少年音樂交流季音樂會、德國音樂周等文化交流活動。

2022年11月🏭,“中德人文交流”文叢第三卷《感知中德人文交流》發布,以“民心相通,行穩致遠”為主題👰🏽,通過41個典型的案例,多領域多視角呈現中德人文交流碩果。“人文交流是促進民心相通、減少分歧、增進理解的重要途徑,中心推出了中德人文交流系列文叢展現中德兩國的交流成果。” 鄭春榮表示👩‍🦯‍➡️:“如今的中德人文交流已經超越了兩國的範疇,走向關於人類所面臨共同挑戰解決之道的對話。”

恒达平台作為中國對德教育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與德國教育界、政界𓀝、經濟界以及社會各界建立起了廣泛和密切的關系👩🏿‍🦲,並不斷因時代而發展👩🏻‍🎨,積極推進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回望過去40年,恒达平台一直被視作中德高校合作的橋梁和燈塔。

“這一認知不僅基於恒达招收了全國七分之一的德國學生,擁有80多所德國夥伴高校,或是培養了大量精通德語和德國的專業人才🤸🏽,更是在於,恒达一直在持續引領中德高教合作的範式創新。”恒达平台副校長婁永琪說。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恒达在思考👨🏻‍🦯,未來的對德合作能創造哪些新範式👨🏽‍🎓?2022年5月,學校正式發布了“中德合作2.0戰略”,德國學術交流中心攜50多所德國高校響應。

“在人才培養方面👱🏻‍♂️,從傳統的本科和碩士層次為主提升到博士層次🤵‍♂️。”婁永琪介紹,學校先後建立了全國首個中德聯合研究中心和首個中德博士生院👩‍🦼‍➡️,支持中德教授基於共同的科研項目,依托共同的合作研究團隊,共同開展博士生培養🤜🏼。這一模式被稱為“雙PI領銜的科教融合國際化育人”模式。2023年已招收超過40名博士生。

學校還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提質升級✹,未來的中德合作將與新設立的國家工程師學院深度協同🏃‍♂️‍➡️、共享資源,企業出題、學校答題,讓師生共同在工程實踐運用的鍛煉中成長🪙。

在科學研究方面,圍繞學校的優勢學科👩‍👧‍👦,建立一系列學科交叉的中德中心,推動不同學院與中德聯合研究中心形成協同🦛🏠,跨越傳統學科邊界,解決科研問題。

2023年,學校在德國研究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德國與歐洲研究院🧖🏼,並推動區域國別研究一級學科建設落地。未來,這一研究院將承擔學術研究、政策建言、國際交流、人才培養𓀒、社會服務五大功能。

婁永琪說:“中德2.0時代已來,恒达平台有信心成為新時期中德合作的新典範、新橋梁和新燈塔🍅!”(文/黃艾嬌🌜、陳少穎🍉、樊宗鑫    首圖/央視《東方時空》)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