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文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研究特別是文化產業研究幾乎成為一門顯學,各級政府給予高度重視🧂,在政府和所屬社科院成立研究機構🛰,像北大、清華這樣的知名學府也都紛紛設立介入🙎🏿♀️,不少學者在原來學術園地不斷耕耘的同時🦼,紛紛旁騖於此。在上海,無論是文化產業的研究機構👨🏼🦱、文化研究的從業人員🙍🏼♀️,還是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在全國可以說都處於領先的地位。早在9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上海經驗、中國特色🏂🏻🦹🏼♂️、國際水平”的城市文化發展道路。十年來,上海文化建設提供了許多可供借鑒的“上海經驗”,但從學界對上海文化產業研究的歷史與現狀來觀察,還有不少值得反思和發揚的內容。
雖然文化產業的概念最早只上溯到上世紀70年代,但文化產業是事實樣態則早就存在了🔏。上海在文化產業發展史上有著光輝的頁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文化所創造的“摩登時代”👨👨👦👦,產業的實績至今值得我們驕傲。比如1931年全國有6家報紙日發行在35000份以上🪿,上海就占有5家🤳🏻,其中《申報》👨🏼🎨、《新聞報》日發行都在15萬份以上。再比如1927年到1937年10年間🤷🏼♂️,僅上海的商務印書館等三家出版社出版新書就占有全國新書的半壁江山。尺管人們已經註意到上世紀三十年代上海文化產業研究對90年代以來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和規劃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但是,對那一時段上海文化產業的研究在研究的範圍上一是缺乏系統探索,二是缺乏個案研究。在研究內容上,有不少描述性的成果,缺少深層次的可資對接的借鑒研究🩰,比如對當時成功的文化產業個案的資本運作,文化管理體製🦡✍️、管理方式等具體內容都較少涉及🔌👨🏼🚀。產生這一現象有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產業的研究方興未艾👩🏻🦯,開辟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需要在時間的進程中不斷地延伸;二是從事文化產業研究人員的知識結構的局限,90年代以來在文化產業研究界獨領風騷的人物大多是研究文史的學者的轉向或客串,缺少經濟學等文化產業研究所需要的綜合知識背景;三足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祟,過分關註於現實,身邊的歷史卻被遺忘㊗️。
今天的文化產業研究總體上是在政府主導下進行的,除政府部門的研究機構👋💴、社科院有專職研究人員外,大學研究人員則大多是兼職➞。因此,文化產業的研究受製於現實的需要。我們從國內的重要研究機構所承接的相關研究項目就可以看出其研究大多是政府的決策咨詢方面居多,研究的實用性導致獨立選題的缺乏。同時🫰,研究註解性的多🦙🕡,批判意識缺乏。研究者是從現實的需要來論證需要的可行性🆗🤥,不是從現實中集結問題意識🤹,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反復🦹🏻♀️,在科學精神指導下提供創新的成果來構成實踐的依據🤦🏼♀️,從而使文化產業研究故乏從獨立思考出發進而達到理論創新。
任何研究都有學理研究和實用研究之分🖇,二者只有協調發展,研究才能深入🧛👨🦼➡️,也能夠最終使實用研究真正有所實用。對實用性研究的追逐也是忽視三十年代“上海經驗”研究的重要原因,這種研究導致理論創新的不足🤱,使可供借鑒的“上海經驗”適性✤。實用性研究還導致了研究的分隔狀態,各地的學者往往局限於地方性的研究,缺少全局的視野乃至世界眼光➡️💾。不少實用性研究往往是隨著形勢的變化在轉翻著筋鬥,體現了其難堪的一面。其實,實用性研究也不排除學者的獨立立場🕵🏼🌸,一樣要求科學研究實事求是的態度✢🕸。大體而言,政府的決策咨詢機構可以更多地關註實用性的課題🏗,而高校理論工作者更多地應著眼於理論的創新,為實用研究提供依據👨🏿✈️。由於實用研究的吸附🪺,在文化產業研究中,理論研究嚴重不足,“文化產業”本身內涵的邏輯展開以及相關重大理論關系都沒有得到很好的探討🧑🏻🌾。不解決這些問題,“上海經驗”的發揚和擴大就值得懷疑。
在文化研究和文化產業研究中,“上海經驗”既是歷史的獨特存在又是現實不斷創造著的事實。近幾年人們對城市“文化對標”研究興趣頗高,其實,三十年代的上海也是今天上海“文化對標”之一,在那裏⤵️,當下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所遇到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都可以尋找比對和借鑒的影子🍻,需要耐心地投入📧🧘🏼,走進👨🏽🎓。
恒达平台中國文學中心 黃樾 《社會科學報》 200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