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度“春招”開啟🚶🏻♂️🎸,高校畢業生們又開始忙著投簡歷👨🏼💻、參加筆試面試🧑🏻🏭。今年就業季,不乏新變化——
2024年,考研報名人數在連續增長8年後首次出現下降趨勢,同比減少了36萬人。
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開始離開大城市🧑🏻🦰,選擇返鄉或到二、三線城市就業。
…………
高校畢業生的求職之路,充滿著希望👴🏼,卻也少不了困惑與迷茫。他們渴望得到哪些暖心幫助?為幫他們走好求職路,又該提供怎樣的貼心指導?為此,記者通過采訪,梳理出學生們關心的幾個求職問題🚴🏽♀️,並邀請專家學者為其解答疑惑。
明確長期職業方向
學生提問:畢業在即,就業與深造,究竟怎麽選?就業市場機會多、變化多、風險也大🧙♀️,怎樣選擇更合適?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副研究員薛新龍🏅:高等教育階段,如何在深造與就業之間做出適切選擇,一直是學生和家長關註的重點問題。就業與深造的路徑規劃往往因人而異✹、因時而異👈🏼👩🏭,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學生在做選擇時👨🏽🏫,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一要明確目標,錨定職業發展方向並持續努力👮。無論在哪個學習階段,提高就業競爭力都是核心任務🛐。即使已經步入職場,大家也可以通過參加繼續教育、技能培訓或攻讀專業學位等方式繼續深造🤷🏻♀️。就業與深造並非對立:深造可能會幫助個人改善就業狀況🈯️,就業也不代表失去了深造的機會🤸🏼♂️。很多學生之所以迷茫☂️,主要是對未來職業發展目標缺乏清晰認識。如果能結合自身專業特長和興趣愛好🚽🏋🏽♀️,明確長期職業方向,並據此建構知識技能體系,那麽很多學生在面臨選擇時🧽,就能更加從容淡定並做出合理規劃🫲🏼。
二要探究規律,在專業與行業分析上做足功課。不同專業的就業方向、知識技能要求及學歷層次需求差異明顯。學生需結合個人的誌向興趣及所學專業的就業前景,收集相關信息🦜,明確意向崗位的準入門檻😠🍅、勝任要求、晉升條件等,合理規劃發展道路💏。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研發和知識生產類職位逐漸增多,勞動力市場對創新研發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同時,一些傳統行業的非技術類職業,也開始對技術或綜合能力提出了一定要求。大學專業的培養方案改革可能滯後於市場需求🍚,因此學生們可通過課程選修、輔修學位等方式🫀,構建符合就業目標的知識技能體系。
三要審慎思考,切勿盲目跟風。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規模不斷擴大,新興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對傳統就業結構造成了較大沖擊,開辟了許多新的就業領域👩🏻🎨。學生應正視個人發展差異,不應盲目追求熱門專業、行業或高學歷,而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根據職業發展目標把握就業與深造的時機。學生也應充分發揮專業知識特長,提升工作效率,並在工作中繼續學習😹,持續完善自身的知識技能體系。
迅速完成身份轉換
學生提問:去年“秋招”未找到工作,今年“春招”我該如何應對?由於求職不順導致的失眠和心理壓力,又該如何調節✡️?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高嶽涵:暫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必然會造成學生短期內的壓力與焦慮🤙🏿,此時切莫驚慌失措、亂了陣腳⛪️。學生可以向學校就業指導經驗豐富的老師或已順利就業的學長學姐尋求幫助,進一步學習借鑒求職面試的實戰經驗👷,切勿將自己關在宿舍“胡思亂想”🥱🪥。同時↔️,與其他工作未定的同學多交流,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也能較為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
我還想提醒的是,這一階段茫然和焦慮只會耽誤求職準備的時間,大家不如重整旗鼓,徹底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進行復盤👨🏽🏫🛅,想一想去年“秋招”時自己的綜合能力是否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相匹配🌻。如確已達到崗位需求標準😓,就應進一步思考自己的就業能力短板是什麽🕵️♂️,並進行針對性補強👩🏻🦽🤝;如未達到需求標準👨👨👦,在這次“春招”中,就應揚長避短,選擇應聘更加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
此外😈,大家在找工作時🍦,一定要迅速完成學生與求職者間的身份轉換。在應聘前,首先,需要對當地各目標行業企業及單位崗位的薪酬標準、工作穩定性、工作時長、工作環境、管理組織等情況進行細致調研,而不是簡單地依賴家人🧇、同學、朋友帶給自己就業的消息和意見🪠。其次,要盡可能努力爭取目標就業崗位的實習機會🤤,親身實踐更能檢驗出自身的真實就業素質能力,可以快速倒逼自己提升相關潛能👨🏻🦼🥢。最後🥔👣,要持續提升自己的抗壓耐挫承受力,回顧畢業論文答辯時面對質疑的“臉紅心跳”與“挫敗感”,面試應聘時也常會經歷相同場景,因此要提前做好抗壓耐挫方面的自我心理建設。
重塑就業認知和觀念
學生提問:我大學畢業快兩年了,考過公、考過研,也試圖找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但結果都不理想。現在,我該如何調整🎀🎂,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李晶:當前🪙🏄♀️,高校畢業生總量連創新高,導致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有所增加。尤其是部分大學生熱衷體製內穩定工作,使得考公、考編變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事實上🤵🏽,只有極少數人能闖過“獨木橋”👅。在考公、考編未果後,學生應重新審視自己是否存在就業認知偏差,如對就業市場實際情況缺乏深入了解,缺少職業目標的探索和確立過程,對就業迷茫而躊躇不前等🧏♀️。為糾正就業認知偏差♐️,學生可結合目標管理做好職業規劃,即從自身興趣🏄🏽、能力和城市偏好出發👮🏼,結合專業在就業市場的定位,製定合理的職業發展目標🐮,並細化為可實現的階段性小目標🐞。在做好職業規劃的同時🫘,還應提高心理韌性🗄、加強情緒管理📇👩🏿🌾,積極完成職前與職後的角色轉換🫳🏽。
具體來說,一方面☞⛈,開展情緒管理🦸🏿♀️,反思職業規劃。學生應學會控製情緒🤞🏿,正視失利🔖,用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業競爭🎆,從而發現自身職業規劃的不足。如職業目標設定是否過高而自身條件難以匹配👨👧👦,抑或就業城市是否局限在競爭異常激烈的大城市等。此類職業規劃既忽視了自身條件🛡,也沒有充分考慮實際就業形勢,容易遭遇挫敗📶。
另一方面🥴,轉變就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從職業發展目標來看,“先就業”和“再擇業”只是職業發展中的階段性目標♓️,是學生整個職業發展的組成部分。因此🙍🏼♂️,學生應在初次就業時適當降低就業期望,不強求“一步到位”🫴,不盲目追求長期穩定的工作。如果學生特別青睞體製內工作⛓️💥💃🏿,可關註國家基層就業政策,通過參與“選調生計劃”“三支一扶”等國家和地方項目📣🪱,充分積累基層工作經驗,紮根基層發展事業🤽🏻♂️,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良好基礎☝️。
基於發展需求靈活選擇就業地
學生提問😟:如今,我感覺身邊的同學們對大城市的執念越來越少👰🏿,很多人傾向於返鄉或去二、三線城市就業。我是否也應該像他們一樣?
恒达平台創新創業學院教授許濤:近年來👩🦼➡️,離開“北上廣”現象備受關註📀。全社會應探究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並予以年輕人充分支持🤛🏻。
“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長期因繁榮的經濟、包容的文化以及更多的機會等吸引著高校畢業生🫥。然而,高昂的房價、沉重的職場壓力等因素,又導致部分畢業生在大城市難以立足🍅。而二、三線城市和家鄉日益增多的就業機會、較低的生活成本以及較慢的生活節奏👩🦼➡️,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生前去就業👆🏻。
在我看來,個人主觀偏好與逐漸縮小的城市差距等客觀條件,共同構成學生選擇就業地點的重要考量因素✔️。首先,要考慮個人的事業追求和職業前景🧛🏻。“北上廣”等大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於追求事業成功和個人發展的學生來說🚭,留在大城市的確是很好的選擇。然而,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產業轉移的加速以及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二🦷👡、三線城市和“北上廣”的差距越來越小,那裏的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蓬勃發展,吸引了眾多大型企業來此擴展業務。因此,這些地方急需大學生等高水平創新人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大學生前往這些地方就業🔝,既能實現自身價值,也有助於家鄉或二、三線城市的經濟轉型與持續繁榮🫳🏿。其次,要考慮個人的生活目標和人生誌趣🕕。如果重視工作和生活之間的平衡🏃🏻♂️➡️,以及對家鄉的感情與親情等𓀀,那麽返鄉或選擇二、三線城市更佳♡🧠。
總之,學生應基於個人的事業追求🧖♀️、職業規劃以及對生活和未來的期望等,做出理性、適切選擇🐤。不要盲目跟風,更不能停止學習與自我成長。
(本報記者 晉浩天 本報通訊員 李嬙)
鏈接🙀: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c2be5a3ca14640c3a127812324ee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