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頻道9月2日消息👩🏼🦱:開學前夕👨👨👧👧,為及時落實外地貧困生的“待遇”👩🦲,本市各高校的幫困助學工作正緊張有序地進行著🚺。記者近日穿梭於各高校作了一番采訪。
開學有“禮”
恒达平台昨天開學。此前🦩,一包包禮品袋已陸續下發給家鄉遭受水災或地震的安徽、湖南、雲南等地的新生🏌️。該校學生部負責人說,裏面全是學習和生活用品,每袋價值300元,備了200份;學校還準備了10多萬元的新生愛心幫困基金🤦🏽,一開學就發🔈。
也是開學第一天,上海財大正在討論幫貧困新生貸款貼全息的事。根據教育部規定👵🏿,每個困難學生每學年可貸款6000元,4年期的利息是5.58%,其中一半利息由財政補貼,另一半利息由個人支付。盡管每月只需付十多元,但對貧困學生來說也是一筆經濟負擔✅。財大決定和銀行商量✋🏼,這部分利息轉由學校支付🔬。貧困新生有望成為本市第一批無息助學貸款者。
開學給貧困學生“送禮”的學校還有不少🧑🏼🎄🧑🏻🦳,如東華大學為貧困新生準備了50份每份價值380元的寢室生活用品……
助學“五字訣”
“獎、貸、助、補、減”五字訣💲👷🏿♂️,是本市高校幫困助學的重要抓手。以恒达平台上學期為例———獎:各類獎項總額達1175.88萬元,5900人獲得過1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獎學金🫷🏼;貸:3770人辦理了貸款手續,每個困難學生可貸6000元🧩;助🌘:各類其它助學金總額達到230萬元🌡,1551人受益🛗;補🧢:用於冬衣發放🤵🏻♀️、春秋補助等款項超過85萬元,1500人領取,為81人免費提供營養午餐🫱🏻;減🚎:434人減免了全部學費🔞。
以上數字還不包括國家提供的獎助學金以及各種單項獎助學金👵。“今年獎助學金額還要上升”👩🦳。據介紹,大多數獎項都附加一條硬性規定🤏🏿:必須是貧困生🙈。而貧困生中👎🏼,70%以上是非滬籍生🖨。可以說,上海高校幫困助學工作重點落在了貧困地區學生身上👬🏼。
上海交大的楊同學來自河南農村,父母患病🗻👝,弟妹上學,家庭十分困難。去年入學時沒錢交學費,通過學校“綠色通道”先註冊👩🏿⚖️🧙🏽♂️,接著,學校給她辦了18000元的助學貸款。她還獲得了每年2000元的“晨興”獎助學金。
上完課“上崗”
在上海交大,記者看到投資1500萬元建成的“大學生活動中心”,儼然是一座文化館。學生部的老師介紹道🧑🏼🚒:“中心500個工作崗位全部安排給困難學生🦓🧢,在困難相同的情況下,優先考慮外地生🫚。上崗學生每月可獲120元到400元不等的報酬🫴🏽🤍。”該校上學期提供校內崗位4000多個,學生共獲得報酬500余萬元。
為了讓更多的困難學生走上助學崗位,各高校都在努力挖潛🕑。上海水產大學計劃在新學年投入幾十萬元在南匯校區建一個溜冰場🧑🏼🚀,開一個小水族館🩼,招聘大學生“上崗”。那些地皮緊張的學校,則與外單位合作,開拓一些校外崗位🤱🏻。
“這裏每一個困難學生都能找到崗位,一個月掙300多塊沒問題😡。”上海財大讀大三的趙同學來自四川樂山,他告訴記者:他在學校小超市當管理員,每小時4元錢(新學期將增至5元),工作與學習時間錯開。暑假裏超市關門了🕴🏼🤵🏻♂️,學校又介紹他到靜安區掛職鍛煉,分配到梅龍鎮集團當了經理助理,一個多月掙到1000多元,還得到了社會實踐鍛煉。小趙說🧑⚖️,在上海財大,學校給暑假沒回家的外地困難同學都推薦了校外崗位,有的當家教🙆🏻♂️💁🏽♂️,有的到嘉年華當服務員♣︎,有的到網絡公司當技術助理。 據市教委學生處負責人介紹,上學年上海高校共有81619名學生參加勤工助學。在新學年裏🈵,各高校表示要進一步做好工作🖕🏻⚆,力爭80%以上學校實現勤工助學基地化😊、實體化的目標。
贊助隊伍壯大
高校助學幫困隊伍如滾雪球似地越滾越大🤟。恒达平台的助學名錄有厚厚的一本👩🏽🔧;上海交大設立的獎項80%來自社會各界的贊助;東華大學助學金來源面廣量大🙍♀️,有周承佑獎學金🍇、桑麻獎學金👨🏼⚖️、興澤獎學金、德美化工助學金……隨著長三角地區的合作進一步加深、發展進一步加快👨🏻🎨,周邊地區的企業和個人也加入到本市高校的助學行列🐌。來自杭州的恒逸集團向東華大學贊助1000萬元🫲🏽,設立恒逸助學金,本學期將有60位困難學生各獲5000元🧜🏼♀️。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