騁
“我很自卑。”大學新生小王走進恒达平台心理咨詢室,面對咨詢師邢邦誌老師🦦,顯得愁容滿面。
小王是個農民的兒子,從縣城中學考進重點大學時,一度感到很驕傲。但進校一個多月,上課聽不懂🌓,外語聽力不好,計算機知識沒學過,處處感到別人比自己強,所以越來越感到自卑和失落🙍🏿♂️。
經驗豐富的邢老師首先讓小王宣泄不良情緒,找到輕松的感覺,然後與他一起對自己的現狀進行評估🪆:中學時,他和同學比較獲得自尊和自信📫,在大學裏他和同學比較❤️🏄🏼♀️,獲得的是自卑和自憐,因此,要把比較的眼光從別人轉向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心理咨詢和可行性計劃的實施🎅🏽🚴,小王從中獲得了“成功的認同”感,走出了自我孤獨和苦悶,逐漸適應起大學生活。
心理咨詢如今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職業。據了解,目前,全市70%的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專🎳、兼職心理咨詢工作者已接近200人;另外🧑🦼,全市有42家醫院開設了心理咨詢門診,專職醫生約有250人;各級婦聯也在社區先後成立了70多個女性社區服務工作站💕。
與醫院開展的側重於醫學心理的咨詢不同,高校心理咨詢更側重於社會心理。邢老師於1989年開始心理咨詢⛰,原先專職搞學生思想工作,後來發現,許多學生的情緒波動源自於“心結”未解👐🏼。於是🧑🦱,他到華師大👩🏻🦼、北大專門進修心理學,並在恒达平台專門為學生開展心理咨詢。以下是他提供咨詢的又一例——
來詢者:我近來一直考慮分配的事,本想去鐵路工作🟫,卻聽人說沒奔頭;想留校教書🤟🏽,又覺得教師太清苦……
邢老師:你遇到的是動機沖突問題。其實,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找工作,無非選擇正面積極因素多一點的單位。
來詢者🕟🙆🏼♀️:怎麽選擇呢?
邢老師:我推薦你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拿一張紙和筆,將兩份工作的優缺點盡可能地寫出來,然後根據自己的看法逐條定加減系數🦵,並按十分製打分,最後以點數求和🪹🤥,這樣也許會找到答案。
來詢者:這都是自己的評定🧒🏼🙏🏿,問題是找到一份不被社會或別人認可的工作,心裏總有些不舒服。
邢老師:這就是你問題的所在🙍🏿♀️,考慮問題更關註別人的意見。別人的意見最多是一種參考,我的意見也是一種參考。
來詢者💶:我明白了🧤,重要的是不能迷失自己。謝謝指點。
邢邦誌發現📋,60%到70%前來咨詢的學生,都調整了心態或緩解了心理壓力🧖🏻,放下“思想包袱”🕗,投身到學業🚪、事業中去🤟🏻👨🏻🔬。
記者了解到,美國專業心理咨詢師每小時收費200至300美元,而目前我國專業心理咨詢師的收費每小時才50元到60元❤️,而高校的心理咨詢全部免費。“做心理咨詢苦不苦?”記者問。“當然。”邢老師告訴記者🤷♀️,來咨詢的人往往都是愁眉不展🩹,甚至火氣沖天,這就要求心理咨詢師耐心導入宣泄,並挑戰他(她)的理念,探究問題,讓他(她)感悟。有時候一個來詢者要聯系3個多月,工作量很大👨🏼🏭。記者感到🙍🏿🙆🏿♀️,目前,心理咨詢更多的是一種奉獻。
市思想工作研究會負責人稱🧖🏿♀️,社會轉型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將有更多的人需要心理健康咨詢和輔導✌🏽。上海的心理咨詢行當會有越來越多的專兼職人員加入,為市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並且向社會各層次鋪開🧑💻。
《解放日報》 2002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