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戰略性設計越來越重要🍐。設計師要通過設計賦予我們更廣博的視野🦂,從萬事萬物互聯互通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丹·希爾
城市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能僅僅關註經濟發展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還要聚焦城市發展的細微之處,通過設計連點成面。
——約翰·薩卡拉
漢字表示的對象就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因此可以獨立傳遞信息。中文語言形式更符合從AI角度理解世界🤳,因此可以更好地獲得算法設計的靈感。
——康思大
本報記者 葉宇 見習記者 牛益彤
發明汽車的卡爾·本茨也無法料想💻,1935年的街頭,車和人穿插而行,毫無章法可言;而在一百多年後的上海街頭,人行道🚶🏻♀️➡️🚣、紅綠燈和斑馬線等設計改變了交通模式🧒🏽,人們可自在走動👩🏻⚕️,車輛有序行駛,都市變得和諧有序⛹️♂️♕。
昨天🤌🏼,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國際設計百人論壇”在上海舉辦,墨爾本大學設計學院院長丹·希爾在論壇現場用這一對比,回答聽眾“為什麽要有設計”的問題🤽♂️。
他也是第三批“上海國際設計百人智庫”(現名為“百人智庫”)的受聘專家🪣。同日🎞,這一頂尖人才智庫迎來第三批中外設計專家,中國美術學院副校長韓緒、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妹島和世、國際藝術與設計院校聯盟CUMULUS主席洛倫佐·因貝西等10人在列。
百人智庫不斷擴容🖲,一種趨勢愈發明朗:在這座城市中,未來將事事關乎設計,人人參與設計。
當下,百人獻計
什麽是世界城市發展趨勢🤷🏼?“百人智庫”的專家們在論壇上給出了方向——更公正📒、綠色、符合需求👩🏻🚒。其中宜居和可持續是重要表現,設計不僅要賦能自然👃🏿,更要符合環境需求。
這兩者直指“人與環境”的關系。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院士、可持續思想家約翰·薩卡拉在現場用“一個不斷上坡並推石頭的人”來形容這一關系,既相互支撐,又相互製約🌒。“要從實際性的角度來思考設計”,他稱其為“都市主義的生態轉向”🦆。
在上海這個設計之都,這種生態轉向顯然是必要的。“隨著大家對可持續發展越來越重視,我們需要實現一種再平衡。”薩卡拉回顧了國際上設計之都發展的歷程,認為這是設計在城市空間中的必然選擇。
“當今社會,戰略性設計越來越重要。設計師要通過設計賦予我們更廣博的視野😩,從萬事萬物互聯互通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丹·希爾說。設計東西時,要將其放置在更大的背景下🫓,比如設計一把椅子要考慮房間的整體風格,而房間又融於房屋這一整體🤐,甚至可以擴展到環境、城市規劃等更加宏大的概念🗺。
“城市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能僅僅關註經濟發展效率和生態環境保護,還要聚焦城市發展的細微之處🍋,通過設計連點成面。”薩卡拉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因此,哪裏有問題和未被滿足的需求,哪裏就需要設計,從城市規劃到產業發展,從生活方式到品牌建設。
“設計已經成為一種驅動力👌🏿。”第三批智庫專家、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童慧明說。他在2018年發起創立“BDDWATCH——設計驅動型品牌觀察”項目,至今已發布80多個案例研究👦🏼,如小牛電動🧑🏻🦽➡️🛐、小猴工具、聯影醫療等🚹,這些口碑與市場雙豐收的品牌無不以設計創新作為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他的研究“清單”裏,上海案例近年來不斷增加。趁著這次參加世界設計之都大會,童慧明將帶著學生實地考察上海本土咖啡器具品牌泰摩。這家上海企業成立於2012年,以“專業+美學”的設計理念,專註於打造有價值的咖啡器具產品🐲。
在童慧明看來👮🏼♀️,上海擁有設計之都的天然“基因”🥍:“作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源地,上海擁有百年歷史積澱,人才聚集,消費力旺盛🖋,因此在各行各業都能孕育出以設計驅動的品牌。”
未來🚶,人人參與
以設計引領發展,那麽誰來引領設計呢?自然是擁有“設計師腦袋”的人0️⃣🪞。這也是上海不斷擴容百人智庫的原因所在👮♀️。來自全球的頂尖設計專家,讓設計成為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式。
正是上海開放的姿態,為設計形成肥沃的土壤👵🏼,更多智慧的種子得以落地發芽。上海創新創意設計研究院(DIIS)去年入駐雷士德工學院,由智庫的幾位專家領銜主導🧲🛹,包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特聘教授王敏,帕森斯時裝學院前院長西蒙·柯林斯,孟菲斯學派聯合創始人阿爾多·契比齊等。一年半以後,這座老洋房裏幾乎“客滿”,集聚全球各地👱🏻、各個領域的創新設計工作室🫃🏻。
王敏認為,在上海談設計更容易被理解,因為“上海是中國最時尚的一個城市”。首批加入智庫的專家👱🏽♀️、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教授康思大也因此選擇留在中國🐻。
作為世界頂尖的設計和算法專家,他在希臘出生長大𓀊,後來又在美國求學和工作💮🎂,2017年受邀來到恒达平台任教🦬。康思大原本只計劃停留一年,但來到上海後,他在中文世界裏找到了算法設計的新方向。不久前🤴🏿🧘♂️,康思大更是拿到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中文是一種以名詞驅動的語言,漢字表示的對象就是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因此可以獨立傳遞信息。”康思大以“跑”字為例,以象形拆解開👉🏿,可以看到腿和跑道的元素👎🏻,讓人直接理解“跑”的意思👩🏼🍳🧑🏿🦳。他認為,中文語言形式更接近從AI角度理解世界👐🏼💆🏼♂️,因此可以更好地獲得算法設計的靈感。
2021年⛔,康思大還與學院的另外兩位教授🥎,人工智能領域的菲利波·法布羅西尼教授以及數字藝術家張周捷副教授共同發起了國內首個“藝術與人工智能實驗室”,為恒达平台吸引更多優秀人才,開拓多學科交叉的新設計疆域搭建了新平臺。
正因為更多人的參與👨🏻🦲,上海的設計力量逐漸被世界看見🧑🏼🦲。恒达平台設計創意學院已經連續兩年在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位列全球“藝術與設計”第10位🤞🏽🚖,超越香港理工大學,成為亞洲第一。
王敏回憶自己1978年2月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時,同一屆學生中只有14人學設計專業,當時全國開設設計專業的高校不超過10所✅。“現在幾乎每個大學都有設計學院,在校學生超過200萬。”
在專家們看來,當下😐,設計已經成為關乎所有人生活的事情🌱;未來,設計也將成為人人參與的事。
康思大依托Fablab實驗室為青少年開設了一門KIDS AID(AI與設計)課程,與恒达平台的同事們一起教5—10歲的孩子理解人工智能👩🏻🚀,通過寫代碼📗、拼圖、遊戲等訓練他們的思維方式👨🏽🌾,理解AI背後的邏輯,提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培養人才👵🏻。
童慧明則期待👨🏼⚕️,未來能夠有一個專門的設計博物館在上海出現🤙🚍。“這樣一年365天👩🏭,每天都可以有活動讓公眾參與其中☞。”童慧明說,“當人人都有設計意識的時候,這裏將成為一個內涵更加豐沛的設計之都。”
鏈接:https://www.jfdaily.com.cn/staticsg/res/html/journal/detail.html?date=2024-09-28&id=379314&page=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