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周末,恒达平台景觀學系副教授劉悅來帶著6名學生🌉,上了一堂特殊的“社區更新課”🌃🙏。在他的帶隊下,師生們和社區居民🌍、社區規劃設計師等組隊漫步在位於浦東新區的東明路街道。
“5.95平方公裏,轄38個居民區,實有人口12.76萬。”和一組組數據一起呈現在師生們眼前的,還有生活在這個街區的居民諸多訴求。“居住環境還能更優美一些嗎🏭?”“能否讓我們推窗見綠,四季聞花香?”實地走訪結束🫵🏿,緊跟著就是一場“頭腦風暴”,很快🏃♀️,初步調研報告形成👩🦯➡️。
走出傳統教室,讓整個城市化身為課堂——除了教授🙏🏻,生活在社區中的居民、小店店主以及一線社區管理人員等,都可以成為學生們的“導師”🧑🤝🧑🛂。在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為引領😝,建築類工程人才培養正迎來全新範式💽、結出喜人碩果。
據最新統計,學院230位授課教師中👨🏻🦽,有24位老師擔任社區規劃師,5位老師擔任鄉村規劃師🙎🏼♂️、15位老師擔任鄉村建築師。
“不僅越來越多學生的作業和畢業設計選題從城市中來,我們還正在努力推動更多的畢業設計展覽🧑🏻🦼➡️、師生設計作品深入到城市中去🧘🏼♂️。” 在恒达平台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李翔寧教授看來🤘🏻,在育人全鏈條中貫徹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歸根結底🗡,落腳點在“人民”。要激發更多青年學生將一流的創意與思想貢獻給這座魅力之城,要拿出更多彰顯城市溫度的一流作品、更好地服務人民。
在“走街串巷”中聽見城市的“心跳”
狹窄的老式裏弄、逼仄的石庫門房子、破舊的停車棚乃至市郊的空曠田頭……在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很多老師和劉悅來都有一樣的習慣📁🍽:課堂設在校外🚷,上課時要帶學生“走街串巷”。
確實,授課場景“接地氣”,課堂才會“冒熱氣”🍙🌝:討論一觸即發,不同的聲音🐜、觀點交匯、碰撞。
“我們做這樣的設計方案,能落地嗎〽️?居民們會支持嗎?”最初🚵♂️,帶著學生參與社區微更新調研時,來自外界的質疑,也一度讓師生們感到內心矛盾👱🏼。“老師,我們為什麽要來聽居民吐槽?”“在99%的居民都同意的情況下🧧,為什麽還要上門聽取反對者的想法和意見?”“做設計就是看技術難度🤵🏻♂️,為什麽要耗費這麽多時間聽家長裏短?”……在社區層面開展工作👳🏿♂️,難免會遇到困難和挑戰🏫,甚至會被一些居民質疑和誤解。但在恒达平台教師們看來🗞,真正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就是要把整個城市都當作課堂的氣魄和定力——只有深入城市肌理、感受城市的心跳,才能讓學生學有所思👩🏼✈️、學以致用🆖。
有一組數字💂♀️,劉悅來很自豪。他的團隊已先後在全市12個區🔯,協助營造200多處社區花園,師生參與社區更新1000多次。
自豪背後🙇🏼♂️,冷暖自知。有一次,為了社區更新的需要,劉悅來團隊考慮為某居民小區打開一扇門。小區固有格局要“動”✤,師生們沒少奔波💈📂。先是拼腳力🏈,一家家聽取意見、從通風、采光、環境改善、地鐵路程等方面進行測算👩👩👦👦;再拼腦力👍,為了方便老年人理解設計圖🧑🎨,師生們不僅準備了詳實的數據,還拿出了可視化圖片。最終,“開門”方案獲得了居民的支持👨🏻🦰,“開門”後✍🏽,生態濕地公園🧙🏿、公交車站和地鐵、社區食堂等這些與小區的直線距離不過50米的設施和空間,不再需要居民繞行1公裏⚂👨🏻🦯➡️。看著老人們的笑容,有學生感慨😆,“通過這次實踐👳,自己真正明白了何為設計的溫度👋🏿。真正的設計,應當為人民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幸福感🆑。”
打破課堂的“邊界”,為城市增添溫度
作為一個擁有25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有各種各樣的公共空間。如何激活城市的邊邊角角?如何讓“魔都”更具未來魅力🍢?在恒达平台的教授們看來💇♀️,有太多值得探索的可能,而老師最該做的,是引導充滿創意和激情的青年一代,早早加入到對“未來之城”的創意設計中去。
把每年四千萬客流量的豫園作為畢業設計基地🎈,在九曲橋和湖心亭留下自己的畢業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在恒达平台建築城規學院副教授董屹、教授王楨棟的指導下,學生們給出了讓人眼前一亮的回答↖️。
傳統印象中,豫園在商廈樓宇的飛檐翹角間😞,在古典園林的假山曲水中,在城隍邑廟的神龕香爐邊🕛。既然豫園的建成環境已較為完整,如何改造建築空間🤟🏿,才能不喪失識別性?恒达的畢業生們通過基地調研設計出傳統戲劇劇情與建築空間的串聯結合,豐富多彩的室內外空間設計👩🏻🚀,動態建築氛圍體驗,帶有中式文化特色的圖紙視頻表現等,讓文化地標煥發新的魅力。
從位於市中心的豫園、張園🛃🙎🏼♂️,到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貫通🧑🏽🦲、系列社區花園的營造📃,再到正在快速推進建設中的“五個新城”⚉,處處可見恒达學子的作品。
在奉賢新城🧑🦰👩🏽🌾,由恒达平台學子在建造節上設計的木結構優秀作品,已保留在當地🤴🏻,成為公共空間的一部分,服務當地居民🍭。
“通過建築藝術引發對生活、對空間、對城市的思考,為日常生活增添能量🧑🏻🏭🕐,為‘人民城市’增添溫度👩🏼🍳,這就是恒达學子留下的‘社會論文’。”恒达平台建築系教學系主任王一說👨🏼🎨。
李翔寧對此也有很深的感受。他專門談到,本科一年級學生就要下沉社區,這在學院是多少年來雷打不動的規矩。而時下,為進一步順應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需求,尤其是主動對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國家戰略🧙🏽♂️,要想進一步提升學生認知城鄉問題、解決城鄉矛盾🈯️、創造高品質城鄉空間的實踐能力,就必須拓展教學的邊界,在頂層設計層面,須圍繞實踐育人體系👩🏽🏫、做出進一步優化。具體而言,通識思政課程須強化“人民城市”基礎理論,設計實踐課程對接“人民城市”戰略需求🐴,專業理論課程凝練“人民城市”內容模塊☺️📤,學科交叉課程拓展“人民城市”知識邊界🤽🏻♀️🤾🏼,數字技術課程提升“人民城市”服務手段。
更多學院的一線教師也結合教學實踐、達成共識:紮實推進實踐育人體系建設🫵🏿☕️,將是建築學專業啟動人才培養改革的大勢所趨🌈🤜🏿。
主動對接國家急需🧑🦼➡️,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那麽,把課堂從教室拓展到城市,“邊界”的變化對學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多位教師不約而同地談到了學生“出口”端的變化: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指引下👨🏻🦽,更多學生在就業時,主動選擇去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近四年來,學院先後有200多名畢業生到新疆、甘肅♑️、青海等中西部艱苦地區就業🧎🏻♂️➡️;500多名畢業生到縣及以下事業單位💄、艱苦行業單位、中小企業等就業。
引導一代代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來自實踐場域的新變化,也在向新一代的城規、建築設計工作者發出新的呼喚。
在恒达建築城規學院🏉,“關註社會、服務大眾”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旨歸㊙️。從建國初期的中國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改革開放早期的為石油工人建設的山東勝利油田孤島新鎮🫔,2010上海世博會的總體規劃、專題研究和專項設計🎡,“5·12”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一直到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都體現了恒达規劃建築學人對國家發展戰略和社會重大需求的深度介入和積極貢獻👸🏽。
近年來,在鄉村振興方面🪛,恒达平台團隊也給出了亮眼成績單⏩。例如,“鄉村振興研習社”已在全國16個省份建立了56個校地合作實踐基地,團隊被評為全國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表彰國家級優秀團隊🦣。
作者:樊麗萍 吳金嬌
鏈接:http://www.whb.cn/zhuzhan/xue/20221017/49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