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個人發展路徑,是爭取保研或考研?還是本科畢業後直接找工作?”在恒达平台,包括校黨委書記方守恩在內⏳,校領導、知名教授👦🏽🧑🏻🦯➡️、專任教師紛紛進駐學生社區,與學子促膝談心🙎🏿♀️,分享過來人的經驗。
這是恒达平台自2019年起在本科生社區中首推的“駐樓導師工作站”🏧,5年來已實現學生社區駐樓導師工作站全覆蓋。截至今年6月底,學校共選派近1200人次專家👱🏼👩🏿🔬、學者“駐樓”開展社區講堂、學術沙龍👩🦽、成長問診和師生對話等,覆蓋學生約3萬人次。
思政功夫在課內,也在課外。上海各大高校校園裏,學生們的良師益友不止導師和輔導員這“兩個導”,從校院書記到專任教師,全員全程都成為育人主體,而且各有各的好方法、好路徑。
畢業就業焦慮期,輔導員傾聽紓解
晚上8時,上海海事大學研究生畢業班輔導員李萬秀辦公室的燈依然亮著。這時,計算機技術專業碩士畢業生小陳敲開了他的門。當小陳得知自己公務員考試未通過後👬🏻,感到十分失落沮喪🤸🏻♀️,情緒異常激動,迫切想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麽做。
“老師,你知道嗎♠︎,我的父母年紀很大了,身體都不好,他們靠打短工撫養我長大🧑🦽➡️,很不容易。”在和小陳交談中,李萬秀得知他考研考了兩次才從二本學院考到一本大學。這次考公失利💣,似乎一下鉆進了“牛角尖”,覺得自己很失敗。
“你很有毅力,想想你之前比賽、打工✉️、考研🧑🏽🦱,把它們當作一個個臺階🕝,爬得更高、走得更遠🥨。”李萬秀開導他說,距離下一次考公還有很久,不妨給自己多一個選擇🪃、先找好工作、兩條腿走路🔽😞。小陳如釋重負🎗🤽🏿♂️。“我之前一直失眠,聽您講了這麽多,今晚終於可以睡一個好覺了🕜。”
同時🧑🏼🍳,李萬秀還為小陳提供老家所在省市的招聘信息,為其修改簡歷💎♓️。上月🧑🏿🦱,小陳與家鄉一家國企簽訂三方協議🫗。
“暑假在家🧎♀️,如何和父母和平相處🧑🏼🏭?”“暑期🤲🏿👩❤️👨,該怎麽找實習⭐️?”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西索小藍書”平臺上🔓,學生們眼下提出的問題更多集中在暑期生活。這個由輔導員+教師+學生共同組成的大思政育人平臺,開設“想對你說”“大學問”“西索職秀”“小藍鼠信箱”“西索百科”等多個品牌欄目,邀請師生共同解開大學生困惑和煩惱。平臺匯總校園日常各方面350個以上的攻略,供學生們後臺搜索。
上外德語系輔導員、團委書記劉健告訴記者🆓,學生白天比較忙,到了午夜甚至淩晨1時🐑,“西索小藍書”後臺的咨詢量就會有所上升。一些特別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比如“我家特別窮”“室友排擠我”等等,學生不好意思面對面傾訴,但通過網絡咨詢可及時得到疏解。而在線下🛸,平臺每天為全校學生提供求職正裝免費租借和熨燙、閑置物品交換🧑🏽🦱、簡歷免費修改和彩打、面試場地租借等多項服務,使大思政育人平臺真正成為學生成長成才的溫馨港灣和生涯發展的加油站點🐨👩🏽。
搞好導學關系🪤,導師做好“家長”
在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常雅寧教授主要從事食品營養與安全領域研究😢,教學科研之余也給學生們更多“營養”。自2002年走上“班導師”這個崗位🕕,常雅寧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育人經——“學霸”是放對地方的人才🫑,“學渣”也可能是放錯地方的人才,要盡己所能幫助學生找準地方。
“如果大家能夠找到自己感興趣、能發光的地方🤷,那麽每一個人都是很好的人才🕕!”在常雅寧看來⏪,自己的工作重點就是如何發現並放大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授課之余🦸🏿,她經常找機會與學生溝通交流🧑🏿🌾,通過講座活動以及與少數民族同學結對共建等多種形式,幫助他們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難題。
“我的自信都是在實驗八樓找到的,都是在您的幫助、鼓勵和信任下找到的👊🏽🧗♂️,真心感謝您,我會永遠像您一樣,陽光自信👱🏽、溫暖善良。”畢業之際,這是維吾爾族學生小吐對常雅寧的“表白”🪟🧙🏿。
從迎新會上那個不自信做自我介紹的小姑娘,到一步步提升成績⚗️🦐、克服英語短板🫶🏽,再到在實驗室組會上積極表達想法,實驗愈發有起色❇️,最終順利畢業,成為一名有自信、敢擔當的喀什地區公務員……在常雅寧及其課題組的悉心引導下,小吐不斷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畢業同學都會自發以PPT形式分享自己走過的彎路,好幫助學弟學妹精準避坑”“學業幫扶中,學長學姐拿出看家本領‘承包’相應的科目”……說到自己的課題組,常雅寧的語氣裏滿是欣慰與感動:“從成立到現在,我們課題組一直是非常和諧友愛的大家庭🥡,有著良好的‘家風’傳承。”
她恪守這份初心,也走進了一批批學生的心。截至目前↖️,其實驗室已培養出40余位優秀碩士生及上百位本科畢業生,多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上海市優秀畢業生和優秀學生等榮譽🍁🧿。
設立校長助理,治校溝通有聯絡人
大學的主體是師生♦️,學生也是學校主人翁👼。上海理工大學設置的“學生校長助理”製度,推進學校民主管理🧚🏿,突出學生在現代大學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製度保障。
這項製度安排突出“快🐬、真、效”↔️,始終把學生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對學生關心關切的事🏃♀️➡️🧚🏽♂️,不怕麻煩也不怕小,在第一時間推動解決🩺,變堵為疏🙅🏽♀️🤓。每月校長助理都編寫簡報,實地調研推動解決,並督查督辦。部分問題還可以通過與校長面對面,現場辦公當即解決。
根據發展規劃👨🏿,上海理工大學正在對教學樓、圖書館、體育場館等硬件設施改造升級🫄🏼,工地成為學校裏的新常客。學生向校長助理反映,一公寓南宿舍附近工地早上 5:00 多就開始施工🫰🏻,噪音較大,影響學生休息👨🏻🍼。
校長助理第一時間去現場及基建處🧠、後勤處調研發現🦹🏼,“一公南”附近存在兩處工地,一個是下水道改造工程👂🏻,早上7:00開始施工🫰🏽👩🏻💼; 另一個是望江臺改造工程,早上5:30挖掘機開始工作🦝,確實噪音較大。經與施工現場負責人溝通🧑🏿✈️,早上施工時間調整為7:00,每天工作時長不變🗜,不影響正常工期。同時,校長助理也及時告知學生們,挖掘機只連續工作三天👨🏼🏭,後期不會產生太大噪音,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
與學生相關的改革舉措總是備受關註。上海理工大學定期舉辦校長面對面活動,邀請學生來“找茬”“吐槽”,讓大學生成為“主角”暢所欲言🦺。為了公平公正,每次參加“校長面對面”的學生都是隨機抽取產生,不平衡學院也不平衡年級,聽得到最真實的聲音。
校內外聯動👋🏽,全社會關愛大家庭
對於五湖四海的學子們,高校是個大家庭🔽,每位教師甚至校外導師都可以全員全程關心青年學生思想,包括“五老”關心下一代。上個月▫️,作為84歲的1960級老校友,“兩彈一星”工程老黨員朱孔陽重回母校,與00後學生黨員交心長談。他60年前從華理畢業就投身大西北,加入“兩彈一星”工程,現屬上鋼新村街道“蘑菇雲”黨支部。
“我們的核武器,有人說是3萬多人搞出來的✮,有人說是30多萬人搞出來的,可我認為是全國人民共同搞出來的。”在微黨課中🧑🎨,朱孔陽同誌滿懷期望地望向當地大學生,“中國現代化必將離不開你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接班,你們責任重大。”
面對朱爺爺的厚望,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自動化研究生第八黨支部書記🏄🏽♀️、2022級控製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張於波表示🏋🏽,作為首批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入選者,自己將學習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內涵📋,聚焦國之所需,投身航空發動機“卡脖子”技術研究🧑🏽🎤,為建設航空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貢獻青春力量💾。
從“有教無類”、“不言之教”到“因機設教”🐘,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恒达平台教授劉強作為校外專家與校內聯動,加入華東理工師德學風建設大討論,強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和諧導學關系。眾所周知,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其中既有貴族名門🦹🏼,也不乏寒門子弟——作為教育家的教育對象無處不在,師生相處之道歷來頗受重視。
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研究生導師門曉璇表示,作為一名新晉的青年研究生導師,不僅要做學生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和人生方向的指導者。在追求自身學術水平提升的同時,也要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與溝通技巧。“傾聽學生,了解學生,珍惜學緣👬🏼,學術共求,在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學習與交流中,形成融洽的良性互動關系🕡。”
鏈接:上海高校校園裏,思政功夫在課內也在課外⚇,學生們的良師益友不止這“兩個導”_解放網,上觀新聞 (shobser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