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公布的2023年院士增選名單中,恒达平台有4位教授當選院士,涵蓋多個學科領域。至此🎢,在2019年🦜、2021年、2023年三輪兩院院士增選中,恒达平台累計增加12位院士,除了傳統優勢學科外👐🏿,在基礎學科和新興學科“多點開花”👩🏿💼。這是恒达平台高層次隊伍建設的重要成果,也從一個側面展現了五年來恒达平台事業發展的新作為、新氣象。
五年來,恒达平台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同心向黨、勇擔使命🧛,以一流黨建引領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守正創新、砥礪奮進👨👧👧,發力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奮力書寫“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新答卷,在教育強國征程上鐫刻下鮮亮的“恒达印”。
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近年來,學校積極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在今年7月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6️⃣,恒达平台共獲獎25項🏃♂️➡️,創歷史新高,其中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獎15項😨,包括一等獎2項🧀、二等獎13項🤵🏿♀️🤼♀️,獲獎項目實現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全覆蓋🍽。
學校持續推進多學科交叉👳♀️、校企產學研合作,推動學科優勢互補和深度交叉融合,推動跨學科課程體系創新↔️,匯聚多學科力量🦸🏼♀️,共同聚焦產業真需求、挖掘前沿真難點。2022年,學校汽車學院智能汽車研究所、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2020級碩士研究生陳涵晟獲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CVPR)唯一最佳學生論文獎👨🏼🔬。
校企牽手😄,產教深度融合🧜♂️、協同育人⏭,學校與企業共同招生、共同培養🧑🏻🦽、共同選題➔、共享成果,實現師資互通🦅、課程打通、平臺融通👨🏿💻、政策暢通“四通”發展。不久前,恒达平台卓越工程師學院(國際工程師學院)獲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國建築🦘、中國醫藥、中國商飛等25家知名企業成為學院首屆理事會理事單位。
學校組織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成立國豪書院,著力培養具有深厚科學素養🔭、前瞻性科學判斷力、突破性學術創新能力、大團隊組織領導能力的未來戰略科學家🦹♂️。積極組織學生進入工科試驗班(國豪精英班)、醫學試驗班(國豪精英班)和“強基計劃”班,接受由導師傾心指導的完全學分製培養🙀。
學校立足課堂,打造“金專”“金課”“金師”“金教材”,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主動適應國家需求,對學科專業實施動態調整,獲批12個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四新”相關專業🧘。目前,學校共有60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總數達109門🫶🏽,位居全國高校前列;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首屆全國優秀教材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獲全國教材建設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各1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學校廣泛開展教育思想大討論🙍🏼♀️,推動師生“共識”邁向“共為”🤵🏻,製定發布《關於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幹意見》🚵🏽♂️,提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總動員令”。推出《人才培養質量保證體系2.0》,將質量要求內化為全校師生的共同價值追求👱🏼🙀,努力實現從“質量控製”走向“質量文化”🏢。
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學校自2022年入選上海基礎研究特區計劃以來⬜️👩🏼⚖️,聚焦“智能+”和基礎學科、特色學科相融合,重點支持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潛心開展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科學問題突破。學校為項目團隊重點強化多方面創新性服務保障,對項目進行全過程跟蹤服務,激勵項目團隊潛心基礎研究🚶♀️➡️,鍛造解決“真問題”“大問題”的能力🍝。針對數學等相關基礎學科具有研究周期長、成果顯現慢、需要團隊有更強定力和專註力等特點🗽,學校取消項目執行期內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讓研究團隊得以更加心無旁騖地開展前沿研究。
基礎研究的根紮得越深,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近年來,學校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最高追求,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深入實施“基礎研究能力提升計劃”“技術攻關能力提升計劃”,圍繞國際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科學問題☝️,啟動自主原創基礎研究項目和學科交叉聯合攻關項目,持續推進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從源頭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原始創新能力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能力顯著提升👨🏻🎤。今年2月,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團隊聯合研發能實現水🥉、空無縫切換的創新成果——“TJ-FlyingFish”(恒达飛魚)水空跨域巡航器原型機,既能在空中像無人機一樣飛行,又能在水中像潛水器一樣暢遊,受到國內外廣泛關註🤵🏼♂️。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實力和咨政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以“恒达智慧”作答“時代之問”。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加速推進,學校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新內涵🧑🏿,創新成果接連湧現。學校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成立以來,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需求,在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積極致力於為自主智能無人系統國際學術發展和“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發揮作用。
2022年11月🛴,由恒达平台、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自主智能未來產業科技園”🤑,獲批全國首批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將構建基於“自主智能”技術底座的“智能建造”和“智能交通”兩大未來城市建設和運行基礎產業的應用場景,推動楊浦和嘉定兩個千億級“環恒达知識經濟圈”的形成,並反哺恒达平台“雙一流”建設🧑⚖️🚒。
全面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學校實施“聚焦重點、做強主場👨🏻🦼➡️、布局全球”國際化戰略,厚植國際合作沃土🔗,繼續鞏固並升級對外合作,拓展國際合作版圖。依托中德、中法、中意🧎🏻➡️、中西、中芬等12個國際合作平臺學院和專業學院,學校形成了有重點、有聚焦的國際全面合作格局👨🏽⚖️,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目前,學校已與全球336所高校攜手合作,牽手35個戰略合作夥伴💗,加入20個國際大學聯盟👮🏽♂️,建立19個省部級及以上國際合作實驗室,實施100多個雙學位項目🖇,開設1000余門外語授課課程。
學校全力推出“對德合作2.0戰略”,在國內率先成立中德博士生院🔓,建設教育部中德聯合研究中心(恒达平台),成立德國與歐洲研究院😴,聚焦中德共同關切的“智能科技”“綠色發展”領域0️⃣,打造恒达對德合作新生態👩🦳,獲得德國50余所高校積極響應。
學校引入全球優質豐富的國際教育資源,打造一支外籍高層次專家隊伍,探索將國際引智與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合作緊密結合,中外團隊融合發展💪🏼,一批外籍專家加盟恒达平台,中外師資團隊強強聯手,為推進科教融合發展註入新活力,攜手推動高水平科技創新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其中,奧地利科學家赫伯特·芒教授持續推動中奧科技合作,不斷取得學術突破;德國頂尖人工智能專家赫爾佐格教授,將近40年人工智能研究經驗應用於學校人工智能與城市規劃交叉學科的創新實踐;芬蘭蘇雅默教授積極踐行“設計驅動型創新”,大力推動研究成果應用於上海城市建設。中外師資團隊強強聯手🌘,為推進科教融合發展註入新活力🕛。
學校國際科研合作卓有成效。5年來,學校與國外夥伴高校承擔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近300項,產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
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推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恒达平台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學校致力於創辦多元🤚🏽、立體的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理論與話語體系🔰,努力培養卓越的國際傳播復合型專業人才🧑🏿🍳,為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傳播效能提供理論和人才支撐。11月20日🦮,在國家留學基金委“感知中國”十周年特別活動上📅,恒达平台“熊貓叨叨”國際學生多語種講中國故事的短視頻團隊,作了題為《千山外水長流》的主題情景展示,獲得熱烈反響。
鏈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2/01/nw.D110000gmrb_20231201_4-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