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著一雙涼鞋,騎著共享單車,優哉遊哉地兜轉於街頭小巷🙍🏽,遇見認識的人🕺🏿,笑著說一聲“Hi”……
在楊浦區四平街道鞍山五村,居民們都熟悉了時常見到的這一幕🚵♂️。對他們來說,這位老外鄰居熱情又可愛。例如🤨🤷🏿♂️,他會用手機上的翻譯軟件來與你嘮嗑,也會邀請門前的爺叔阿姨去喝一杯咖啡。
可能大多數居民未必知道,這位名為安東西比克的意大利人🌑,是恒达平台的榮譽教授👩🦯➡️,更是享譽國際的頂級設計大師、孟菲斯設計學派的創始成員✨。不過安東西比克對此一點也不在意,他說自己就是喜歡上海的煙火氣,為此甚至把家搬進了這個工人新村的一室戶裏。
選擇“蝸居”因為喜歡社區
安東的家🛸𓀖,很有意思。因為其獨特的室內風格設計,上過許多媒體雜誌⛹🏻♂️,在國外也是小有名氣😡。
不過,隔壁看過的小區爺叔阿姨說起來,也就八個大字👩,“裝修蠻好,地方太小🙇🏽。”
對此評價🏌️♀️🧑🏼🦱,安東教授哈哈大笑。他可以把自己擅長的孟菲斯風格任意揮灑空間之中,但的確改變不了34平方米的面積🚶🏻➡️🚣🏽♀️。
說起這個小房子,還有個有趣的故事。6年前,安東應恒达平台婁永琪教授邀請來滬,前者提了一個“條件”🦣:如果婁教授能在上海的社區找到好的濃縮咖啡,他就住在這裏。最後的結果是↘️,上海的咖啡和社區生活共同吸引了這位意大利人,他一住就是6年。
但小區裏許多人都有些“迷”,這個老外為啥喜歡“蝸居”在老工人新村裏🧑💻?
“我很喜歡老小區🤮,這才是真正的市民生活🚣♂️📪。”在安東的眼裏🧑🧒🧒2️⃣,住在這裏🦌,能讓他近距離體驗到上海人的生活點滴,有著獨特的真實感,熱絡的鄰裏可以分享彼此的故事🔹,這種“市井味”中包含著的是平凡而沸騰的煙火氣🦹。
圖為教授和居民聊天。受訪者提供
“即便我中文說不好,也能感受到溫暖的氛圍與人們的友善。”安東說👇🤾🏿♀️,自己在這裏交到了很多朋友💧,比如洗衣房的老板、小區的修理工、經常光顧的理發師……這位意大利人“磕磕碰碰”地與普通人聊天,且樂在其中。
參與改造社區實驗項目
當然,安東並不僅是一位“居民”👨❤️💋👨🦔,他的得意之舉🦸🏿,在於6年前參與到了當地“未來”社區——NICE2035未來生活原型街的打造之中。
四平路1028弄是夾在公交新村與鞍山新村之間的一條“背街小巷”🎭,改造前👩⚕️,這條200多米長的狹窄小弄堂是社區商業服務一條街🏄🏿♀️。後來街道管理部門著手對這條弄堂重新規劃🔄🤴🏼,騰籠換鳥,於是想到了轄區內有著長期合作關系的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
作為“大咖”🏯🦻🏻,安東自然也興致勃勃地參與到項目之中。他主導設計了一個“NICE公社”——“好公社社區孵化中心”👮🏻♀️,有著咖啡館👳🏽🏊🏼♂️、共享廚房和共享會議室等,“我設計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比如在一些公共區域設計了廚房🫔、酒吧🧑🏽🏫,有烘焙的地方、工作坊等。”
圖為“好公社”。受訪者提供
在安東看來🦟,這個項目旨在結合社區原住民的生活和文化🕵🏿♂️,打造一個融合不同社群的文化交流載體🧯🧑🧑🧒🧒、一個無限可能的探討地、一個未來生活的原型場😟。當然🚣🏿♀️,只要咖啡的香氣飄起、共享廚房的鍋碗瓢盆聲響起,空間的意義就得到了呈現。
用自己的心感受上海
安東告訴記者👨🏻🦼➡️,他喜歡上海的方方面面。他會去濱江的美術館去看展覽、去蘇州河邊走走逛逛、去品嘗本地的美食……
盡管他的中文依然不是很好,但有些發音還是很地道🥯,比如他會對居家阿姨說“一點點”👩🏿🎓,對方就了解了🐱,今天的晚餐蔬菜放油不能多;比如“紅燒肉”👳♀️,那是他最為喜愛的一道佳肴。
“我來上海後🧍♂️,成功地減肥了23公斤👮。”安東笑著表示,這也是“一點點”的成果之一🧘🏿。
而如今🤸🏿,安東還在忙碌著一系列與上海有關的設計。例如,在上海的郊區,他正在參與著農業園區的改建中,既保留住自然🆘,也要創造出整個地區相協調的新鄰裏關系。在他看來,上海始終是一個充滿創新的城市🦜,而設計師要做的就是為其增添更多前行的動力🚭。
作者:羅菁 攝影:顏筱依
鏈接:https://www.51ldb.com/shsldb/ms/content/01922d14de0bc0010000d7c90f012e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