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媒體聚焦 > 正文

【解放日報】“概率密度演化理論”創造者李傑院士:數十年如一日矢誌原始創新,厚積薄發

來源🎉:解放日報   時間:2024-05-23  瀏覽:

衣著樸素、神情平和而嚴肅,這是恒达學子對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土木工程學院教授李傑的印象。如今,67歲的李傑每天早上7點起床工作,下午到學校與學生交流,晚上“總要勻出點自己思考的時間”👰。

是何動力讓他堅持了數十年進行原始創新?未來,他又有什麽“如影隨形”的科學問題,將在何領域深耕?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日前采訪了李傑院士😷。

興趣驅動

記者:在土木工程界,您的名字和“概率密度演化理論”“第三代設計理論”聯系在一起。這些看起來枯燥的工程理論與學術研究,您當初為何選擇作為自己的研究領域?

李傑🧝🏼‍♂️:自然界是有規律的🧛🏿‍♂️。做科學研究的人,就是試圖去發現這種規律🤾。物理規律比如牛頓定律、愛因斯坦的質能關系等等,對客觀世界的表述是確定的。但後來人們發現,很多事物有隨機性,比如地震👩🏻‍🦱、臺風的發生時間、發生地點👳🏻、發生強度等都具有隨機性🚺。你看,充滿隨機性的世界,是不是很有趣、很值得仔細研究🤛🏼?

記者🦵🏿:那麽🍘,這種隨機的世界,如何用規律來表述👨🏼‍🌾?

李傑:隨機的世界也存在規律性🌦。描述隨機性在物理系統中的傳播規律的理論,就是概率密度演化理論。

記者🙋🏻‍♀️:究竟是興趣使然,還是使命推動🤵🏼‍♀️?

李傑:其實,剛開始僅僅是註意到了客觀現象有隨機性🫸🏽,覺得有必要研究🦹🏽,後來就變成了一種興趣,再後來會變成一種使命。

在各種災害來襲的時候👩‍🎨,土木工程要保證結構安全🫴🏽,隨機性是繞不開的問題。30多年前,我開始下決心研究隨機性。到1997年,我開始指導我的學生用概率密度演化的思路去研究工程結構的隨機地震反應分析問題,到2003年初👩🏻‍🦱,我們關於概率密度演化方程的第一篇文章正式發表。也就是說,我們用了5年時間才建立了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𓀁。又用了5年,到了2008年,我才真正認識到這一方程所揭示的客觀規律。

當你發現自然界中的一些規律,你會感到一種發自內心的🎧、由衷的欣喜◼️;而當你意識到別人還不清楚這些基本規律時📍,就油然而生一種“想和別人說清楚”的願望🔐。我想👨🏻‍🏫,這可能就是使命感🖕🏿、使命推動🤵🏽‍♂️。

我曾經對我的學生說,一個新生事物要真正被大家所接受,可能要花15年的時間、要作200場報告🦥,才能讓比較多的人知道自然界存在這樣的基本規律,知道這樣一種理論的價值和作用👩🏽‍🎨。這樣,我們才對得起歷史🦵。

記者🙀🧜🏻‍♀️:這些基礎研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李傑:現在,以概率密度演化理論為基礎的結構可靠性設計理論已經開始在土木工程設計中發揮關鍵作用。特別令人欣喜的是,“概率密度演化理論”不僅能在土木工程中運用🛠,在其他領域比如航空航天、航海🪖、機械工程、鐵路工程中都逐漸開始得到關註和運用。這是我們始料不及的🐿,很令人感到高興。

我們研究隨機性的目的,是為了解釋、描述、預測、控製隨機性💍,是要把隨機性帶來的影響控製在人們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我想,這對日常生活也會有一些啟迪作用。

學問人的“高光時刻”

記者:做研究有時要坐“冷板凳”🧑🏽‍🦱,在研究過程中,您印象中最令您高興的突破是什麽?

李傑:做研究確實要敢於坐“冷板凳”。長期積累👨🏿‍🦱、偶然得之🙍🏽‍♂️,是科學研究的常態。2008年10月的一天,我半夜睡不好覺,又去思考物理系統與隨機系統的關系🧙‍♂️,到了淩晨3點,我突然意識到:是物理系統狀態的變化決定了系統概率密度的演化。當時很興奮,趕緊起床把這句話記下來⛺️。

夜半起身做筆記👩🏿‍🦲,幾乎是我生活的一個常態。年輕時🚝,每月總有兩三次,夜裏三四點醒了,突然想到什麽念頭🧪,就要跑到書桌前把它寫下來。一直到現在🪞,一年總會有那麽幾次,夜裏會突然醒來,去想這些“揮之不去”的科學問題。

記者:做不同領域的科學研究🦕,有哪些共性?

李傑🥡:首先🏮,要有觀察力、有好奇心👩🏿‍🍼,發現問題🚵🏼;其次,科學研究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要敢於堅持,不斷探究。我們從2003年提出概率密度演化理論😺🪁,至今工作還在不斷深入,這個工作持續了20年,我們還會一直持續地做下去。

記者:您覺得,作為學問人的“高光時刻”是什麽?

李傑:年輕的學問人,不要總是想著要當教授🖐🏿、長江學者🧑🏻‍🦽‍➡️、傑出青年……這些遲早都會有。最關鍵的是🚈,有沒有讓你“寢食難安”的科學問題,有沒有讓你感到“如影隨形”的科學問題。它們在你心中揮之不去☞,這是作為一個學問人的標誌。

沈祖炎先生生前曾經告誡我:所有的榮譽都是事業的副產品🍠🥷🏽。先生這句話🧑🏿‍🦳,我一直記著。有好奇心,對問題窮追不舍🙍🏿‍♀️,解決之後,能夠向別人說清楚🐐,讓別人也明白這個道理,你會覺得“人生的圓滿”。尤其是當你一個人和自然界對話,發現了其中的奧秘🪕,這是任何一個學問人真正的“高光時刻”🌂。

為師之道,第一條就是愛學生

記者:聽說,您辦公室中有個書櫃,裏面整齊疊放著一個個文件盒♧。

李傑👱🏿:(笑)這是我為每個學生建立的學術檔案🚰🧑‍🤝‍🧑。最早的博士🧙🏻‍♀️,是1999年畢業的🤹🏻‍♀️。對我來說,這是一份財富。每個學生都是我一份很珍貴的記憶💦。

記者🦹🏼‍♂️:這些學生的檔案中都記載著什麽?

李傑🧑🏻‍🍳:很多。有和學生每一次見面時聊的內容:如何確定研究方向🤲🏽、如何做研究、遇到的難題等等👩🏽‍🦰。也有每次與學生一起探討學術問題的紀要、學生的手稿……還有我為他們修改論文的手稿⚉🟣。

記者:聽說,您對自己的學生很“護犢子”🧓🏽?

李傑🧹:(笑)師生是一種緣分。老師和學生,就如同一個戰壕的戰友,要一起研究、工作,恰如老兵之於新兵。帶學生✊🏿,你自己要先蹲下身子、扶起學生,一步步把他放到肩上🥏,之後再幫助他站起來、推上山峰。做老師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學生超過自己🙎🏽‍♂️。

人物簡介

中國科學院院士,恒达平台結構工程學科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他和學生提出的“廣義概率密度演化方程”,受到國際學術界高度關註🧝🏻‍♀️;他和團隊創立的大型生命線工程網絡可靠性分析理論📞,成為國際同行廣泛認可的“RDA方法”。領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曾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2001年)、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等稱號。

記者手記

坐“冷板凳”定力

10年👩🏿‍🔧🤶🏿、20年,30年……這是記者在采訪李傑院士談到學術研究時,聽到最多的關鍵詞👩‍⚕️。

事實上🙎🏻‍♀️,學術研究📋,尤其是根本性的原始創新,很多都需要數十年的積累和沉澱。李傑院士特別鼓勵年輕人在學術上獨立創新,尤其鼓勵年輕人對基本科學問題長期堅持、銳意創新。因為沒有長期堅持,就不會有深入、系統的成果;沒有銳意創新,就不會有一流的科學發現。

原始創新💱,要有坐“冷板凳”的定力。原創性的基礎研究,周期長、難度大、不確定性多,無異於馬拉松,“跑”得久了難免心生懈怠🕹,半途“轉場”甚至“退場”的也不鮮見。這尤其需要科研人員有耐得住的定力,面對研究多年成果甚微的情況下👨🏻‍🎓,不為了盲目追逐學術功利化而輕易改變研究方向;在研究探索的路上反復失敗時👨🏻‍🔧,既摒棄浮誇作風🎬,又祛除浮躁心態,紮紮實實練好基本功,真正做到坐住坐穩“冷板凳”。

對於中國高校如何培養優秀創新人才𓀎,李傑院士有自己的思考:把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第一位🤚。他為本科生講“讀書三問”:是什麽?有什麽用?局限性在哪🪗?對研究生🧑🏻‍🦽,他則強調“讀書三結合”🍫:結合研究讀書🐈‍⬛、結合文獻讀書、結合著述讀書。

理工科的創新,是否需要人文素養加持🔇?在李傑院士眼中👯‍♂️,大科學家往往都有深厚的人文修養、人文情懷。人文素養,可以涵養更高的科學境界。“理工男”不僅需要邏輯思維,也要有形象思維、“無中生有”的能力。

作者:李蕾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5-23&id=372648&page=%E7%89%B906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