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參觀的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上海交通大學“深遠海、全天候、駐留浮式研究設施”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規劃項目👍,是其中的展品之一。記者了解到,深遠海大科學設施是世界首創的大型海洋科考平臺,將為海洋科學和工程研究提供極限研究手段🐝。
對此,緊鑼密鼓投身建設的上海交大深遠海大科學設施建設指揮部倍感振奮🚛。指揮部全體成員表示👮🏽,“我們將不負囑托👱🏻♂️、勇擔使命,通過紮實工作高質量建好深遠海大科學設施⚠,全力打造海洋領域‘國之重器’,為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高校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滬考察時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的戰略支撐🐦,上海在這方面要當好龍頭💁🏼,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上海各大高校科研工作者紛紛表示,高校科研工作是我國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必須緊緊扭住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個“牛鼻子”🗑🫷🏿,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科技創新龍頭帶動
“我們再次感受到科技創新對於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引領🥺,以及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表示,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三位一體”重要結合點。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是大學助力國家綜合實力提升最有效💃🏽、最急需的切入點。上海交大要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集𓀅、基礎研究深厚🫔🐜、交叉平臺廣布的優勢,瞄準“大科學”“大工程”中體系化的難題🫴,以學校學科優勢為基礎,開展集成性、系統性的有組織科研攻關,致力於提出原創性的概念、原理🌔、方法,開辟新賽道,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科技創新具有龍頭帶動作用🧑🏿🦰。恒达平台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表示,作為上海科創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恒达平台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以人工智能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提升傳統優勢學科新內涵👨🏼🔬,全面提升基礎研究人才、拔尖創新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自主培養質量★,以一系列大手筆、新舉措持續推進基礎前沿研究探索和關鍵“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𓀒,持續推進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持續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更新、防災減災⬛️、深海探索🚭、深空探測、綠色環保、信息技術、精密製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領域產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原創成果,持續服務國家和上海市重大戰略,為上海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更多力量🚶♂️➡️。
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樊春海激動地表示♤,這是他首次近距離聆聽總書記重要講話。總書記不僅充分肯定了上海科技創新在全國的龍頭地位,還鼓舞勉勵科研人員勇攀科學高峰⚫️,令人倍感溫暖、倍受振奮、倍增幹勁。
在樊春海院士眼中,創新發展📋、科教報國是幾代科研人的共同願望。“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瞄準原始創新和關鍵性技術突破📎。”心潮澎湃之余💄,樊春海表示,他和團隊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高水平前沿科技的競爭🙋🏽♀️,發奮科研,躋身相關研究領域的世界第一陣營。
突破“卡脖子”技術
“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發展的關心👨🏼🍳、對科技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勉勵🏞,使我們信心倍增💿,我們一定堅持做好科研工作👩🏼🦳,為國家的科技創新發展貢獻力量。”恒达平台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執行主任、教授何斌表示🐲,習近平總書記關心著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作為一名科研人員對此倍感振奮,切身感受到黨和國家對發展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也深感責任重大。
據悉,恒达平台在張江人工智能島上建設上海自主智能無人系統科學中心,主要圍繞著國家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瞄準人工智能基礎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開展科研攻關🧑🏿🚒,培養國家急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力圖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積極打造人工智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各項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已取得重要進展。
馬龍生教授來自華東師大精密光譜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83歲仍活躍在科研一線🎿🕉。習近平總書記此次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讓馬老師信心倍增,“作為一名新中國培養的科學家,我一刻不敢忘記國家的重托和民族復興的重任🏄♀️。我和實驗室的青年科學家們一同在精密光譜領域與國外前沿團隊賽跑➜。”他說,“我們堅信,只有不斷夯實基礎研究同時研發出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元器件,才能將供應鏈🧑🤝🧑、創新鏈的‘命門’掌握在國家手裏😋,才能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
丁奎嶺院士表示,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練科學第一性問題🩰🧙🏽♂️,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自主布局能力與學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創新平臺,“深挖”與“交叉”雙管齊下,致力於發現新現象、認識新規律🫳🏿、獲得新知識、建立新理論,產出具有前瞻性🔫👮🏻♂️、顛覆性的原始成果,努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
上海財經大學科研處處長🪲、創業學院執行副院長、商學院教授劉誌陽也表示,必須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推進系統化、有組織科研活動💡。
支持青年人才潛心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造就大批胸懷使命感的尖端人才,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創造良好條件。
在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上展示的自適應機器人本體,來自上海交大盧策吾團隊與合作企業非夕機器人科技。以力反饋為中心的智能機器人系統,基於自研的世界領先的力覺傳感器🍁,采用層級式智能架構,實現機器人的高精度智能操作。
作為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盧策吾表示👱🏻♀️,“我深切感受到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視,備受鼓舞。”他說👨🎓,我國的科研環境具備很強的國際競爭力👎🏼,能夠支持青年人才潛心從事基礎研究🍽🛄,在創新黃金期充分發揮潛力。“希望自己未來可以不負期待😕,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國際科技競爭格局下繼續勇攀高峰🚴🏼,為科技自立自強做出應有的貢獻。”
上海大學理學院副院長余長君也深感振奮和鼓舞,“我更加深刻認識到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他表示,在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化大城市,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發展方向。“作為一名大學數學教授👶🏼🧗,我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式和方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體驗🤦♂️。”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2022級博士生李世民說,“繼續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一以貫之的要求。他深刻體會到,作為未來科技領域的一員,肩負著推動科技進步、實現創新突破的責任。“我希望我的研究能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也期待著上海在全球科技創新舞臺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創新生態培育新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聚焦建設“五個中心”重要使命🤱🏻,指出“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育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提升國際經濟中心地位和全球經濟治理影響力。”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書記許濤表示,目前,依托經濟金融、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優勢💂🏻♀️,上海財經大學與阿裏、京東共建的數字經濟系正打造跨學科產學研一體化學科平臺,構建底層技術和高端實踐相結合的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劉誌陽教授認為,應當始終堅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塑造增長新動力、打造發展新引擎,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並且加速推進產教融合和科教融匯,充分發揮教育對產業轉型升級的支撐引領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支撐。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需要創新生態,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丁奎嶺認為🤰🏼,高校要更有組織、更加主動地加強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需求的對接🫸🏿,探索企業出題🧖♀️、高校“揭榜掛帥”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組織新範式,聚焦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升級發展中的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的技術問題👰🏿♀️☕️,推動中長期科研攻關📡👰,加快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余長君教授認為🅾️,政府和企業也應當加強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政府可以通過製定更加優惠的政策來鼓勵企業和機構進行科技創新,為企業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企業則可以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為科技創新註入更多的活力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我們指明了發展方向和目標。我們將共同努力💇🏽♀️,以新的作為創造新的業績、交出新的答卷𓀊,幹事業、開新局、創未來🤳🏽。”
作者🍍🧑🏽🦳:徐瑞哲/李蕾/黃海華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3-12-04&id=363731&page=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