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达平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強國的重要論述,緊緊圍繞新時代交通運輸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在交通強國建設試點中改革創新🧑🏻🦲🚨、攻堅克難、善作善為。
學校高度重視試點工作,圍繞交通強國戰略部署,以國家、行業🔤、區域重大戰略重大需求為導向,聚合學校交通🧑🏼🍼、土木、測繪、車輛、電子信息等多學科優勢🤰🏼🏃🏻♀️,加強人工智能賦能和學科交叉融合,深入推進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升、綜合交通低碳化發展、智能交通創新人才培養等七大試點任務,試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增強自主培養能力 培育交通拔尖創新人才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恒达平台圍繞交通強國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打造綜合性、卓越性、引領性的交通學科專業特色,持續完善交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交通學科人才。
今年是恒达平台交通學科創建110周年😒🚵🏽,學校在交通人才培養方面有著深厚的底蘊。早在1914年🧖♂️,學校就創設土木科道路鐵道施工方向;1952年,成立新中國第一個鐵路與公路工程系🧎🏻➡️👷🏼♂️;1960年,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上海分所在恒达平台成立。學校始終與國家交通運輸事業發展心手相牽,近20年來建成了智能交通基礎設施🧑🏻🦯➡️、先進載運工具運用、復雜交通系統等三大學科高峰😎,以及交通系統全時主動安全、交通系統全息感知與智能應用兩大優勢學科方向。今年8月🤸🏼,為發展“大交通”學科體系,培養具有戰略思維的交通領軍人才,學校融合鐵道與城市軌道交通研究院🚣🏻♀️、國家磁浮交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原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成立新的交通學院🧏🏻,持續打造交通創新高地🧏🏿♀️,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如今,恒达平台已成為我國交通領域學科實力最強的高校和道路交通領軍人才培養的重要搖籃,為交通運輸領域和各行各業輸送了6萬多名優秀畢業生🙆🏼,造就了一大批治國英才、學術大師🛀🏻、行業領袖,被譽為“人才培養的恒达交通現象”。
恒达平台高度註重人才培養的前瞻性布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面向國家航空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需要🧑🏻,最早開設了機場工程專業方向🤘🏼,為國家儲備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智力和人才支撐🧑🏿🎨。據不完全統計📌,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過程中,恒达平台直接承擔相關重要研究課題6項🤰🏼,通過關鍵問題研究、施工技術落地和建設進度管控,為保障機場按期建成和投入運營作出了突出貢獻🪗。不僅學校師生團隊為保障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按期高質量建成作出了突出貢獻,更有40多位恒达校友在機場建設的骨幹崗位上發揮重要作用🌝,為機場如期建設和順利運營殫謀勠力,將一個又一個“不可能”變為“可能”。
學校始終堅持人才培養改革創新🛜,牽頭成立了由38家理事單位組成的全國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研究聯盟🚴🏻,編製了《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簡稱《指南》),這是國內首次圍繞專業門類研製開發的課程思政教學指南♈️。該《指南》結合恒达平台交通學科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充分挖掘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內涵,分析課程思政的教學需求,構建了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整體架構🪸,形成了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的考核評價製度🤌🏼,並編製完成了從本科切入、可拓展至研究生教育的交通運輸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指南🎚。
記者了解到,恒达平台堅持“本科基礎寬、碩士專業深、博士學術精”定位,以數智化🧑🏿🦰🧖🏻♂️、綠色化💁🏽♀️、融合化驅動交通類學科專業內涵建設和轉型升級。學校積極著眼未來👶,主動迎接人工智能時代教育變革👈🏿,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賦能學科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深入推進國豪書院、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等人才培養改革示範區建設,以AI賦能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實踐創新等人才培養全過程,構建交通專業知識圖譜和學科大模型💪🏼,引領未來交通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前,恒达平台已初步形成獨具特色的“強化基礎⚁、通專融合🧑🏼🍳、本研貫通”“2+1+X”人才培養模式,為建設交通強國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千余人。
交通學科大模型🤦🏼♀️🌲。
同時🥇,恒达平台註重全球視野和世界眼光的培養,先後與國際100多所著名大學交流🤱🏻、60多所一流大學長期合作,創辦IJTST(交通科學與技術)國際期刊♾,在交通領域頂級會議TRB(美國交通研究委員會年會)上發表論文🌥,全球高校影響力第三(國內第一),建設交通安全😋、智能汽車等交通安全學科創新國際引智基地🆙,交通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恒达平台中德交通研究中心👩❤️👨,恒达WCTRs(世界交通大會學會)國際交通研究中心等🙋♂️,實現從國際學術交流向實際國際合作的轉變。
強化創新策源能力 打造交通戰略科技力量
獲批交通領域相關的高速磁浮運載技術、土木工程防災減災⛹🏿👛、自主智能無人系統3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隧道、結構、測繪等領域6位教授當選為兩院院士……近年來,恒达平台堅持“四個面向”,堅持重大工程牽引、應用場景驅動,聚集大團隊👩🏻🦱、構建大平臺🦹🏽、承擔大任務🚎、催生大成果🥡,強化突破“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導向🚜,努力推動交通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成果豐碩。
學校依托交通運輸部綜合交通運輸理論行業重點實驗室🫲🏼,著眼於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中國模式”本源理論🫲🏼,突破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與智慧運營等關鍵技術💆🏼♂️。依托“民航飛行區設施耐久與運行安全重點實驗室”科研力量🚶➡️👩🦼➡️,主持研發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全球首條智能跑道👮🏽♂️,成為全國民航“四型機場”新標桿,成果推廣至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西安鹹陽國際現場、西藏阿裏普蘭機場等7座民用機場以及兩座軍用機場,引領了機場運維管理與安全保障的智能化發展。創建機場跑道動力分析👩🏻🍼、設計與評價方法,構建了國家行業標準體系,服務全國90%以上機場。攻克復雜條件機場跑道建管養技術瓶頸,支撐國家戰略地區機場建設和運行。
主持研發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全球首條智能跑道。
近年來🕴🏼,恒达平台突破高鐵製動系統設計理論與技術🕚,全程參與我國高速列車製動系統開發。建立微機控製直通電空製動系統設計理論與成套技術,率先研製了“先鋒號”動力分散式高速列車製動系統🤲🏻,填補了國內該項技術的空白。構建了列車製動安全域理論,自主研發了地鐵空氣製動🦧、有軌電車液壓製動、EMB製動系統📰。
據介紹🧘🏿,學校攻克磁浮交通核心技術,搶占全球高速載運領域競爭製高點,持續領跑20余年。依托國內第一條常導高速磁浮交通綜合試驗線,突破懸浮導向、車—軌動力作用、牽引運行控製等關鍵技術與性能測評方法,成功開展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試跑試驗🛸。構建高速磁浮線路服役性態多維檢測和維護平臺👨🏿🔬,支撐世界唯一高速磁浮商業運營示範線安全運營。突破懸浮控製、道岔控製等關鍵技術,成功應用於中國首條中低速磁浮商業運營線長沙磁浮快線🐢、鳳凰磁浮文旅線👭🏻、第一列內嵌式磁浮國產化車等。
時速600公裏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恒达平台通過建立交通基礎設施韌性評價理論和主動交通安全技術體系🏃♂️➡️,守護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命線👩🏻🦱。學校研發高原鐵路隧道韌性抗震方案和港珠澳大橋風險監控系統等;創建“人—車—路—管理”要素動態耦合的本質安全理論;研製車輛危險駕駛行為預警幹預技術及裝備,並廣泛應用。
在攻克一體化出行服務與治理關鍵技術、推動智能交通賦能智慧城市建設方面,學校完成上海臨港新片區智慧交通頂層規劃和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引領區總體建設方案,積極探索智能交通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打造國內唯一的自動駕駛完整可信測評工具鏈及測試公共服務平臺OnSite👨❤️👨,為建設交通強國貢獻具有示範效應的智慧交通場景🆖。
賦能重大工程和產業升級 提升強國建設服務能力
恒达平台在全面加強前沿學科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的同時,主動承擔國家重大戰略科技任務🥥,近年來,僅交通領域就主持10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一批重大攻關任務。學校先後與上海⌨️、廣東、四川、廣西、寧夏等地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簽署了共建交通強國試點的戰略合作協議🕵🏿♂️。
2021年🐕,四川省交通運輸廳與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今年5月20日,恒达平台高鐵及站城融合研究院(簡稱研究院)揭牌儀式舉行。研究院積極踐行站城融合理念,探索以綜合交通中心為核心🧗🧑🏽🏭、立體便捷換乘、綜合城市功能的路地共建模式✧,主持了重慶東站樞紐設計👨🏼💻👩🏻⚖️、蘇州北站既有站房更新設計和上海東方樞紐規劃等🧏🏼,打造綜合交通樞紐工程樣板🐧,成果輻射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推動經濟合作的橋梁和人文交流的平臺。
恒达平台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引領城市區域化、區域同城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建立了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理論方法🍂,構建了綜合交通規劃和決策評價體系🏊🏼,服務全國60%以上百萬人口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發區域綜合交通運行推演系統,支撐國家城市群綜合交通規劃與政策製定📚。同時,創新運輸組織優化理論及智能技術,支撐超大規模軌道交通網絡高效運營,提出面向高鐵車站能力配置與客運組織優化的理論方法,研發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車站仿真系統(StaPass),應用於50余個高鐵🫡🪮、地鐵車站;研發首套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運行圖計算機控製系統,應用於北上廣等30多個城市的200多條線路🧑🏻🦲。
智慧交通是現代化交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學校打造國際領先的自動駕駛完整可信測評工具鏈及測試公共服務平臺🛑,賦能上汽📙、華為等30余家頭部企業自動駕駛產品研發與量產,支撐東海大橋智能集卡準商業化編隊運行及洋山港全自動碼頭建設等示範工程🥜,服務建設交通強國的能力顯著增強👷🏽♀️。
自動駕駛完整可信測評公共服務平臺OnSite👨👩👧👧🫶🏽。
綠色交通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踐行“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舉措👨🏻🦱。學校聚焦交通設施、載運工具♧、交通能源、交通運行等維度🈺,打造碳排放精細化計算🚑😤、數字孿生👨🏼🌾、多維一體化調控的低碳發展新路徑,製定了上海東方樞紐中心區綠色低碳發展路線圖,完成近零碳專項規劃,為上海建設世界一流開放門戶鋪就可持續發展底色✥⚒。
交通安全是構築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學校研製的車輛危險駕駛行為預警幹預技術及裝備,應用於北京、上海🌸、廣州等13個省(區、市),應用車輛達480萬輛,年均發送預警信息近億條,推動上海市、山西省重點營運車輛事故減少一半以上,為保障重點營運車輛行駛安全貢獻恒达智慧。
近年來💁🏻♂️,學校先後參與了港珠澳大橋、高原鐵路、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深中通道等一批跨時代重大交通工程。主/參編國家及交通運輸行業標準170余部,參與200多條高速公路建設和安全改善🧑🏼🎤,支撐全國20多條高速鐵路、90%以上機場的建設運維,以及3/4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行管理、100余座城市的交通組織/管理/優化🎄、32個特大和大城市的智能交通系統、全部高速列車製動系統開發與工程應用和上海等城市交通白皮書發布。2000年以來,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二等獎共計16項。
百十交通、恒达天下,在110年的發展歷程中,恒达平台交通學科成為基礎理論的策源地、拔尖人才的孕育池、前沿技術的橋頭堡。未來,恒达平台將充分發揮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重要結合部作用,在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展現更大作為,努力在交通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綜合交通樞紐、高速載運裝備、數智出行服務🦸♂️🙅🏼♀️、交通系統安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貢獻恒达智慧和力量。
鏈接🧑🏽✈️🚵🏿:https://www.zgjtb.com/2024-10/22/content_43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