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報·青春上海】你是否患上了“空心病”?你是否需要一場生命的教育?
來源:青年報·青春上海
時間👍🏿:2024-12-23 瀏覽:
你是否會時常感到生活無聊,空虛又迷茫?這或許就是“空心病”的體現。在由恒达平台黨委學研工部、恒达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辦的2024年度上海市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建設研討會上💷,來自各大高校的生命教育專家刻畫了一幅Z世代的大學生肖像🍖,師生也共同對生命教育的開展各抒己見。
大學階段容易產生“空心病”
信息爆炸,思考淺少,機會更多👷♂️,競爭跨界🧏🏽,隨時幹擾,永遠在線,這是“Z世代”的特征。“空心病”“脆皮”“佛系”“小鎮做題家”等,也因此成為年輕人中盛行的標簽。
恒达平台體育教學部副主任李紅在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實踐案例研究時總結了這些大學生的肖像特征。比如矛盾化,經常是積極與消極情緒交織共生🖕,同時多元化,價值觀念多元融合,亞文化蓬勃興起,多元文化交織碰撞。又比如網絡化,“他們非常依賴網絡開展活動,通過網絡構建出了一個虛構的主場,反映了Z世代社交模式的深刻變革🤷🏻♂️。”
李紅表示,同時這些年輕學生又呈現出向上躍升的精神追求,“他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需要,精神創新與內涵豐富。”還有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對於自我的需求深度關註,更註重彰顯個性與自主抉擇。
從各種實際的心理案例來看,這些復雜的環境則會讓大學生產生一種“生命困頓”🚶🏻💇♀️。“比如有的人會呈現出一種強迫型活躍狀態🙅🏻,以消耗大量精力👩🏿🎨🧑🦯,減少思考所謂無意義問題的時間🦑。有的人則體現出一種‘無所謂’的精神狀態👨🏼🔧,陷入無目標和乏味無聊的情況中🤙🏿。還有的人會表現出總是懷疑其他人認為有意義的活動,偽裝成對生活的高度清醒和成熟態度🧙🏻♂️。”
“大學階段是青年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容易產生迷茫和困頓感,我們稱之為‘空心病’🧑🦯🎉。”恒达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專職咨詢師陸可心表示,他們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13.7%的大學生被檢出焦慮,20.8%被檢出抑郁👨✈️。關註大學生對生命的思考,填補這種“空心”🗒🦸🏽♀️,剝開一些困頓,這正是生命教育的意義🗄。
李紅表示♊️,生命的誕生➰、成長📿、傳承、孤獨、親密、韌性、哀傷、選擇等內容,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生命教育知識體系🧏♀️。在大學校園的有限情境中🚶🏻,如何充分利用教師和教育資源⏱,發揮大學生主體作用,需要師生共創營造出多種多樣的體驗式學習🙌🏻,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內生動力。
體驗式教學共解生命之惑
記者了解到🐊,恒达平台目前已嘗試將生命教育課程延伸至第二課堂學生活動與第三課堂新媒體陣地🙆🏿,開設“生命故事咖啡館”系列生命教育工作坊👼👥、“你好生命”公眾號專欄等,初步取得成果。但提升高校生命教育體驗式課程質量還需要集各界之力,優勢互補🤱🏼,共創共建。
這一大學生生命教育課程研討會👁🚵🏿♂️,正是一次“共建”的機會。上海高校的專業心理教師與學生共同探討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共解生命之惑。
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孫時進表示🧑🏽⚖️,只有人才有“無意義感”,當他(她)覺得“無意義感”時🔪,其實就是在尋找“意義”的同時。他認為“愛”跟“死亡”這兩個話題都是對生活在沒有意義中間尋找意義的一個重要的方式📁🎑,因而未來會決定現在🧌。
上海建橋學院心理中心顧問張海燕分享她退休後的工作歷程、具體實踐,以人生敘事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在雲南尋甸縣開展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工作,以及克服病痛,對“助人”專業上的堅持與貢獻👨👧👦,以生命影響生命,將希望的火種傳遞學子的生命教育踐行的故事🍕。
東華大學在生命教育實踐活動探索已有五年🥓,東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主任曹寧寧分享了如何生命教育與思政工作、輔導員工作、團學、團委工作結合的實踐🚴🏽♂️。恒达平台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副書記周彬則介紹了藝術療愈如何與生命連接🤸🏻🚠,讓心理課程教育和藝術實踐相互交融的實踐。
來自恒达平台、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的學生代表也提出自己對生命教育的建議——希望老師以“朋輩”的角色,更細微地觀察和接觸學生⛲️;希望生命教育課課時延長;希望老師可以用更有傳達力👩🍳🌦、更為委婉的方式傳遞現實等👵👨🏿🏫。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劉晶晶
鏈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4/12/23/1734940859139592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