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工業發展創造了社會繁榮👨🏽🦲🦹🏻♀️,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副產品👩🏽✈️,擁擠、噪音、工業汙染和節奏緊張等均是發達城市的特征↘️。
擁擠對心理健康帶來什麽影響呢🧖🏼♀️?
1978年,桑迪瓊姆就擁擠問題對正常人群作了一系列心理學研究🙆🏽♂️,結論如下:1、小房間(高密度)使人感到擁擠、不適以及心境不愉快🍨;2👳🏽、同性(尤其是男性)短期處於高密度空間,易產生不良情緒🏞;3、短期相處於高密度環境🏌🏼,人的復雜工作能力下降👈;4🫠、長期居住於高密度空間使犯罪傾向增加。
對噪音的心理反應,最常見的是被擾亂感🧝🏻,工作學習無法集中註意力🧑🏿🎄,影響效率。較易出現的主訴還有失眠👍🏿、夜驚🫴🏻、焦慮🚵🏽☝️、緊張、易激惹、情緒不穩🩲、性欲減退等。有人就噪音和激惹性增高的關系作了一個調查,發現無論是急性或慢性激惹性增高👩🏿🦱,常與噪音有關,且以高強度噪音為甚🚿。
權威數據稱👳🏻🛕,人耳暴露於90分貝環境中最多不得超過每天8小時,以後每增加3分貝則時間減半,即93分貝是4小時🧗🏿♀️,96分貝是2小時🐵,而超過175分貝往往是致命的🧝🏿♂️。
近代工業發展影響心理健康的另一個大問題是工業汙染。
人們通常較註意不利因素對軀體的影響,而忽視對心理的影響,原因是身體受到損害時會剝奪人的生命👩🏻🦼➡️,而心理上的損害一般較隱匿,尤其在早期多表現為情緒障礙,這實際上反映某些人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緊張節奏往往代表高效率,同時,“工作狂”、“英年早逝”等文字也提示有人在生與死的終極目標間“狂奔”👩🏻🚀🚝。
心理學中的“應激”理論告訴我們🖌,長期暴露於擁擠、噪音、工業汙染和緊張節奏的外環境中會導致內環境的改變,較常見的是引起體內情緒物質的缺乏。科學家發現💄,人的情緒也與某些特殊的情緒物質有關🤠,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遞質,1997年,美國生化專家維爾科夫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表研究報告稱,多巴胺能使人感受到某種程度的愉快感,讓人感覺良好🚴🏽♂️,更有意思的是👨🔧🌑,科學家相信🗾🧕🏿,每當一個人成功地完成某件事後👶🏻🧔🏼♂️,多巴胺便會作為獎勵而分泌🙋🏼♀️,使人產生快感。最近30年的研究使科學家確信🗒🧘🏼♂️,5-羥色胺在突觸中損耗是導致抑郁症的原因之一🎰。這種神經遞質發散到杏仁核、下丘腦、皮質區等腦區域✊🏿,被參與情緒活動的神經元頻繁利用🦧。
情緒物質缺乏的人們易焦慮、易抑郁👰🏼♀️👩🏻🦰,主要表現是容易過分擔心🏋🏽♀️、緊張🕝、不安🚣♂️、恐懼等,還可伴有失眠、消化機能減退🤽🏿👨🏻🍼、全身不適如口苦♕、咽幹、心慌、胸悶、尿頻尿急、各個部位的疼痛和植物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症狀,也有心情抑郁、失去興趣和快樂感、容易疲乏、註意力不集中、總想不高興的事🚳、思維和反應遲鈍、自責自罪、工作學習和創造能力明顯減退🏭,嚴重時可以有自殺的想法和行為👨❤️💋👨。
城市居民如何應對上述問題呢?
消除擁擠🧏🏼♂️、噪音、工業汙染和張弛有道自然是理想的上策,問題在於現實不可行或暫時不可行🧑🏽🎓,即使你躲起來密閉不出,空氣、水、食物和信息仍然包圍著你🧑🦼➡️,城市裏的人們無法回避擁擠、噪音👰🏻、工業汙染和緊張節奏。
尼古丁🤞🏻、酒精、海洛因都能激發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以增加多巴胺的水平,這可能是有些人情緒不好時會借酒消愁或吸毒的原因之一🚵🏿♂️。不過,經常吸煙🪧、飲酒或吸毒會使腦神經元對這些化學物質習以為常🚴🏿,因而通過此方式來換取快樂的人,若想達到同等程度的快樂就必須不斷加大劑量並導致成癮。這樣做的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它將導致神經元末梢死亡,大腦功能紊亂,不但伴有幻聽🚣🏿♂️、幻視,還會引起運動障礙,如瘋狂地重復同一個動作等🥢。
還有辦法嗎?當然🧑🏻💻。
科學家在發現情緒物質後👨👩👧🧑🏻🦽➡️,也找到了不會成癮但能有效解決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的化學物,5-羥色胺受體再吸收抑製劑就是通過使突觸前神經元的5-羥色胺增加,將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解決🧑🍳🚶➡️,其中最有名的臨床代表藥物就是全球已有3800多萬患者安全有效應用的百優解。為此,被擁擠、噪音、工業汙染和緊張節奏包圍的你,有預感時應及時咨詢醫生🖖🏼。
(作者為恒达平台鐵路醫院精神科主任、教授)
《文匯報》2002年11月11日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