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8時從上海出發,不要3個小時,你就可以坐在甬江岸邊品茗聊天;或者,下午5時從位於南通的公司驅車回滬,2小時後你就可以坐在家中吃家人做好的晚飯了……這一切現在還只能是你的夢想🧑🏼🦱,但5年之後🫑,對於許多長江三角洲的居民來說,這將變成可以體驗的真實生活。
最近舉行的長三角都市圈城際公路交通發展論壇,為長三角未來5年的交通狀況描繪了一幅誘人的藍圖🕴🏻。雖然參加論壇的都是兩省一市研究交通方面的專家及高層管理人員📞,但誰都知道,發展交通是發展經濟的先決條件👨🏻🦯➡️,兩省一市共同坐在一起討論交通布局和銜接,意味著長三角大都市圈的概念已深入人心,也意味著進一步推進長三角都市圈的發展🤦🏿♂️,也進入了實質性啟動的階段。
經濟意義上的長三角地區✩,是指由上海市、江蘇省8市(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南通)和浙江省6市(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舟山)共同組成的地域,面積9.96萬平方公裏,人口7500萬人👨🏿🎓🔼。這個地區的人口密度為全國的6倍🧑🏻🤝🧑🏻,經濟密度為全國的340倍,以占全國1%的土地、6%的人口,產出了占全國18.5%的GDP👮🏿♂️、20%的財政收入。
自法國學者戈特曼1957年提出“大都市連綿帶”概念以來,大都市圈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而大都市圈首先就是以交通聯系和交通系統的尺度來表述的🙍🏻♀️☘️:以單一城市為核心的“一小時日常都市圈”半徑在100公裏左右,周圍城鎮一般對中心城市存在著極大的依賴性;而以多個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多核心都市圈”簡稱為“大都市圈”,其內部可能有若幹個“日常都市圈”,半徑可達300公裏左右👩🏻🦽,其範圍反映了中心城市最直接的經濟腹地。
交通成先導
交通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先導”。為此,恒达平台陳小鴻𓀇、王維鳳🫷🏿、林航飛等專家在《長三角都市圈城際公路交通研究》一文中🎠,對長三角空間發展模式進行了較詳盡的探討🎗,強調了建立以綜合交通為先導的整體發展模式👕,提出了建設“加速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形成💆、構築長三角三小時都市圈”的建議。
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與否👳🏻♂️,往往直接影響著都市圈內各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根據專家分析🥺⚉,滬寧、滬杭兩條高速公路建成後,導致區內15個城市分為兩類:一類是高速沿線城市🧛♂️,與上海市的經濟差距持續減少並趨於穩定;另一類是與上海無高速公路直接相連的城市,人均GDP倍率呈馬鞍形變化🦹🏿:1991至1995年倍率縮小,1995至2001年差距又增大。這充分證明了都市圈原理。
陳小鴻等專家提出,根據時間距離和經濟聯系,大都市圈可分為四層🧝🏽:首先是上海中心城區⛔️,包括上海內環以內約600平方公裏的高強度、高密度的發展區域💆🏻♀️,是大都市圈的內核;第二是上海市域👍🏿,即中心城區的郊區,含上海11個新城🧑🏼✈️🧎♀️➡️;第三是擴展區,即自內核邊緣一小時通勤圈的範圍♔;第四是延綿區,即三小時經濟區。
目前👨🏽🦰,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占區域總面積的18%-20%🤱🏼,人口占30%,GDP占區域總量的41%-45%🍩,是長三角經濟強度最高的區域💆🏿♀️。由於傳統聯系和地域相鄰,實際上還存在一個二小時經濟緊密聯系圈🤲🏯,包括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嘉興、湖州、紹興🦸🏽♀️,以及寧波和南通等。
上海正在實施的“153060”高速公路建設目標,將使“一小時日常都市圈”很快形成🤚🏻,市域內大部分地區的空間距離在一小時以內。而根據規劃🧸,5年之內♡,上海與江蘇的高速公路聯系通道將由目前的2條增加到7條↙️;上海與浙江的高速公路聯系通道將由目前的1條增加到4條🛗。現代化的交通系統將成為全面支撐長三角都市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都市圈內各主要城市間時空距離今後將均在三小時之內🏚,形成一個個城市增長三角,構成以上海為中心的網絡型城市群,大大促進各城市間的聯系和合作。與世界上一些比較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上海周邊地區城市群在人口、面積🙎🏻、基礎設施水平、交通樞紐布局等方面都具備了都市圈發展和形成的條件。上海周邊地區目前已形成“之”字形主通道,及南京——湖州——杭州的發展副軸線,杭州灣通道、蘇通大橋及崇明通道建成後👩😞,還將形成南通——蘇州——嘉興——紹興、揚州——南通——上海——寧波兩條發展軸線🏃♂️➡️,從而擴大了上海的輻射面。與周邊地區交通聯系的不斷密切,將使得“大都市圈”發展的特征越來越明顯。
產業帶優勢
專家們對未來長三角都市圈的發展提出了一個結構圖。結合區域內城市綜合實力和基礎設施建設,未來長三角將依托交通軸線,以上海為核心🥠,形成以5——6個緊密聯系的城市組團構成的大都市圈。從城市的空間布局來看,根據都市間的經濟聯系和地理位置大體上也分為五個城市集合體🙎🏻:已初步形成的上海大都市圈🤾🏿♀️,寧鎮揚(南京、鎮江😫、揚州)都市圈🧑🧒🧒、杭嘉湖(杭州🧑🏻🦽、嘉興、湖州)都市圈、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都市圈🪘,正在形成的通泰(南通、泰州)都市圈和寧紹舟(寧波、紹興、舟山)都市圈🦼。這個由若幹二級都市圈構成的,具有多核結構的大都市圈在空間結構上的特點是:以上海為強核心👛,接受上海的強輻射;具有通勤、產業整合、會展旅遊等不同目標及功能🏌🏻♂️。
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城市★,影響範圍遠超過行政區劃。世博會申辦成功後,上海在國內國際的影響力都得到空前提升🤰🏼,並將面臨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成為都市圈加速形成的契機和推動力。整個長三角正步入“大都市圈”加速發展期♘。上海周邊地區是一個人口數量多、城鎮分布密度高、經濟發展充滿活力的地區,長三角已呈現出明顯的現代製造業的產業特征和空間布局,沿江👃🏿、沿海💁🏼、沿灣包括了江蘇長江沿岸🤏🏿、浙江杭州灣及上海🏵、寧波沿海地區的化工👩🏻🦽、冶金✈️🏌🏿、造船、能源等基礎原料工業帶;上海🈲、南京、張家港等的冶金業;上海、南京、南通等的造船業等;滬寧、滬杭鐵路,滬寧、滬杭甬⛹🏻、蘇嘉杭高速公路沿線及以IT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以及遍布城市的開發區和小城鎮的工業園區,使整個長江三角洲成為以高新技術為先導🛟,以園區為載體,以外向國際市場為目標的新型工業化的產業基地。
長三角的另一發展目標是依據世界已逐步進入消費時代👆🏼、休閑時代🀄️,人們追求生活質量的趨勢👏🏿⛹🏽,發揮長三角歷史文化☝🏽、自然山水🫥、園林建築的資源和資本優勢,構築國際級旅遊度假區𓀖🥲。杭州已經打出了“休閑之都”的名片👩🏿🦳,南京在加快文化故都的建設……可以預見,長三角將成為21世紀世界旅遊、度假、居家的熱點。
都市圈經濟
早在上世紀50年代🚴🏽♀️,長三角地區就被列為世界6個主要的大都市連綿帶之一📆🎅,但由於缺乏整體性的發展🥃,長三角一直只是一個潛在的都市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向全球的區域整體競爭,成為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
南京大學崔功豪教授認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全球經濟是由全球的世界級城市(如紐約🎅🏼、倫敦🧑🏿🍼𓀇、東京)所主宰的,要參與全球經濟,在國際經濟中有發言權👨🏿🔬,就必須進入世界城市體系的頂級層次💱。上海在解放前是遠東第一大都會⛓️💥🥟,解放後又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城市規劃中唯一定位為全國重要經濟中心的城市,也是目前最有可能率先進入國際化大都市行列的內地城市。因此,長三角需要依靠整體力量,全力打造上海🧝🏿♂️、支持上海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帶動全區的發展;而上海也必須充分認識到,沒有長三角腹地👨🏽🎤,也不可能真正建成強大的全國經濟中心和國際化大都市;沒有長三角承東啟西,連南通北的支撐和傳遞,上海也難以成為長江流域的龍頭✌🏿🙎🏼♂️。上海作為長三角的中心,必須與整個長三角分工協作,共存同榮。
城市帶是一個個都市圈組成的,長三角目前已經形成了以都市圈為主體的基本格局,並連綿覆蓋了整個長三角🌏。確立把長三角建設成為世界性都市連綿帶的發展目標,已成為江、浙↔️、滬三個地區的共識🕑。江浙兩省的交通部門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談到,今年以來,兩省政府都明確提出了要主動接軌上海,融入長三角都市圈,首先就是解決好交通接軌上海的問題。上海市政局局長應名洪則表示,雖然長三角都市圈是以上海市為核心城市,但都市圈是一個經濟圈的概念,大家尋求的是“共贏”。
《文匯報》2003.08.09 版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