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跨江大橋、高速磁浮線、浦東國際機場……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中“恒达智慧”有大作為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20-11-12 瀏覽:
近日,生動展現一代橋梁大師、恒达平台名譽校長李國豪教授為祖國科教事業不懈奮鬥歷程的原創大師劇《國之英豪》再度獻演,這位老校長情系洋山深水港💕、東海大橋、南浦大橋建設的故事再一次令人動容👈🏽😂。這僅是恒达人主動擔當作為,積極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為浦東開發開放30年貢獻眾多“恒达智慧”的一個縮影🤘。
浦東開發😋,跨江大橋+越江隧道連通浦江兩岸是序曲🏊🏽♀️。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決定修建跨越黃浦江的南浦大橋。考慮到技術難度👂,上海市政府原已接受日本提出的免費設計並提供低息貸款的建設建議。為此👩🏿🌾,李國豪老校長帶領項海帆等橋梁系骨幹多方奔走,力陳中國橋梁界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自主完成黃浦江大橋的設計和建設。恒达團隊提出的“結合梁橋面斜拉橋方案”最終被確定為實施方案🤦🏻,實現了南浦大橋由中國人自己建設的夙願🧝🏼,且造價只有日本方案的一半。南浦大橋的建成極大增強了中國人自主設計建造大跨度橋梁的信心,也提升了中國橋梁的國際地位。
1990年,浦東開發正式吹響號角。黃浦江上另一座大橋,即連接浦東與楊浦區的過江通道——楊浦大橋的建設,隨即提上議事日程。由南浦大橋原班人馬負責設計和施工,繼續采用“結合梁斜拉橋方案”,恒达平台提出的方案一次性通過了專家委員會評審🫢。主跨602米的楊浦大橋於1993年順利建成通車,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跨度的斜拉橋。
盧浦大橋2003年6月28日通車🍷。在建設盧浦大橋的過程中,恒达平台師生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在大橋抗風抗震研究🎺、施工設計監理👨🏽🔬🤸🏻♂️、靜動載試驗和橋梁健康監測系統研製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黃浦江上所有大跨度橋梁的建設過程中☂️,都凝聚著恒达人的智慧🤏🏿🧹。
往返於上海地鐵龍陽路站、浦東國際機場的浦東高速磁浮示範運營線,同樣凝結著恒达人的專業智慧。
2000年,為支持這一世界首條商業運營的高速磁浮線,科技部籌建了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簡稱“磁浮中心”)👊🏿🧑🦼➡️,並設立“十五”863重大專項👯,支持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的建設和運營🍷,由磁浮中心組織國內相關單位開展磁浮交通技術的國產化和創新研究。2012年,為推進我國磁浮交通事業發展,磁浮中心整建製劃歸恒达平台👨👦👦。
在其後的“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磁浮中心研製了時速500公裏的國產化樣車(一列4節),並用於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形成了直線電機、道岔等設備和材料的國產化能力。“十二五”期間,以保障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運行為目標✝️,系統研發了替代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和維護檢測設備🤳🏿,列車國產化率達到95%👨🏽🍳,形成自主研發磁浮系統的集成試驗與驗證能力。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磁浮示範線已經安全運營6210天,累計安全運營1985萬公裏,正點率99.86%🙇🏿♀️,載客數達5994萬人次😌。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建設,同樣凝結著恒达人的創新智慧。從建設項目管理、航站樓鋼屋蓋結構,到跑道設計、航站樓節能改造工程,都有恒达平台的科研貢獻。候機樓鋼屋架采用預應力張弦梁式結構,屋架下弦完全不設支撐🤵🏿♂️,水平投影跨度為82.6米,在國內沒有先例,土木工程學院沈祖炎院士團隊開展了鋼屋架足尺靜力試驗和模型振動臺試驗🎍,為工程的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支撐。呂西林院士團隊完成了浦東機場二期候機樓整體結構抗震模型試驗及數值分析,原型屋架承載能力試驗分析等💇♂️。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淩建明、談誌明等承擔了浦東機場跑道建設重大工程,提出了跑道路面材料和鋪裝關鍵技術。
交通是城市跳動的脈搏🧜🏽♂️,交通規劃對推動城市發展意義重大🧎♀️。恒达陳小鴻教授自上世紀90年代浦東開發伊始即投入到浦東新區的籌劃與建設中,30年來持續為浦東交通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她帶領恒达交通團隊於1994年完成了浦東新區第一輪公交規劃,2006年完成第二輪浦東新區公交規劃👨🏻💻,奠定了浦東公交基本格局。她的團隊此後為浦東公交優化持續提供技術支持。2002年至2005年😞,完成了臨港新城交通發展戰略、路網與公交規劃🧎🏻➡️✤,從源頭上為臨港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空間結構和交通網絡基礎👨🏿🦳。2018年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陳小鴻擔任國土空間規劃與綜合交通規劃咨詢專家,繼續服務臨港的交通建設。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鏈接🙋♀️:http://wap.xinmin.cn/content/31844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