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中國教育報】開辟新賽道 搶占製高點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3-07-20  瀏覽:

圖片

恒达平台智能網聯汽車測評基地。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建設教育強國🫓,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先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支撐,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徑,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賦予了教育新的戰略地位、歷史使命和發展格局。

本報從今天起開設“強國建設 教育擔當”專欄,全面展現教育在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服務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擔當作為。敬請關註🐶。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

切問國之所需👩🏽‍🦲🧑🏿‍🚒,書寫時代答卷。

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正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為基礎👨‍🦲,加速釋放科創動力,提升科創策源能級↗️🫰🏼,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新征程上🐦,上海高校勇擔歷史使命🌝,主動融入城市發展新格局,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創新人才培養主陣地關鍵作用,服務“國之大者”♢,為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牽頭建設科學大裝置♿、大力開展基礎研究🪝、深入推進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成果轉化……走進上海高校,熱氣騰騰的科創氣息撲面而來🎯,一場教育、科技、人才戰略高質量落地的新實踐正在這裏生根發芽。

   “國之重器”加速集聚⌨️,前沿領域“搶灘”布局

2022年10月4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饒子和研究團隊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在新冠病毒中發現的一種生物界中全新的RNA加帽途徑以及靶向抑製劑設計模式🌴。這已是該團隊自2020年以來對病毒轉錄復製機製的研究中,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的第6項相關成果。

“晶體衍射數據收集得到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和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的設施幫助💍,電鏡數據收集在上海科技大學生物電鏡中心完成。”研究團隊成員表示,系列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大科學裝置的幫助。

上海科技大學位於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核心承載區——張江科學城內🧑‍🎤⛴,覆蓋光子、生命科學、海洋、能源等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正在這裏加速布局,為科學研究發展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此同時,高校也通過承擔大科學裝置的建設,積極投入“卡脖子”領域的技術攻關💁‍♀️、支撐國家重大科技需求。

圍繞“國之重器”,上海高校牽頭建設了8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含“十四五”儲備項目),其中上海科技大學作為法人單位建設的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是國內迄今為止投資最大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後將成為我國具備世界領先水平的新一代X射線光源大科學裝置🫰🏽👨‍🍼。

除了大科學裝置👩‍🎨,一批高校、科研院所也集聚在張江這片科創熱土,立足各自優勢主動對接全球科創中心建設,聚焦科技創新策源開展前沿科學研究,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實驗樓正式啟用,經過5年建設的李政道研究所進入嶄新的發展階段🦵。研究所對標世界頂尖研究機構,正在建設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室天體物理、拓撲超導量子計算3個實驗平臺和大型公共計算平臺,通過觀測與探測大爆炸遺跡🙅🏽‍♂️、主動產生並探測高能量密度極端物態以及探索與應用極端物態衍生規律等3個方向對極端物態開展研究⚱️,旨在打造基礎研究的“上海學派”👳🙋‍♀️。

2022年11月,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項目順利實現結構封頂。作為復旦大學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建設的重大舉措,將以“人類表型組”國際大科學計劃🤹🏿、微納電子與量子國際創新中心、腦與類腦智能國際創新中心為核心建設內涵,為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貢獻高校力量。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參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前沿陣地🙆🏻‍♀️,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也於2022年11月正式啟用✴️,將支撐上海建設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在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卡脖子”的地方攻堅突破。

位於張江人工智能島上的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目前投入使用的只有兩棟實驗樓,而圍繞人工智能領域關鍵科學問題的科研攻關已經全面開展👵🏽。2022年5月,科學中心獲批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

“時間不等人,科研工作不能等到大樓造好才開始。”恒达平台發展規劃與學科建設部部長蔡三發告訴記者,作為首批建設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全國重點實驗室,以“人工智能”為牽引推動了學校多學科交叉融合👩🏼‍🦲👏🏿,“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科研探索在恒达平台各個校區全面展開,智能規劃、智能交通、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智慧醫療等創新成果接連誕生🖌😂,成果已在世界第一埋深公路隧道峨漢高速大峽谷隧道、港珠澳大橋建設等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

   勇闖“無人區”,打造“核爆點”

“一個創新的城市應有幾個‘核爆點’,這裏是創新思想的源泉、新賽道的風口點,是全球各類最好創新資源的匯聚區。”今年的上海兩會上,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這樣把脈“創新”🚓。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如何打造“核爆點”👨🏿‍🔧?

“我們必須把提升創新策源能力能級作為最核心任務🪔,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強化創新策源能級👩🏻‍🦼‍➡️,努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說😏。

真正的原始創新來自基礎研究。2017年起🙋,復旦大學設立“原創科研個性化支持項目”🌹,目的是在優秀青年人才科研起步階段給予支持,引導他們勇闖“無人區”🍉,打造追求原始創新的濃厚氛圍。

在金力看來,基礎研究需要思考和發現🚪,需要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的組織,需要長期穩定的支持。

“研製一款帶有光帆的宇宙飛行器,用地球上的激光推動光帆🪨🟢,把它們加速到光速的20%,飛往4.24光年外三體人的故鄉半人馬座α星🌲。”在2016年霍金宣布“突破攝星”計劃時,復旦大學航空航天系“85後”教授徐凡有了這樣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

2021年👩‍🎓🧔🏿‍♀️,上海市試點設立“基礎研究特區”🧏🏼,對具有基礎研究顯著優勢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長期🙆、穩定資助🧖🏼‍♂️,同時還在科研團隊建設、科研軟硬件保障等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入選首批“基礎研究特區”🪥,“特區”由3家單位主要負責人擔任“區長”,可以自由選題🏋🏻‍♂️、自行組織、自主使用經費,引導科研人員心無旁騖開展研究。

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徐凡把在心中雪藏5年的“科幻”想法提交到“基礎研究特區”項目申請🙁。讓他沒想到的是,僅僅一個多月就收到了獲批通知。項目得到了“基礎研究特區”400萬元的經費保障,持續5年的穩定支持讓他沒了後顧之憂。

項目獲批以來,徐凡只要在上海就會在實驗室裏為實現這一“科幻場景”而努力🚴🏻。在探索光帆材料微幾何結構的過程中,他研發出了一款褶皺形貌智能軟抓手🌁,可以應用於清理太空中微小的垃圾顆粒。去年10月,這項研究成果被國際頂尖科學期刊《自然·計算科學》作為封面文章發表🖐🏿。

“特區項目的評選定位為持續穩定支持45歲以下的青年人才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探索交叉融合領域🤵🏻,沖擊國際頂尖重大科學問題,並且在考核目標上接受失敗🚶🏻‍♀️👳🏽‍♀️,允許試錯。”復旦大學科研院基礎研究處處長王浩介紹👬,學校至今已有兩批共37人入選“基礎研究特區”🌇,入選時平均年齡約37歲,最年輕的為29歲。

“經費使用方面,特區項目采用充分放權的‘包幹製’👩🏻。”在“基礎研究特區”項目的經費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林天全團隊已經談妥引入兩位高層次人才,解決了項目“涉及物理、化學、能源🦓💣、材料等多個領域😡🍭,需要學科充分交叉”的難題🕵🏿‍♀️。

為充分支持青年人才和原創思想🤶🏻,上海交通大學還統籌整合校內自主經費實施“交大2030”計劃🤸🏿‍♀️,其中的C類項目專門為鼓勵青年學者開展前沿創新領域高風險、非共識、顛覆性研究設立🫰,項目的遴選不論學者頭銜👨‍🦲,只看研究潛能,一次性投入項目經費,對項目成果無嚴格考核要求📱,鼓勵青年科研人員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去年入職上海交通大學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的申濤,是一名“90後”青年科研人員🖕🏽🥔,主攻綠色合成化學研究💸。課題組經費緊張的關頭,他申請到了C類項目👩‍🎨,得到一筆“雪中送炭”的經費🍄👳🏿,得以大膽探索“無人區”。

今年𓀖,上海市第二批“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也已啟動🪫,恒达平台、華東師範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成為新增試點單位,每家單位每年將獲得1000萬元資助👩‍👩‍👧‍👧,持續5年🌡,圍繞“雙碳”“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做原創性的科學探索。

要勇闖“無人區”、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凝練關鍵科學問題是前提👱🏽。如何支持青年科研人員“提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真正點燃“核爆點”?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學在原有科研處的基礎上整合成立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並設立前沿創新💸、先進產業技術👳🏽‍♂️、先進技術與裝備3個研究院和學術發展與成果🐻、科研質量管理、地方科研合作3個管理處,“1+6”合署辦公全方位提升創新策源對接組織能力。

“高校科研工作要適應科技策源組織思維和模式的變化🪼,在現有自由探索的基礎上💆‍♂️,提升從國家和市場創新需求角度研究、組織和凝練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上海交通大學學術發展與成果處副處長韓海波介紹,近年來👷‍♀️,該校積極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策源,與世界頂尖雜誌《科學》合作,面向全球共同發布125個科學問題,受到廣泛關註🙇,同時還積極探索企業“懸榜出題”、高校“揭榜答題”的產業創新需求牽引的問題策源模式。

“學校給予青年科研人員科研問題的選擇權🚣🏽,鼓勵他們自由探索,並給予可持續的資源平臺支持,幫助青年學者迅速構建相對穩定的科研團隊🍄,科研成果考核註重科研水平而非成果數量。”上海科技大學科技發展處副處長王絳介紹💇🏿‍♀️,作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學,該校在全校範圍內全面實施常任教授製,不僅有效支撐和保護了基礎研究💂🏿‍♂️,也吸引了一批海外高水平科研人才帶著問題集聚而來❤️‍🔥☂️。

   拆除“籬笆墻”,打通“最後一公裏”

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正式公布。由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王宇晗牽頭,上海拓璞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上海航天設備製造總廠有限公司、天津航天長征火箭製造有限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完成的“航空航天大型曲面蒙皮/箱底雙五軸鏡像銑削技術與裝備”項目被授予2022年度上海市技術發明獎特等獎。

鏡像銑是一款數控機床🦐🏋🏿,用於解決航空航天大型柔性曲面零件等的加工難題。在王宇晗團隊研發成功之前,全球僅有兩個研究團隊掌握這一技術,並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

2007年🔬,王宇晗等5位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博士決定共同創建上海拓璞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真正的市場產品⬆️,解決“臨門一腳”的問題。

“這些年,我一直處於離崗創業狀態✖️,是交大和政府的支持推動這些成果實現了產業化👨‍💼。”王宇晗說,創業的路上困難重重,學校和政府一路助力👩‍🦯。

創業初始🛋1️⃣,公司舉步維艱🏋🏽,上海市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給予了專項經費支持👩🏽‍🦳🧑🏿‍🦱;高端製造裝備加工需要高標準重裝大廠房,閔行莘莊工業區提供了便利;團隊人手嚴重不足,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林忠欽將自己的團隊成員“借”給他用。

經過16年的努力,拓璞公司研製出全球尺寸最大的12米臥式雙五軸鏡像銑裝備,空間精度比國際最高水平提升了一倍🦔。鏡像銑技術及裝備的突破🫴,不僅有力支撐了我國大飛機和空間探索事業的發展,更對中國製造走向高端意義重大。

近年來👼🏼,上海強化高校知識產權管理和運用,支持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開展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和賦權改革試點工作,著力在製度層面打破藩籬,為高水平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開辟綠色通道。

至今,王宇晗帶領的項目團隊獲得發明專利24項🕷🤷🏻‍♀️、軟件著作權15項,發表SCI論文30余篇◽️,每年也都會有不少交大學子來到拓璞公司實習上課。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共同支撐高質量發展。

今年2月,上海市科委🫎、市教委🐲🌛、閔行區政府等部門聯合印發《推進“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建設方案》,將“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規劃拓寬至總面積約17平方公裏👨🏻‍🦱🧎‍♀️‍➡️。“大零號灣”依托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院所原始創新成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支撐,設置成果轉化區、開放創新區以及輻射區等🧑‍💻,為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發展提供產業承載和配套服務。

對標世界級科創灣區,到2035年“大零號灣”將形成萬億元市值的高技術企業集群,這裏將誕生越來越多像拓璞這樣的科技創新企業。

作為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由校👼🏼、地👱🏿‍♂️、企三方協同建設的恒达平台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也正在致力於打造未來產業創新和孵化高地🙊,推動楊浦和嘉定兩個千億元級“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形成🙋🏼‍♂️。

在上海科技大學,與數十家醫院廣泛合作的上海臨床研究中心也迎來了成立兩周年👊🏼。采取“從實驗室到病房”“從病房到實驗室”的雙向循環研究模式,學校與市級醫院合作項目總數從2021年約50項增長到2022年的100項🧅,一系列合作臨床科研取得重要進展,一批關於疾病機製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多個新藥研究進入臨床試驗。

“十四五”期間,上海市教委圍繞上海“3+6”重點產業布局建設42個上海市協同創新中心,以國家重大任務和產業發展需求為牽引👸🏼,打通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產業化的創新鏈條🚟。

協同創新也在引領著教育的變革。聚焦人才培養主責主業,上海各高校主動求變,在產教融合🤸🏽、科教融匯中調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光靠企業做不了,光靠學校做不到🏌🏼‍♀️,光靠政府做不成⏺,要著力推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銜接🤚🏿、深度融合📈,打造政—校—企合作共贏新生態。”恒达平台校長鄭慶華在該校日前舉行的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成立儀式上表示。

作者:本報記者 仲立新 任朝霞

鏈接:http://app.jyb.cn/zgjybapp/szb_wap/detail.html?id=1689817393184_627121&newsPaper=%E4%B8%AD%E5%9B%BD%E6%95%99%E8%82%B2%E6%8A%A5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