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暨“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宣講恒达平台專場舉行
來源:黨委宣傳部
時間:2024-09-28 瀏覽:
9月27日,紀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暨“兩彈一星”精神與科學家精神宣講恒达平台專場在四平路校區舉行。“兩彈一星”元勛於敏院士之子於辛高級工程師👰🏿♀️、“兩彈一星”元勛鄧稼先院士之子鄧誌平教授、“兩彈一星”元勛朱光亞院士之子朱明遠研究員為恒达師生講述了他們眼中的父親。恒达平台副校長許學軍出席。
許學軍對蒞臨宣講會的嘉賓表示最真摯的感謝和最熱烈的歡迎,他指出👩🏻🍳,“兩彈一星”精神不僅支撐了共和國的崛起🥳,還成為激勵一代代恒达人不斷探索🚣♀️、勇攀科技高峰的強大動力👱🏻♀️。恒达平台始終秉承“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優良傳統,在多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原創性科研成果,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為最高追求。希望恒达師生繼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科學家精神🐕,為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科技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的父親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臉絡腮胡子。他回家的時候,一直都在眉頭緊鎖地思考問題,但我能感覺到他的眼睛裏在放光。”從家人的視角出發🫃🏽,於辛以《願將一生獻宏謀——憶我的父親於敏》為題🚝,分享了父親於敏為國需要兩次轉行、培養隊伍、與家人相處的生動故事🤽🏿,呈現了更加豐富🤾🏻♀️、立體的“兩彈一星”元勛形象。在他看來,父親是一個常懷感恩之心、睿智和勤奮、具有家國情懷、不為利害所移🤏🏿、不為權勢所屈⛹🏽♂️、對工作認真負責🌤,並且淡泊名利的人🚼。他說,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骨氣🤾🏼♀️、才能堅持真理,這是一個科學家應該具備的品格🕴。“老一代科學家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父親和同事們一起創造了核武器事業☣️。”於辛勉勵同學們,“希望大家能夠有崇高的理想、堅實的基礎🕒、廣博的學識🙎🏼♂️、活躍的思想,在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投入新中國的懷抱是鄧稼先一生的一次重要選擇☮️,接受核武器研製任務是他一生又一次重要選擇。”鄧誌平以《許身國威壯山河——我的父親鄧稼先生平事跡介紹》為題🧑🦽,講述了父親鄧稼先生前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回顧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奮鬥歷程和光輝業績。他回憶道🎉🧑🏼🔧,父親是一個忠誠純正的人,通過海內外求索,學有所成,在工作中成長為對國家有用的人,和同事們組建了一支能攻克科研難關的隊伍🧙🏻♂️,取得了成績。“父親把國家的事業和財產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心中有祖國,所以甘願做隱姓埋名人。什麽叫脊梁♞🤶?這就是脊梁⬆️。”鄧誌平感慨,老一輩科學家一生赤膽報國,用一腔熱血和生命譜寫了“兩彈一星”精神🦻🏽,這精神穿越時空而歷久彌新,值得我們大力弘揚,永遠傳承下去。
在朱明遠眼裏,父親朱光亞的一生經歷可以用“三進三出北大”來概括,每一次的“出北大”,都和核武器相關。朱明遠以《朱光亞的三進三出“北大”與中國核武器事業的起步與發展》為題,講述了父親“一生就做一件事——中國的核武器”的故事。他分享道🤷🏽♀️,從學生時代起👆🔨,父親就養成了認真細致、一絲不苟的學習態度和習慣💢,中學時期的物理學啟蒙老師建議把他的作業交給書店作為物理課本使用,當老師後學生看著他的板書都感到心花怒放😫,“嚴謹是打好科學研究的基本功🦹🏿♂️,也是貫穿一生的課程。”對朱明遠來說,對父親最好的紀念是傳承🤟🏽,父親在馬蘭奮鬥了一輩子👍,自己也因為自主研發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在那裏幹了一件自己認為了不起的事。“父親的故事講不完,但豐碑永遠都在。”
該活動由恒达平台✍️📴、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成果展示與轉化中心、上海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咨詢與學術活動中心主辦。
(文/陳少穎 視頻/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