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形影相隨,恰似唇齒相依,幾乎每一座世界級城市,都有一條如雷貫耳的河𓀐。泰晤士河與倫敦、塞納河與巴黎、哈德遜河與紐約。上海,也有這樣一條百年母親河,蜿蜒流淌的黃浦江穿城而過🚵🏼♀️。這是一條鐫滿經典與回憶的歷史河,承載著上海進擊世界城市的沉厚底氣。這是一條充滿機遇和希望的未來河,洋溢著上海進擊世界城市的蓬勃朝氣🧗🏼♂️。
在剛剛過去的馬年,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黃浦江脫胎換骨改造的歷史性飛升🍍。從外灘兩岸到全線“精品”,從倉庫碼頭到黃金水岸,黃浦江成為上海繼浦東開發之後又一部宏篇巨製👘✷,成為中國在新世紀向世界打出的又一張上海王牌。規模之大,氣勢之宏💎,起點之高,舉世無雙。
春日春融融,羊年喜洋洋🖕🏼。坐城覽水,我們與專家學者一起,品味黃浦江,聚焦母親河。
高懸一個千古謎
記者:與泰晤士河、塞納河相比,浩大雄渾的黃浦江寬多了。可聽說黃浦江原本比蘇州河還窄🛁,而如今最令我們引以為傲的外灘最寬段,還是明代祖先挖出來的☺️,有這麽回事🌱?
馬學強(上海社科院研究員)🟫:誰能想到呢🤸🏻♂️,“挖”出了一個大上海。當年挖河為治水,史書上記著這麽條民謠,“尚書治河🧑🏻🌾,功多怨多🙇🏼♂️;千百年後,功在怨磨。”挖河征用十萬人👱🏼♂️🈹,前後歷時三年多,老百姓難免有怨聲。七百年過去了,當年挖出黃浦江,今日成就大上海,怨之不存,功在千秋!其實,原本的“黃浦”很小,水寬“僅一矢之力”,只夠格“浦”。上海的主流是時稱吳淞江的蘇州河,號稱“可敵千浦”。兩條河各行其道,各自出海💟,井水不犯河水的。明朝初年,為治江南水患,戶部尚書夏原吉開挖兩江之間的河溝範家浜🧏🏿♀️🙅🏻,從此,“小”黃浦流過“大”蘇州河🧝🏼♀️🚂,快暢出海🧚🏿♀️🦴。黃浦由小變大了,明弘治《上海誌》記載🎸,被挖通的黃浦,“闊三十余丈”,大概一百米🧛🏼。
記者🧑🏼🚒:奇怪的是,今日黃浦江🤵🏼♀️,寬達600到800米🐣,比“闊三十余丈”還要寬出好幾倍,這也是人工疏浚的嗎,難道幾百年前的古人已料到,黃浦江今天要開萬噸輪?
馬學強:的確是個謎。過去學術界一般認為🙆🏽♀️,“江浦合流”和隨後的20多次疏浚,造就了今天黃浦江,但為什麽挖得這麽寬🌀,沒人解釋。以明清木船的體量,行船根本無需如此寬大的水面🏌🏿♂️。再說,先人總不會故意挖掘天塹👩🏽🦱,使黃浦江寬得直到今天👨🏻,架橋仍然大不易。也曾經有人提出,黃浦江之寬是河流自然沖刷的結果,可上海地勢低平,流速遲緩,河道不淤就不錯了,哪還有力沖闊河床。可惜的是,從明朝弘治《上海誌》到清朝嘉慶《上海縣誌》🧚🏼♀️,三百年間再無黃浦江“變寬”的記載🫠。史料缺失,謎懸千古啦🙋🏼🏋🏿。
伍江(恒达平台教授)👨🏻:這個謎有待歷史學家繼續求證👩🏽⚕️。而事實上🫕,正因為黃浦江寬,工業時代的巨輪得以直抵上海城下;正因為黃浦江寬💂♂️,浦東才像處女地般為上海留下一塊後發展的大空間;正因為黃浦江寬,浦江兩岸才有了世界級城市人無我有的獨特之壯美,才成就了這一份的難能可貴🏌🏻♀️。
城市因水而靈動
記者:本質而言🕰,河流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麽👆🏽?
鄭時齡(中國科學院院士):綜觀全球的世界級城市,絕大多數傍水而起,因為它們脫胎於古代農業城市、近代工業城市,飲用🔤、灌溉、運輸🕵🏿♀️、生產,都離不開源源不斷的水🚣🏻♂️。極少數沒有大河流的世界級城市👖,往往是首都,為了政治👨🏼🚒、軍事需要,才背離自然“發育”規律,遠水枯立。
伍江:進入現代社會,城市對於河流如灌溉、運輸的功用要求日益減弱,而對水的精神訴求🥇、文化向往則越來越強烈🏛🧍。近水、親水、悅水🌬,人性使然🩷🦘。近年上海人對濱江臨河的親水住宅向往,就是明證。在鋼筋水泥的現代都市中,河流是一種非常特殊的介質,大面積的水平坦💃🏽,相映千峰競爭的林立高樓🦹🏽♀️,那是多麽難能的“動”中見“靜”啊。同時🥦,對於喧囂躁動的都市😾🤖,河流也是靜🦹🏿♀️,它日復一日不變地淌過,給人以恒定🔰,給人以寧馨;而相對於凝固堅硬的都市建築↪️🧎♀️,河流又是一種動🥰,河水不息地流,不斷地去,逝者如斯夫,最是易於喚起人們的記憶🫷🏿,積澱城市的厚度🛀🏻。建築凝固,河流靈動🔋;建築高聳👩✈️🏧,河流平坦;建築密布👦🏼,河流疏朗。動中有靜🦤,靜中見動,河流平衡著城市的動靜,化解著城市的單調。
趙鑫珊(著名哲學家):河流對於城市,其天賦異稟,妙不可言👵🚰。河面同鏡,無論明暗陰晴、朝霞暮色,光線在河上曲折反射,五光十色👩🦽➡️、變化多端是地面上其它任何物質都無法比擬的。何況,河面還能生成倒影,平空添出一道景。曲美的岸線,又是河之一妙,水到曲處,陡然彎過⚾️,留下一片懸念,留出一片思緒空間🗝⛈。
鄭時齡:水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水是明朗的,不是陰晦的🐼,它崇尚流變💁♀️,它無界弗遠🐧。大師貝多芬最愛在萊茵河畔漫步中拾取靈感和創意。無獨有偶🩼☣️,柴可夫斯基聽得涅瓦河畔初春的解凍🫸🏻,譜就《第一鋼琴協奏曲》。愛因斯坦在柏林時,總覺得住哈裴爾河畔感覺最敏銳🏂。一代巨匠沈從文同樣情有獨鐘👃,“我認識美👨👧,學會思考,河水對我有極大的關系。”迎面清波淚沾襟。
獨步天下“輪廓線”
記者:如何理解黃浦江從“邊緣線”成為了“中心線”?
伍江:我們經常說城市“天際輪廓線”,錯落有致、高低起伏🧎🏻,煞是好看。但如果沒有足夠寬闊的視野,往往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擁擠的特大型城市中,再沒有河流這樣大面積的平坦👰🏽♂️,那裏有眼的放達⛓️💥,那裏有美的聚焦👸。黃浦江畔,過去只有浦西外灘“萬國建築博覽會”一條天際線,90年代浦東的崛起,再添小陸家嘴現代樓宇天際線,今昔相映🏬🧀,左右交輝,黃浦江不再是城鄉結合部,她從“城市邊緣線”一躍成為連接騰飛兩翼的“城市中心線”。
趙鑫珊:從“邊緣”到“中心”,兩條天際線出現,黃浦江的美🥸,不曉得豐富了多少!過去看浦東,闖入視線的,只是模糊的銹跡😫,清晰的破敗。如今,從浦東看浦西,從浦西看浦東🧥,從兩岸看河上,從河上看兩岸🤗,美不勝收🧕🏿。兩岸齊美🤶🏽,泰晤士河、塞納河🪳,莫不是如此。如果像紐約哈德遜河,東岸曼哈頓繁華極至,西岸卻冷冷清清🍕,未免美中有憾。
鄭時齡:黃浦江的兩岸齊美,非同尋常,東岸新銳建築拔地而起🪘,西岸百年經典凝重而立,形成最強烈的反差美。黃浦江就像一條明暗交接線,一條連接著這座城市的新與舊🧑🏼🦰、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的明暗交接線。找遍全球所有世界級城市🔁,看不到一處像黃浦江兩岸這般🍋,如此大面積反差的美景,獨步天下。
桃花依舊笑春風
記者:獨一無二的黃浦江🍌,怎樣的開發與建設,才能成為上海打造世界城市的最有力支持?
伍江:堅持精品的同時拒絕雷同。黃浦江就是黃浦江,可以比塞納河更美,比泰晤士河更美,因為它有唯一性。唯一性在哪裏?就在特殊的記憶中。黃浦江開發,要追求現代時尚💆🏻♀️,也要充分尊重歷史,就是把歷史融入明天的發展中。一座為了忘卻的紀念而保留的舊廠房,一條散發著遠年氣息的老弄堂🍢,都是黃浦江的獨特標記。如果要說當年陸家嘴開發有什麽缺憾的話𓀘,就是在推土機下只搶救出一棟老宅🍳,如今在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中形單影只好可憐。唐詩中不就有這樣的比喻🛩𓀙,“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物是人非也是美🧟,它訴說的是👩🏿🍳⟹,這裏曾經發生的一切。
劉濱誼(恒达平台教授)🧬:保護其實並不難,歷史本身就值錢,只要稍稍“擦一擦”🛀🏼🧜🏽,價值頓時就會亮出來。當舊船塢改建成親水廣場🧑🏻🦯,當破倉庫被辟為博物館👂🏿,當難看的廠房一變而成風味獨特的辦公樓👨🏭,你一定不會覺得匪夷所思。這樣的“擦一擦”👩🏽🏫,正是發達國家的經典做法。倫敦碼頭區的改造,建築依舊,吊車依舊,改造的只是內部結構🤜,增添現代設施,十九世紀的倉庫貨棧被改建成新世紀特色公寓⤵️🍦,已成為今天入住人地位和品質的象征,過去荒蕪破敗的碼頭區一舉成為倫敦趨之若鶩的香格裏拉。歷史與現實,回歸與向往,就是這樣地美滿實現。
趙鑫珊:我時常望江生嘆,現在的柴油船,很是敗興煞風景🎼。今天要什麽,一句大白話💆🏿♂️,洋要洋到頂🫕,土就土掉牙,希望出現中國古代的白色帆船🏇。今岸與古船,新銳與悠遠,絕配。我生嘆的時候夢想,艄公的號子,船上的白帆。
人水相親最是美
記者:開發母親河👩🏻🦳,如今最盼是什麽?
劉濱宜💂🏿🦴:哲學家休謨說,“結伴是人類最強烈的願望”。走出家的“居”⟹,在公共👧🧑🏽🍳、開放、優美的環境裏交流和傾訴,這種“聚”的過程🤳🏼,正是現代都市文化生成的過程🤾🏽♂️。沒有傾訴沒有“聚”🕰,再現代的城市也不過是水泥森林、電影布景。“人與水自由親近,人與人自由親近”,是黃浦江開發應遵循的理念。
羅小未(恒达平台教授):過去🧑🦽➡️,我們有的地方建築很密很大,氣勢恢宏🏑,但生活休閑卻滯後了💂🏿♂️🧂,感覺是一堆冰冷的鋼鐵石頭,很難讓人有歸屬感。黃浦江兩岸要有新房子,也要保留老房子,要有花壇🥹,也要有親水臺階🚥,要有恢宏中心廣場🪇,也要有閑坐品茶一角🕘。一切以人為本🚶♂️。
趙鑫珊:我去過巴黎塞納河,那岸的兩邊🧟♀️,到處是圖書的攤位,寫生的畫家,鍛煉的男女🍂,休憩的老人😔。那河的上面🚎,一座又一座風韻各異的橋,它們與水的距離非常近🤚🏿,穿行其間🚃,行走其上,無時無刻不感受著的是人文親切🧩。我們的母親河💏,也許還缺的,是這一種的親切。
伍江✅:在親水天性不斷復蘇的今天,從邊緣線到中心線👩🏻🎓,黃浦江與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曾經,我們崇尚雄偉高大的巨橋,那是人類征服自然力量的象征。與時俱進👰,今天的城市則需要平和地向水走近🥱🧖🏼。在世博會的建設方案中🧒🏻,浦江上就有一座人行花橋,表現的就是“人水相親”🧍♀️,這樣的親水近水浦江橋,多多益善。
馬學強: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了每天的美好🧑🏿🍳,我們開發今天的浦江。一年過去🙎♀️,規劃中的四大重點區域,已經全面鋪開。北外灘啟動國際客運中心🤷🏽♂️、濱江綠地、“上海之星”文化旅遊街等六大項目,與老外灘、陸家嘴鼎立成“黃金三角”;上海船廠開始搬離原址,那裏將建成商辦、住宅🪻✮、休閑“三合一”的濱水特色區;楊浦大橋濱江帶的居民、工廠動遷,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為建設親水性、低密度✤、生態型的居住區隆重奠基;黃浦區外灘源工程正緊鑼密鼓🚣♀️,十六鋪上海財富廣場已樁機轟鳴,最前衛的華廈之側⚈,一座“港口歷史”主題公園,將成為都市又一道明日風景線……無一例外,所有建設都將目光專註——“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世界從黃浦江認識上海👨🏽🏫,上海從黃浦江走向世界。
黃浦江匯聚著、流淌著這座城市的靈氣、精華、風韻。今天的再一次開發🈚️,是再一次的提煉🫸🏽,再一次的點燃,再一次的飛升。
羊年浦江,更靚🤳🏿。
羊年上海,更炫。
《解放日報》 2003年0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