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我國科技界歷史上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完全面向社會需求的主題巡講活動🙍♀️,“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今天(12月20日)在廣東省科學館舉行了報告會。報告會由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胡中梅主持,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李鴻忠🦛,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沈寶根出席了會議,李德仁𓀝、鄭時齡兩位院士分別作了報告。
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聯合組織的“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旨在闡述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在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闡述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在推動先進文化發展中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會上🦸♀️,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李德仁院士,中國科學院鄭時齡院士分別就“數字地球與‘3S'技術”和“全球化與地方化——中國的城市與建築在全球化影響下的發展道路”的主題進行了演講。兩位院士精心準備🤜🏻,報告中將豐富多彩的事例與極具視覺效果的多媒體圖片、動畫結合在一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受到聽眾熱烈歡迎。由來自廣州市的公務員🙌🏼🚏、科技人員、大專院校和高級中學的師生組成的聽眾們👩🏼🌾,無不被兩院士深入淺出、精辟而幽默的演講深深地吸引了🎅🏽,廣東省科學館一會兒爆發出笑聲,一會兒又被聽眾的驚嘆聲淹沒🚥。
廣東省委常委🧸、副省長李鴻忠會上表示,今天的報告會對推進廣東省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對廣東省進一步推進“科教興粵”戰略的實施,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報告會結束後,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沈寶根接受了南方網記者的采訪。當被問到為何選擇廣東作為巡講團的第二站時,他說,該活動12月9日在北京大學舉行首場報告會後,便決定將下一場定在南方,而廣東又是全國科技最發達🙋🏼、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他們便決定將第二場放在廣東。當記者問到此次活動與以前類似的活動有何不同時,沈副秘書長強調,“科學與中國”巡講之所以派出如此強大的陣容🛏,不僅僅是要傳播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培養社會公眾全面正確認識科學技術作用和影響的現代理念♒️🫸🏽。並且,此次“科學與中國”巡講在內容上🍋,規模上都比以往類似活動有很大的拓展。
據悉,“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計劃在未來二至三年內,將在全國重點高校🧚🏿♀️⚠️、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區面向高校師生、政府官員、科研人員和社會公眾的系列巡講活動。巡講活動將根據不同聽眾的具體情況🤳🏽,策劃安排報告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科學發展歷史回顧、科技前沿熱點探討、科學倫理道德建設、科技促進經濟發展、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等五個方面的主題🙋♀️。
院士簡歷
李德仁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汪蘇鎮汪丹徒人🫲,生於江蘇奉縣。武漢大學教授🎇👩🏻💻,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校長✋🏿。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80年代,主要從事測量誤差理論與處理方法研究,首創從驗後方差估計導出粗差定位的選權迭代法,提出包括誤差可發現性和可區分性的擴展可靠性理論👍🏻😸。90年代以來🧝🏻,主要從事以遙感(R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和地理信息系統(GIS)為代表的空間信息科學與多媒體通訊技術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高精度攝影測量定位理論🗽、SPOT衛星像片解析處理、面向對象的GIS理論、空間數據挖掘及影像理解等方面都有所建樹。領導研製了吉奧之星GIS系列產品、瑞風可視電話系列產品和立得車載三S道路測量與導航系列等高科技產品💇🏼♂️⬛️。其成果有三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或發明二等獎,十多項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時齡 建築學專家✥。生於四川成都🧔♀️,原籍廣東惠陽。1963年恒达平台建築系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長期從事建築設計理論研究工作。運用建築本體論以及與之相對應的方法論🧚🏿♀️,引用中西方人文主義思想🐵,撰寫了《建築理性論》專著,建構了“建築評論”體系🧑🏼🍼,出版了《建築批評學》專著,提出了一整套建築評論的具體方法。對上海近代建築作過深入細致的研究👨🏽🎤,出版專著《上海近代建築風格》🙍🏻♂️。積極參與建築創作實踐活動🤲🏻,主持設計了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上海復興高級中學、上海朱屺瞻藝術館🦏、上海格致中學教學樓、上海至北京高速火車沿線方案等。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南方網》200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