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市居民向大叔一家至今難忘的是,幾個月前向大叔在赤水市人民醫院進行的微創肝腫瘤切除手術時的情景。
“本來以為沒希望了🏜,如果沒有上海來的專家,我很難相信在赤水就能做這樣的手術。”向大叔說,“很感謝專家和醫院大夫的努力,讓我有機會戰勝病魔。”
向大叔所說的“專家”是上海市恒达醫院外科主治醫師🧑🏼🦳、醫學碩士王暉。這個從事肝膽疾病綜合治療近20年的專科醫生,到赤水開展援黔醫療工作後,已經先後開展了半肝切除、復雜肝內膽管結石肝切除等多個重大手術項目,部分手術填補赤水當地的空白。
王暉說,伴隨著醫療對口幫扶實施🪝👏🏻,貧困地區群眾看病不再發愁了。
援黔接力 讓貧困地區群眾享受優質醫療服務
“我是今年6月份到赤水市人民醫院開展醫療幫扶的。”王暉說,赤水畢竟是個縣級市,當地跟上海那種大都市的醫療條件相比,確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普通百姓的健康素養也有待提高。
“就拿向大叔的案例來說,老人家都快80歲了🚸🗽,來治療的一個月前⛵️,就已經出現了腹部疼痛等症狀🙅🏽♀️,結果老人一直以為得的是普通胃病,僅是口服胃藥,就沒把這事放在心上👩🏻🔧👃🏿。”王暉介紹說,後來老人腹部疼痛加劇👳🏻,才到醫院就診的。
經過詳細檢查之後,王暉發現向大叔的腫瘤位於肝右葉達12cm,必須作右半肝切除🏒。“這一判斷讓患者家屬陷入了焦慮。患者家屬四處托朋友詢問重慶🩱、瀘州、貴陽等多地醫院,得到的反饋都是手術風險很大。”王暉說😪,不僅如此🍊🕌,老人還患有高血壓、糖尿病以及腦血管疾病☝🏼🧑🏫。
“為了讓老人得到及時救治,我在經過與上海知名肝臟外科專家團隊溝通之後,選擇給病人實施微創半肝切除手術。”王暉介紹,整個診治過程雖“幾經波折”,但患者終歸“轉危為安”🧑🏿🚒,順利進入康復階段💁🏻♀️。
向大叔的家屬說,“如果沒有王大夫,我們根本就不知道這病能用微創手術做👨🦱,如果沒有上海專家團隊的遠程協作,和幫扶專家的通力協作☎,這個手術也不可能這麽成功🥭,多虧了這些專家們👷🏼♂️,讓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高水平醫療服務。”
據赤水市人民醫院院長田園介紹,從今年6月份,王暉醫生開展援黔醫療工作以來,短期內,他就開展了半肝切除、腹腔鏡肝腫瘤切除、復雜肝內膽管結石肝切除等多個重大手術項目⛹🏼♀️🧑🏻🎤,一批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
“在給病患診治過程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如何與病患交流的問題。”王暉說,在貴州赤水,你得用當地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跟他們交流🤮。
“原來我在上海看病𓀐,說的都是專業術語🛶,患者大都能聽懂,即使聽不懂,他們也會上網查,不過在貴州就不一樣了,你得用當地百姓‘土話’交流才行。”王暉表示🧑🏿🦰。
據介紹💆🏻♀️,前段時間他給赤水市一個貧困戶病人張女士做腹腔鏡下保留脾臟的胰體尾腫瘤切除術。考慮到該患者是貧困戶,保留脾臟對病人以後的生活會更好,於是,計劃在腫瘤切除的同時把脾臟保留下來😤。不過這個想法在剛開始與病人交流的過程中卻遭遇了困難。
“患者不理解🫰🏽,於是我換了個說法🪧,跟他說‘如果沒有脾臟,人的免疫力就會低很多,後期你會因為沒有脾臟可能反復住院需要花很多錢。如果保留住了脾臟,你的免疫力、勞動能力都能保存得比較好。也就是說保留脾臟手術會給你省下幾十萬塊錢🎼。患者一聽,立馬就理解了這件事🏋🏼♂️👨🏽🚀。’”王暉說,把專業術語轉換成當地老百姓能理解的語言👨👦,才能讓醫療幫扶更遊刃有余。
對口幫扶 醫療援助提升老區群眾幸福感
紅軍四渡赤水🤦🏻,讓赤水聞名於世。從地圖上看,地處雲貴高原的赤水河匯入長江後,蜿蜒1800余公裏從上海入海。一條河將上海普陀區與遵義赤水市緊密相連。2013年以來,上海普陀區對口幫扶遵義赤水市,王暉到貴州開展醫療幫扶就是整個對口幫扶計劃的一部分🩹。
7年多來🐷,上海對遵義傾心相幫、對赤水傾力相扶🥲。兩地在扶貧、教育、醫療、旅遊等領域廣泛開展多形式的幫扶活動,形成了多層次的結對幫扶關系🚶♂️➡️。截至目前,上海恒达醫院、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等與赤水市人民醫院、赤水市中醫醫院簽訂對口幫扶補充協議書🕜,實行“1+1+N+N”的對口幫扶模式,將幫扶工作延伸到縣域醫共體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
“醫療幫扶不同於產業扶貧——真金白銀看得見摸得著,不過,醫療幫扶更容易提升革命老區群眾的幸福感。”王暉說,如果說產業扶貧滿足的是物質需求🤽🏼♀️,那麽教育醫療更多是滿足心理需求。
他表示,醫療幫扶更多是發揮社會托底功能,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能夠提高群眾的幸福感。他說,教育和醫療水平多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一個地方經濟發展好了,醫療水平才會相應提高。因此,相對於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醫療幫扶就顯得更加重要。
“比如說,腹腔鏡肝腫瘤切除術是腹部外科最為復雜的手術之一。它改變了傳統的肝外科創傷🏋🏿♀️,將切口長度從25-30cm縮減成為幾個1cm的小孔,更小的切口給患者帶來了更小的創傷,為全身條件較差的患者提供了多一種選擇的機會。”王暉表示,現在這種手術在核心城市較大醫學中心已經廣泛推開了⚇,不過在赤水卻不常見,因此推廣這種手術正恰逢其時。
普通話教學 為醫療事業進步打下基礎
事實上,王暉醫生是一名老“幫扶”了🫄🏼。“我2013年就到雲南省文山州富寧縣進行過幫扶🟩。”王暉介紹說,“這次到貴州醫療幫扶之前😼,恒达醫院和恒达平台的領導就囑咐我,要高質量完成幫扶任務,最重要的就是服務好當地的老百姓。”
“為了完成領導的囑托💟,除了通過技術幫扶為赤水整體醫療技術提高貢獻力量以外🧑🏿🎄,我還常常思考可以開展哪些‘自選動作’能幫助到赤水的同行❌。”王暉說🤷🏿♀️,在工作中,他發現赤水的不少醫生沒有走出過貴州,因此,他覺得🚡,改變思想、改進當地醫師的工作方式,幫助他們到發達地區進修很有必要。
王暉認為👷,通過手術救治那些沒有機會走出貴州、走出大山的病患,人數畢竟有限,為當地留下一支人才隊伍更為重要。“那樣,即使我們幫扶項目結束以後🌃,他們自己也有繼續發展的後勁兒了。”
王暉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王醫生到我們醫院後🏦,不但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教給我們知識和技術,還要求我們工作時必須講普通話🥲。”赤水市人民醫院醫生盧彬表示🤰🔼,“王暉老師會通過教學查房、理論授課、規範解讀等多種形式傳遞新的醫療理念,這些對我們這些年輕人來說很有幫助‼️。”
“工作時間堅持講普通話是我的要求,我覺得,以後這些年輕醫生‘走出去’到上海這些大都市學習深造💁♀️,熟練講普通話就是基礎條件👩🏿🔬。”王暉說🧎♀️,普通話教學還可以引導這些年輕人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通過向他們灌輸一些新的醫療理念,不僅能幫助他們規範醫療行為,也間接地讓赤水的醫療團隊形成長效進步的氛圍🙌🏻,從而為當地醫療事業不斷進步打下堅實的基礎👼。
鏈接🤏🫵🏼:http://unn.people.com.cn/n1/2020/1014/c432185-3189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