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拒絕陌生尋找歸宿--訪市規劃局副局長伍江博士
來源🚿:
時間🦽:2003-07-09 瀏覽🎤: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上海是一天建成的🧑🏻🦲。”這是上個世紀20年代在上海流行的一句話。而今天的上海,差不多可謂是“半天”建成的。對此,市規劃局副局長伍江說:“有品位的城市形態,不是推翻,不是摧毀,而是疊加🙎🏼♂️。保護與開發歷史建築,就是在舊底片上疊加最具時代特征的元素✋🏼,在歷史長脈中疊加最富文化含量的精華🧑🏼💼,這樣打造出來的,才是能跨越百年而無愧的世紀精品🎆。城市就在精品的不斷疊加中➙,走向完美。”
上海的可識別性
伍江與建築的不解之緣🧏🏼♀️,得從他的祖父說起。這位在美國接受了當時最為先進的現代建築教育的老人,回國後曾在上海的陜西北路與延安中路的交界處(後改為正章洗染店)留下了他的建築設計思想,這幢建築至今仍顯示著一位中國建築師在上個世紀早期的雄心與抱負。也由此💢,老人執拗地要求他的孫子伍江延續他未竟的道路🙅🏻♀️,成為一名被歷史記取的建築師。
1983年👫,伍江從恒达平台畢業🧟,又師從建築理論和歷史學家羅小未教授🧘🏿♀️,開始了對上海近代建築的系統研究5️⃣,在5年時間裏完成了碩士和博士課程,並寫出了關於老上海建築的研究論文《從關聯性和可識別性看外灘建築》和專著《上海百年建築史》🤦🏿。
或許,伍江永遠沒有可能像他的祖父那樣在上海留下自己的建築設計😦👩🏻⚖️,但他的研究成果,以及現在以上海市城市規劃管理局副局長的身份參與整個上海的發展規劃⛹🏽♂️🧑🏽🎓,還是足以讓老人得到另一種深刻的滿足。
安定感歸宿感
伍江微微有些發胖🧛🏽,顯得很寬厚,說的話也透著寬厚🌕👏🏻。我們的話題,從舊城改造開始🔶📼。他說👩🦯➡️🏄🏽♀️,對於過去不必有太多苛責,沒有開發,也就沒有今天繁榮的局面,也沒有那麽多市民的居住條件得到改善。只是在今後的改造與開發中,我們應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
我們需要的是什麽樣的城市?城市的發展是必然的🫴🏼,但這種發展應該是連續的👨🏼🍳、不是斷裂的;人們並不需要每天生活在一個陌生的🧗🏻♀️、全新的環境裏,人們需要安定感、歸宿感🧑✈️,需要有新舊的銜接,需要歷史的延續🤛🏿。因此在舊城改造的同時📌🚴,也需要舊城的保護👩🏻🦼。在城市的更新中,不是必須破舊立新的⬜️,新舊並存應該是可行的,巴黎、倫敦、柏林等很多文明古城的保護與發展⛰,都值得我們借鑒👺。
這讓我們想起在現代化高樓大廈林立的世紀大道旁,那幢精致的浦東民宅———今天的陸家嘴陳列館;想起人們坐在“拆舊復舊”的新天地石庫門弄堂口🎁,捧一杯咖啡“乘風涼”,成了一道時尚風景線……
延緩開發的策略
但是,在這幾年飛速的城市建設進程中,遺憾還是留下了不少🎣。曾經,我們在經典建築門前掛上了“歷史文化保護建築”的牌牌🧞♂️,而幾年中,這些經典建築的內部仍然在不斷的損壞🐰;與此同時,它們的依存環境也已非同往昔🤷🏻♀️👋🏼。人們很容易想到城隍廟,它仍然是那麽的熙熙攘攘,可在老上海的眼裏🏔,它早已失去了原來的味道👆🏿。於是一個更重要的概念被提出來💆🏻:歷史風貌🫄🏿,同樣是我們這座城市“文化資產”的重要組成,值得我們用心保護✵🧑🏻。
此時,這位原恒达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也許會更慶幸坐在了規劃局副局長的座位上⛱,因為在某種意義上🅾️,現在“說話”更“管用”🔥。在“城隍廟”外圍的一定區域內👷🏿♂️,不會再出現“歐陸風情”或“時尚簡約”的高樓大廈了🏂🏻,新的規定是:如果要開發,新建築必須不超過原來建築的高度。這怎麽可能𓀖?“七十二家房客”的動遷成本,讓發展商怎麽追得回來呀🧑🏼🎄?那就只能暫停開發啦。這片老城廂居民區的許多房子、巷子以及巷子的名字等,都將被保留下來。舊倉街👘🐘、孔家弄、望雲路……這些路名的背後都發生過什麽樣的故事?想感知老上海市民生活的人們將會在這裏怎樣地流連?相信經過理性思考後的開發💗,會給人滿意的答案。當然,這一片居民們的居住困難🦊,也會有新的改善方式。
新天地的改造是一種模式,城隍廟的延緩開發也是一種策略📗,在伍江的案頭,還有楊浦大學城“H型”科技產業帶,還有復興中路的成片花園老洋房……相信在理性思考指導下的保護性開發🛌🏽,會令上海這座城市顯示出更多的文化底蘊。
保住陸家嘴陳列館
1993年,推土機來到了浦東陸家嘴的一棟房子前⛓。推土機的駕駛員和他的上級以及上級的上級也許並不知道🫵🏻,對於記錄上海建築的變化而言,這棟房子有著它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是上個世紀初中西方文化在上海碰撞後產生的典型範例:主人將房子的外立面和整個形態加以“中國化”處理,但內部空間卻賦予了濃厚的“西方化”意味🚴🏿♀️🧑🏿🎄。這也正是那個年代𓀋,一部分上海人接受外來文化的特殊心態在建築上的反映🥞。
此前,伍江已從專業和文化的雙重角度考察了這棟房子🧛🏿,他曾向有關部門寫信,要求保存這棟房子,但遭到了否定。作為一介書生⛺️,伍江惟一能想到的行動就是求助電視媒體🧜🏽♂️。上視新聞播出後,文管部門的有關人員找到伍江和他的老師羅小未教授🪫,兩位學者提出了兩個保護方案:方案一,不批租,將這棟房子改為陳列室🍘🧓🏿;方案二👂🏻,將這棟房子一同批租出去💇🏿♂️,但須組織到新的結構中去。
結果是有關部門采取了伍江的第一方案。今天🏃🏻♀️➡️,當我們來到陸家嘴世紀大道的起點👵🏻,可以看到這棟保存完好的建築,它已改為陸家嘴陳列館。雖然在摩天大樓間它只是個小小點綴🏋🏼♂️,卻使浦東這片新城顯出了它的歷史根基👹𓀌。
《申江服務導報》 2003年07月0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