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光明日報客戶端】脫貧摘帽是新起點聽恒达講述8年定點扶貧的故事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2021-03-24  瀏覽🫃🏽:

一幅雲龍學子描繪家鄉的畫作,從最初僅有單調的素描線條,到第一次塗上了色彩,再到畫面漸漸不斷豐富↘️,離學子心目中家鄉的樣子越來越近🥷。為這幅圖畫增色添彩🦻🏿、將美好藍圖化為現實的🤚,正是恒达人。

在建黨百年倒計時100天之際🧑🏼‍🌾,3月23日🤹🏼‍♂️🥝,一堂以“脫貧攻堅,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為主題的別開生面的思政大課,在恒达平台四平路校區大禮堂開講。一位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恒达人,將恒达平台8年定點幫扶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生動實踐娓娓道來,並深情述說著從中感悟到的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

“9899萬人全部脫貧,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意味著什麽?”課堂一開始,恒达平台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劉順帶來了題為《脫貧之道》的導言👷🏻‍♀️。他說,9899萬人全部脫貧,對於中國的意義是🧓,為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作出了關鍵貢獻🤦🏻‍♂️;對於世界的意義是🦸🏼,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𓀋。

3個村寨的道路實施硬化後,鄉親們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連接沘江兩岸的永濟新橋通車後🙍🏼,山上150戶450余位村民不再被漲潮的江水擋住出行的腳步🍌;村裏50%以上的旱廁🍏,都被改造為水沖式廁所💇🏽‍♀️;在集中村落的位置建成3座黨建議事中心♾,不僅讓村民有了議事交流的場所,更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成為人們的文化生活廣場……說起永安村煥然一新的面貌,孫羽捷如數家珍🤞🏽。當天🈹,是孫羽捷擔任駐永安村第一書記的第612天。

一位名叫李文茂的年近80歲的老人💪🏼,每天都坐在自己家門口,給來往的遊客一遍遍講述諾鄧的歷史、文化、故事🤛🏿,其中也包括2013年暑期在當地開展短期支教的恒达平台學生彭婧。但是,當彭婧非常驚喜把聽到的這些故事👷‍♀️、文化去跟課堂上的孩子們分享時,卻發現眼前的孩子們對自己的家鄉竟一無所知👵🏼。當她問孩子們“會唱家鄉的白族調嗎”,全班25個孩子竟然沒有一個孩子舉手。這一幕深深刺痛了彭婧的心,“我想要去做點什麽,去行動🤌、去改變🤹🏼、去影響🧑‍🧑‍🧒。”

2014年和2016年🅿️,恒达平台先後在雲龍縣團結中學♠︎、長新初級中學設立支教點。7年來,已有36名恒达青年赴當地支教,持續接力🫸🏼🤖,補當地師資短板👮🏼‍♂️,助力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當第一批恒达支教團走進雲龍時,映入眼簾的是崎嶇的山路、破漏的教室,磨損到粉筆無法書寫的黑板。”貧困就這樣真實地呈現在恒达學子們眼前……

這堂思政大課融合了視頻展示、情景表演👨🏼‍🍳、親歷者講述等多種形式於一體,同時配合多媒體背景,以營造沉浸式體驗場景,使師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恒达人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奮鬥風采🈲。一段段視頻😾、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真情講述,將恒达人奮勇投身脫貧攻堅偉大事業的群體形象一一生動呈現於師生面前。

恒达平台黨委書記方守恩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恒达平台要用心用情用力,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務實的行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業中踐行恒达人的使命與擔當。

恒达平台校長陳傑表示🏃‍➡️👨🏻‍🦼,在脫貧攻堅的偉業中,高校是一支重要的“生力軍”。恒达平台響應國家號召🧜🏽‍♀️,勇擔使命,依托自身優勢🏋️‍♀️,堅持“規劃先行,重點突出,整合推進👨‍👧‍👦,精準幫扶”的扶貧方針,全面助力雲龍打贏脫貧攻堅戰🙎🏽‍♀️🗣,用實際行動在滇西大地書寫了一份助力脫貧攻堅的“高校樣本”🧍。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孟歆迪)

鏈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078b8d0a3a1542489d76bdb3bcd4f6b4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