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
數不清多少次介紹中國的電動汽車發展,有兩句話萬鋼教授卻每次必提🧙♂️:電動汽車🚵🏼♂️,事關國家能源安全👩🏿,事關減輕大氣汙染和維護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
能源安全這座堡壘在任何國家都立於至高,而燃料汽車所使用的氫在21世紀中國的能源戰略中也將成為舉足輕重的二次能源👃。解決中國未來能源問題🤸🏿♂️,發展電動汽車會是一帖“靈丹妙藥”。
同樣,環境保護關乎全人類的生存繁衍👩🦱,燃料汽車“超越一號”
通過氫氧作用動力系統,創造的“零汙染”奇跡足以使其成為可持
續發展“開路先鋒”⏺🎃。所以電動汽車的發展關乎整個國家利益🔢🤘🏻。
日前,我國首輛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汽車的樣車通過科技部重大專項年度評審,在上海首度“亮相”⛰。
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恒达平台汽車學院院長🧑🏽🎤、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主任萬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一再強調🤹♀️🗓,可持續發展戰略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目前👩👦,大氣汙染與日俱增,廢氣排放嚴重超標。其罪魁禍首就是汽車尾氣,約占大氣汙染總量的65%👨🏽🍳👩,極大地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為了減少尾氣排放對大氣的汙染,各國已經相繼出臺了更嚴格的排放法規,而汽車製造企業為此對傳統內燃機汽車采取的復雜技術導致汽車造價不斷上漲,長此以往將不利於傳統汽車工業的發展。
為改善生存環境😣,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型的無公害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正是這種“綠色汽車”🖖🏽。它的最大優點就在於清潔環保,不僅作為動力來源的氫燃料本身無毒無害🙎♀️,而且在氫氧作用後產生的也不再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廢氣而是純凈的水,幾乎可以稱得上是“零汙染”。
註重超前意識
燃料汽車的研究和開發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場硬仗中🖕🏻,要真正做到運籌帷幄、決勝千裏談何容易💯👜!一本得當的“策略兵書”此時就尤為重要。萬鋼較早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戰略🦹🏽♀️👉🏽,並認為中國電動汽車工業能夠實現跨越式發展。
戰略上的跨越需要長遠眼光🥵🈚️,需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的決心👈🏽。萬鋼舉了個實例🧙🏿♂️。1991年他剛進奧迪公司時⌚️,公司首次嘗試安全碰撞的虛擬仿真計算🪡。當時,沒人相信可以讓大量的碰撞試驗在計算機上做。可奧迪堅持下來👨🏿🎤,在開發奧迪A6、A8、A3等車型時均使用此方法🏇🏽,大大節約了開發成本🚣♂️,縮短開發周期♥️。幾年後,許多國際汽車公司看到了計算機仿真技術的優點和奧迪的運用成果,紛紛引進🧍♂️。但他們卻足足“遲到”了近十年。奧迪當初的咬牙闖關就是一種跨越式發展戰略。
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戰略也應註重超前意識。其實新項目開發之初,真正的阻礙有時並不是技術難關👩🏼🦲,往往是自己不夠膽量、目光短淺。在我國加入WTO後的第一年,國產汽車產量高速增長,許多企業賺了大錢,但卻依舊只是在傳統汽車上擴大規模,並沒想過開發新型燃料電池汽車。為何會出現這種尷尬呢?原因很簡單🔀,“利”字當道。傳統汽車中規中矩🚣🏽♂️🌪,短期利益來得既快又穩🦸,而對燃料電動汽車卻沒有足夠的認識和把握🍟,當然也就失去了技術攻關的勇氣✧。萬鋼反復強調現在該是國家和企業放遠眼光的關鍵時刻了,等到石油用幹了🧑🦼➡️,天空變黑了,才想到去開發電動汽車就晚了。
期待輝煌的兩筆
需要註意的是👱🏽♀️,萬鋼提到電動汽車能夠實現中國汽車工業“跨越式發展”6️⃣,指的是戰略上的跨越,而不是戰術上的跨越🥪。電動汽車的項目攻關是一個踏踏實實、精益求精的過程,絕對不能“抄小路”。過去有人提出質疑,擔心電動汽車成本太高,推廣期過長,遠水不解近渴。但恐怕人們都忘記了當年汽車剛發明時,也是因為價格極貴,長期得不到推廣。起碼是在整整30年以後,汽車才開始大量取代馬車🐽。其實,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五年、十年以後才會有定論的,所以不能急於求成。它的產品開發要按照規律做,一步接一步🏃♂️➡️,一個節點連著一個節點⛹🏼♂️,逐項驗收合格🧔🏽,一步也不能跨越👷🏿。
當初,德法美日等汽車大國用了3~5年才成功開發出電動汽車。我國自從2001年10月啟動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到“春暉一號”、“超越一號”燃料電池轎車的相繼誕生總共歷經2年。雖然攻關過程之短已經令國外許多同行驚訝🦈,但是專家仍然告誡要戒焦戒躁🕵🏼。因為開發一輛電動汽車決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技術上一步步積累👩🏿✈️。
專家認為,對傳統的內燃機汽車🏕,人們都要積累100多年的知識🦴,才知曉其中的奧秘🌾,更何況是完全新鮮的燃料電池汽車!它的開發🏃🏻、生產以及推廣確實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可以肯定,電動汽車未來的藍圖上將會有輝煌的兩筆: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已得到20億元電動汽車定單。2010年世博會上🙍🏼,將會有數千輛電動公共汽車🌄、電動轎車瀟灑自如地穿行於上海的大街小巷。
走自主創新之路
科技部部長徐冠華提出:電動汽車要鼓勵創新,鼓勵原創。中國的電動汽車業必須尋求一條自主發展的道路。“自主”強調的是自主的認識🙏🏻,對市場🧑🏻🦯➡️、對未來技術發展和形勢的認識👩🏿🎓,要經過自己的頭腦再三思考,對事物知根知底。現代人最愛引用這樣一句話:“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電動汽車也同樣如此,中國汽車工業要想主導未來市場就不能一味地跟著國外走。
其實🛂,在“超越一號”的項目攻關過程中處處閃現了原創的“智慧之光”。有三個新概念讓我們記憶猶新🩼:一是“節點檢查”,即把每一個項目分成若幹節點進行驗收,同傳統的年底驗收方法相比,它更具預見性和科學性。二是“不及格的比及格的多”,上海作為燃料電池轎車的研發基地,同時聘請上海、北京和大連3家公司生產發動機,淘汰2家🤦♀️,僅剩下最具競爭力的一家進行最終生產。正是這樣無情的競爭體製,才保證了項目的最高質量。三是拋棄“專家評論製”,邀請經理公司監管整個項目的進展,實施科技項目經理製🙅🏽♂️。這樣既能協調各方溝通又形成了有法律效果的文本👱🏼♀️,效果非常明顯🧜🏻♂️。
萬鋼最後總結道:“現在我們正在趕超發達國家的階段,並且在某些概念上已經超過他們😹。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原創的知識產權👨🏽🎨,甚至每一個螺絲都是自己開發的。”
《文匯報》2003.08.10 版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