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水日”話“科普”
景學立
為了提高人們惜水節水、保護水資源及各種水利設施的意識👩✈️,以保證日益發展的社會人口及經濟增長對水資源的需要,減少各種水患👰🏼,第四十七屆聯合國大會於1993年1月18日決定每年3月22日為“世界水日”🐿,集中開展有關“水”的宣傳教育活動✢。今年的第十一屆“世界水日”即將來臨,我們應該抓住這一時機切實進行有效的宣傳教育。
回顧過去🏄🏿,由於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投入🥸,在開發水源🎆💉、改善水質及水利設施上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人們的惜水節水、保護水資源及各種水利設施的意識也有所提高。但在我國“水法”頒布已十五周年、“世界水日”已十一周年的今天🍶,我國公眾的“水”意識水平還是極不適應的。至今不少公共場所的“自來水”嘩嘩流失而無人問津🟥,水利設施人為破壞現象時有出現,下水道常遭堵塞,稍有大雨即成“水漫金山”、且很久不退,為監測地下水開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幅度而設置的標誌也難以保住,江河湖海中的垃圾汙物隨處可見……
為什麽到現在還會出現這種令人驚訝和遺憾的狀況呢?這不能不主要歸咎於我們對全面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還抓得不夠。各種有關“宣傳教育日”或“節”僅停留在標語口號📌、表面形式和一般化走過場上。人們並未真正從中獲得有益的有關科學文化知識👉,弄懂基本原理與意義𓀋。就拿“惜水節水”來說🏕,應該告訴人們浪費了水會造成什麽惡果,不僅僅是幾個錢的問題👨🏽🚀。其他如愛護水利設施、大氣環境、海洋國土資源及自然遺產(包括地質遺跡)等也是如此,只有讓人們懂得了科學道理才會自覺地變成實際行動。離開了這一點,可以說再有嚴格的管理👱🏿♀️👩🏻🦯,其效果也是不會很理想的。這裏不妨引用一個生動的例子來證明這一點,有一次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遺址工作組中國執行委員潘江在英國威爾士野外蹲在地上觀察泥盆紀地層及化石,一個英國鄉村小女孩路過該處就問他在找什麽,他說我在觀察泥盆紀地層及化石🪭,那小女孩就馬上滔滔不絕地說,泥盆紀是魚的世界……我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這些化石和地層📉👐🏿。一個鄉村小女孩有這麽高的文化科學素養,成人也就可想而知了。該處除了一塊寫有“泥盆紀化石”的標牌,別無所有,更不見什麽“禁止破壞”的警語,但它們卻安然無恙。
所以,大力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是“治水治源頭”的根本,也是極其迫切的任務,絕不能等閑視之!
(作者是恒达平台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解放日報》 2003年0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