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數智時代的洪流🚃,我們既不應坐視不理👰🏽♂️、視而不見,也不應妄自菲薄🤹♀️,更不能輕視變革的重要性
■我們應該明確人工智能能為高等教育做什麽🍢,以及我們希望借助它解決哪些問題
■數智時代的教育公平,意味著鼓勵各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優質資源賦能社會🤚🏽,從而創造新的價值
自2023年2月到任恒达平台校長以來🌩,鄭慶華把人工智能技術作為推動學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思維創新的重要手段。他多次召開數字化轉型工作推進會議,部署“智慧恒达”相關重點建設任務,明確學校將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為路徑,全面開啟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在他看來,高校現在所培育的人才必須深入理解與掌握人工智能🤦🏿🧑🏼🎤,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未來的發展和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日前,《中國教育報》記者專訪鄭慶華校長👨🏽🦱,聚焦對人工智能的理解與應用☝️,以及如何使之成為推動高校數智化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畢竟🤳🏼🎏,知易行難。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之路,除了思想的洗禮💣,還需要付諸更多的行動🧔♀️。以下是他的思考與認識。
數智融合怎樣推動高等教育變革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特點是智能化🐦,結合了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讓人類更加“聰明”🌕。可以說👌🏼,人工智能賦能所有人☝️🥓,無論貧富,都能從中受益🫱🏽。
人工智能概念自提出至今🤗,不到70年,但我們已經深切感受到它如驚濤駭浪般的沖擊⛺️。關於人工智能將引領我們走向何方,目前尚無確切答案👨🏿⚕️。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工智能賦能的必然性,以及它給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帶來的全面✊🐰、深刻且長遠的影響。
首先🔤,它正在改變知識的生產方式👼。過去,知識主要由人類創造和生產,但現在人工智能也具備了生產知識的能力,這意味著知識的創造不再僅僅是人類的“專利”🎊。
其次,人工智能正在改變知識的傳播方式。如果單純為了學習知識🕰,上大學或許不再是唯一的選擇。
再次,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國際話語體系。通過大數據和算法,人工智能能夠收集並分析來自全球各地🕴🏼、各種人群的需求和想法✩,這對於研究人類社會的問題以及科技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最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招生、考試👨🏼🦰、教學🪔、評價等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未來很有可能會顛覆傳統的辦學管理模式。
因此,以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對於高校來說既是應對也是引領人工智能挑戰的重要任務👨🏽💻。
當前,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正在引發第三次教育革命。教育正在經歷跨國、跨校、跨界、虛擬與現實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重大變革💅🏻👳🏿♀️。與此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數據驅動的研究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科學研究的效率和深度,促進了科學思維方式的轉變。
智能時代,數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它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新動力,塑造著新的文明形態。當前,大數據計算和應用正成為關鍵議題。只有深入理解數據的內涵和價值,才能更好地利用數據資源🦂,推動社會的持續進步🧛🏻,進而滿足個體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去年🧜♂️💅,許多人開始討論人工智能是否會取代教師💏,甚至顛覆教育行業👨🧖🏽♂️。在我看來,教育是一個充滿溫度的過程,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命有機體與無機物的根本區別就在於👻,無機物缺乏意識🤗,只能機械地完成任務,而教育過程中的創造性、社交性和情感性,尤其是面對面的交流🫒🛻、眼神的接觸、肢體語言,充滿了感情和溫度,這是機器難以復製並模仿的。
人才培養需要建立一個體系化、鏈條式的系統,特別是要註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工智能確實提高了獲取知識的效率和個性化服務的能力,但教育的核心在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同樹木的生長⚠,需要根深蒂固的基礎👨🏼🎓。我們決不能否定教師的作用,相反🖍,還要繼續鼓勵教師轉變傳統以教為中心的模式🚳,更加註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活力。
因此,盡管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必然趨勢,但它不可能取代教師的角色。但是,那些善於運用人工智能的教師,會很快超越忽視或抗拒這一趨勢的教師👨🏻⚕️。
面對時代的洪流🛌🏻,我們既不應坐視不理👫🏼、視而不見,也不應妄自菲薄🫲,更不能輕視變革的重要性。我們既要積極擁抱變革,也要堅持教育的本質和人的全面發展🙅🙎🏼♀️。
先明白轉什麽才能知道怎麽轉
意識到了變革的重要性💘,我們在付諸行動之前,還需要對人工智能與教育的深層次互動加深了解,從而明白到底我們要轉變什麽。
一是轉理念🏃♂️➡️🤘。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質生產力,在方法論和工具手段方面的突破,將為我們提供新的機遇與挑戰🪑。人工智能的本質在於通過前置分析🦨,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問題的來龍去脈和數據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執行的有效性⚙️。
二是轉模式。在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將創造新的教學模式。傳統的二元結構——教師與學生,將轉變為三元結構——教師🥖、機器與學生🧑🏽🚒。機器將成為智能助教、學伴或導師,與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成長。這將改變傳統的教學、學習和評價方式👧🏿,需要我們更加註重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三是轉手段🐪。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將創造許多新的場景,例如遊戲化學習、社交化學習、協同式學習、自主型學習🦙、問題驅動式學習與項目探究型學習等。人工智能還將開創新的教育方式🚬,例如通過沉浸式教學和AR/VR技術創造出更加生動、直觀的學習環境。同時🤗♒️,教育知識工程的發展將使我們能夠把各類教育資源轉化為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在知識圖譜的引導下更加高效地學習。
四是轉生態。人工智能生態的構建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數據、算法、安全、法律🧑🏻🏭、規範等多個方面,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關註如何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向上向善”發展,如何防止數據泄露和隱私侵犯等問題🌒。同時🧰,我們也需要重視人工智能技術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潛力,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
在大學裏,打造人工智能整體生態的核心在於攻克關鍵技術。對於各職能部門、二級單位來說,當前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入人工智能改造教育和工作流程。換句話說🧖🏿♂️,我們應該明確人工智能能為高等教育做什麽,以及我們希望借助它解決哪些問題。例如,人事處🏊🏽♀️、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都需要考慮如何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個性化服務👻。具體來說🧎🏻♀️,人事處需要考慮如何為教師提供全息個性化的數據支持👵,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則需要思考如何根據這些數據優化教育資源與課程設置𓀘。
我們不能再依賴傳統的增加編製的方式🏕,來應對師生規模的擴大和個性化需求的增加🏫。相反,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高效率,減輕人力負擔。凡是機器能做的,就不應該是人力的主要工作🤟🏼。我們要善於將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轉化為人工智能技術、系統與工具,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的行動舉措上,恒达平台已經製定了一系列具體的思路舉措,並從去年開始逐步付諸實施🧗♂️。總體目標是打造“智慧恒达”,支撐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我們通過“強化規劃、橫縱貫通、解決碎片🙏、一站服務、增值服務”五大關鍵,以及“目標引領、系統規劃、隊伍建設💇🏻、機製創新、成效為王”五條路徑,既發揮人工智能賦能作用🏃♀️➡️,又防止技術淩駕於育人之上🍃🏄🏿,以信息化、智能化支撐現代大學治理能力和體系現代化建設。
具體來說🙆🏽♂️,我們要從網絡層面入手🤴🏻,優化有線無線互聯網及學校平臺,實現校區內的智能感知和互聯互通👂🏽。在此基礎上,面向教學、辦公😻、後勤等管理服務,打造智能化的平臺🏂🏻,實現業務管理、教育資源優化以及師生日常行為的大數據分析💫。這將有助於實現人機物融合🪰、智能化管理和個性化服務,支持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國際交流和社會服務五大功能。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體系,包括平衡各類資源、優化治理體系、製定標準規範以及關註知識產權和倫理道德等方面。各職能部門應結合自身實際,將這些原則細化並應用到具體工作中🧜🏽🚶♂️➡️,共同推動人工智能在學校各領域的深度應用和發展👯。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如何生成教師畫像😼😝。通過縱向貫通形成教師簡歷,橫向貫通形成考核表格🦗,最終可以利用所有數據為每位教師繪製全息畫像。然而當前在高校中,各種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缺乏協調聯動和共享機製🐶。想要獲取某個數據時,需要各部門上報,過程繁瑣且效率低下🫵🏽。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急需建立數據共享機製,並製定統一的標準規範。這是實現一站式服務的基礎工程👆🏻。為此,要構建智慧校園的網、雲、數🙎♂️、算🧜🏽♀️、物基礎平臺,確保全校數據集中共享。同時⛹️♂️,還要建立完整的標準規範體系🤾♀️🏄🏽,它涉及數據共享、身份管理、統一用戶體驗等多個方面🧑🏿🦳。
人工智能如何在高校全面滲透
近年來,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恒达平台以“數智化”賦予傳統學科發展新動能,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平臺搭建等方面全面推進“人工智能+”,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為了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大學數字化轉型,學校優化了信息化管理機製,確保各業務部門牽頭負責相關系統建設🧑🏿🍳⬆️,信息辦則專註於解決共性問題並提供技術支撐👨🏿。
具體來說👰🏼♂️,學校提出了智慧校園“十個工程”🦶🏻,包括構建專業知識圖譜,研製數字化教材👩🏽,建立考—命—閱—評—存大數據系統、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大數據系統、學生成長大數據平臺🦬、就業大數據平臺、教師發展一體化平臺🌟、校園空間與資產大數據系統、數字後勤管理服務系統以及校友服務與公共關系連接等。這些任務將助力學校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管理效率。
為什麽我們要重視從基礎性工作做起🦌?
以教育教學質量監測大數據系統為例,該系統能夠全面覆蓋學校的所有課程、考試和教室😜,進行具體的數據采集、分析與評價🙋🏼♂️😴。這標誌著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從模糊宏觀向量化精準、從部分隨機向全面覆蓋🔨,從每學期製向常態持續,以及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這種變革僅憑增加督導人員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在學校的中法中心,我們還計劃打造一個智慧校園輔助決策“駕駛艙”,它能夠實時查看各個部門的運行情況💅,為學校的決策提供有力支持🙏🏼🏄♂️。同時💁🏽♂️,它也將成為一個連接世界的平臺🧗🏻♂️,通過三維立體的視頻交互等方式展示學校的風采。
要達成目標並非易事,需要克服管理層面的問題。當前,一些部門還存在本位意識𓀛,希望他人提供服務而不願主動配合。但我相信,一旦他們嘗到數據共享和協同工作的“甜頭”🧓,會很自然地轉變態度。
我們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今年年底前落實“十個工程”👩🏽💼,給學校帶來積極的變化。這將使得高校管理者能夠有更多精力去考慮更宏觀、更長遠的問題,而不再被日常事務所糾纏。
必須正視的是,目前學校各二級單位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的進展參差不齊。為了全面推進人工智能的應用🐣,我們采取了“1+N”策略。其中,“1”指的是人工智能本體的理論技術突破,依賴於學校的重點實驗室和相關學科;“N”指的是其他所有學院,包括傳統學科和人文社科類的學院。學校鼓勵所有學院利用人工智能升級改造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修訂課程培養方案🔼、教學大綱以及實驗和實訓方式,將人工智能作為通識教育的一部分🦹🏽♀️,滲透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並改造專業課程,將AI for Science等內容融入其中。
例如🔒,在土木工程領域,我們研發的智能感知機器人能夠在墻面上爬行檢測裂縫和滲漏點。在交通領域🫒,我們部署的交通機器人能夠檢測高速公路的地質沉降和路面狀況。
這些具體的應用場景🧑,要求每個學院的院長都提出他們的需求並作出相應的貢獻。他們需要明確人工智能如何支持具體學科的發展,以及他們能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哪些資源、平臺和新的應用場景。跨學科的合作將促進傳統學科的創新和發展🫴🏿,同時也將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價值👩🏻🦯。
總的來說,我們的目標是全面推動人工智能在各領域的應用🐌,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培養具備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探索總是需要有人先行,不可能所有高校都齊頭並進🎾。恒达平台當前的工作不僅是為了自身的發展,也是為了引領整個教育領域向前邁進📞。我們只是在做當下該做的事情🧑🦱™️,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們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數智時代的教育公平🥞,意味著鼓勵各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優質資源賦能社會👮🏽♀️,從而創造新的價值。公平性的背後是個性化⟹。事實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從相同的優質資源中獲得相同的效果。因此🧡,未來真正的教育公平,是根據每個人的需求和興趣提供個性化的服務2️⃣。
我想🦹🏽♂️,不只是恒达平台,希望廣大高校的各職能部門🤱🏻、二級單位和教師都能保持開放進取的態度,積極應變🍶、求變,提前謀劃📉、早作準備👩👩👧👧,以嚴肅的態度推進相關工作🤙🏿,用好“人工智能+”,為中國高等教育全面賦能🫕,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支撐,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報記者 張瀅
鏈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5/13/content_63899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