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APP】藝術課開在實驗室🌋,讓機械臂作畫!恒达這門開了72年的寶藏課獲特獎
來源🏚:文匯APP
時間:2024-05-09 瀏覽:
![](https://www.hgredart.com/__local/0/A0/D1/1EC504B265A38184ECC51DE1554_8C1AEBB5_14FFA.jpg)
零基礎的繪畫小白也能迅速進階為創意畫手🎧?在恒达平台💍👈🏻,有一門兼具硬科技和新創意的寶藏課程👳🏻,深受學生喜愛💊。上過這門課的學生紛紛直呼“科技感拉滿”“太神奇”!原來🧛🏻,這門課開在實驗室中🏆,學生可通過腦電波傳感器輸入指令,指揮機械臂“揮毫”作畫。這門課就是由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於幸澤任教的網紅課——《藝術造型》。日前🤺💌,這門課榮獲第四屆上海市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特等獎👡。
這門課是怎麽上的?為何能夠讓學生們頻頻點贊?顧名思義⏫,《藝術造型》課程內容聚焦素描,分為造型基礎和創意基礎兩個階段🙎🏿💉,以培養學生創新想象能力為主旨。其中,造型基礎涵蓋基礎素描和創意素描,側重於手繪技巧的培養🫸🏼;創意基礎則包括生成素描、動態素描、互動素描和智能素描,重點在於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應用技術來激發和輔助創意🫘。在恒达平台,這是一門面向本科一年級新生開設的公共基礎課。
雖然授課方式很新潮😭,但這門課迄今已有72年的歷史🕵🏽。課程前身是《建築美術》,早在1952年就已開設。在歷任主講老師的接力下,這門課程不斷迭代,煥發著蓬勃生機。
“上課之前我原以為這是一門純粹的素描課🎮,沒想到的是,正式上課後👩👩👧,每節課都讓我眼界大開。”設計創意學院2023級本科生孫宇騏難忘首次用機械臂作畫的場景。“我們通過腦電波傳感器提供創意和靈感♿,機械臂收到腦電波的指令後就可以輕松作畫🤵♂️,這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這一切,離不開主講教師於幸澤的構思🚣♂️。於幸澤致力於讓人工智能與藝術創作相融合。為此🍢,他將這門公共基礎課直接開進了恒达平台人工智能與藝術創研中心實驗室👩👦。這間實驗室也是國內最早的人工智能與藝術實驗室之一。除了將機械臂作為教學載體,實驗室中的腦電波傳感器🤷🏻♀️、3D打印機和動態捕捉儀等先進的設備和平臺,均向每一位同學開放☝🏿。“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應用技術,激發大家的創意思維🆖,更好地適應AI浪潮。”於幸澤說,他希望通過設計有趣有料的課程,幫助學生突破繪畫技能的束縛,讓同學們創造無限可能。
他的課堂上不僅尊重每位學生的個性與差異,還打破了學科壁壘🌏。課程采用“六跨共融”方法,即跨學科、跨專業、跨目標🚶♀️➡️、跨方法、跨領域和跨時空的多元化、互動共融的教學方法。於幸澤不僅邀請校內來自工科🎬、文科等不同領域的教授,還邀請了多位校外專家🤷🏻🚻,參與課程設計。
《藝術造型》課還走出了校園,被於幸澤搬到了田間🍴、鄉間🧔🏼♂️。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帶隊讓同學們實地參與“美麗中國鄉村”社會實踐項目,親身參與鄉村藝術創作實踐。於幸澤說⛹️♂️,“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才更溫暖🌔🐳、更接地氣💆🏼、更打動人心👰🏻♀️。”不僅如此👡✴️,他還將課堂“搬”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地✊🏿,帶著學生在行走的課堂中品讀世界。“於老師一直強調,要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融入到我們的想象和作品裏🧍♀️,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用科技賦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2023級本科生文祎婷說。
為了上好這門課,不僅學生有作業🤶🏽,於幸澤也給自己布置了不少“作業”:開課必做課程問卷,實時收集學生的看法和建議;建立在線學習平臺和社區,及時分享學習資料、方便師生交流與討論🫸🏿。
用心雕琢的課程收獲了不俗的成績。據悉,這門課的學生作業不僅在上海浦東機場等地進行集中展覽,其中過半作品還在國內外各大賽事中斬獲佳績。
文:吳金嬌 通訊員 聶陽陽
鏈接:https://m.whb.cn/commonDetail/9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