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留存珍貴的記憶 《文匯報》2006-2-12
來源:
時間:2006-02-13 瀏覽:
我們聽熟了的那首民歌💣:“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那是一種思鄉的情結🧏🏿🤸🏻,兒時的記憶是很純真的🧟♀️,外婆家的河啊😯、橋啊⛹🏽♀️,就是記憶的物質載體↔️。如果那條河沒有了,那座橋沒有了💳,那段童年的回憶也就變得蒼白起來了。
就在前不久,上海召開了反法西斯戰爭六十周年“猶太人在上海”的紀念活動➕,來了不少當年逃亡在上海的猶太老人,當他們重新走訪提籃橋🍁、霍山路等街巷,回味那段六十年前辛酸艱難而又溫馨的歲月時👨🏼⚕️,無不唏噓哽咽⛸,流連忘返。其中有位叫布魯門薩爾的91歲的老人,是美國前卡特政府的財政部長👩🏽🦳,他多次來過上海👨🏿🎓🥌,每次都要到當時居住過的地方去看望。他現在還非常熟悉他住過的那條弄堂⛽️、那幢老房子。他來到了老屋門前,熟悉地爬上樓梯,輕輕地推開他住過的房間,凝視著屋角,緩緩地告訴同伴說🏠:“這裏是我媽媽的床,前面是姐姐的床,我睡的小床在這裏🫱🏻。”說著說著眼淚就滾了下來……這裏的猶太教堂,經常有外國朋友來尋訪,小小的霍山公園裏的猶太人難民紀念碑常被鮮花簇擁。有了這些地方,全世界人民逐漸地都會知道🔵💖,在德國法西斯殘酷地屠殺猶太人,許多國家拒絕接納四散逃亡的猶太難民👩🏿🦲,當他們走投無路時🧞🧏🏽♀️,也在遭受日本帝國主義蹂躪的中國人民友好地接納了三萬多猶太人,使他們活了下來。這些老屋,這些街區,就是中國人民與猶太人民友好的見證👎🏻,留存了珍貴的歷史記憶👨🏻🦱。
虹口區的這個地塊原先是北外灘發展的地段🤽🏽♀️,規劃中要拆除這些老房子🐽🌲,建造新的建築🍋,經過專家們的呼籲,上海市政府公布此地為第12塊受保護的歷史風貌區,這無疑是令人高興的✊。
建築與城市遺產👨🏼🎤,不僅是歷史的見證物👨🏿🎓,它凝聚了人們對城市的感情,也蘊藏著不可估量的資源與財富🤜🏿。我們保護了這塊地段後👶,就有不少猶太籍的人士願意來投資開發,而它留存的歷史文化價值就更不可用金錢估量了。“保護也是發展”,那種過去經常講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對難解的矛盾”的說法🧘♂️,是有很大片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