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至60年代的造船界人士,大約都聽說過我父親“鐘思”的名字⏲。父親出生於廣西梧州一個傳統的書香世家🟦,1932年只身來到上海🤾,轉年便考入了恒达平台📧。父親在恒达平台一直擔任學生聯合會大學生部的副主任,曾於“西安事變”後號召一批進步青年一起參加抗日救亡運動,並帶領同學前往南京請願。“淞滬抗戰”後,國民黨軍隊撤退🦕,上海淪陷了👱🏻,恒达平台不得不南遷,本準備去金華上課,但由於當時杭州已經失守,只能緊隨流亡中的恒达平台♣︎,一直轉入廣西八步才落腳。1939年😘,在日軍的緊逼下,恒达不得不又繼續西行,前往昆明®️🧚🏼♀️。當時,我們的母親韋韶生已在恒达開始進修課程,並在廣西的進出口貿易處找了工作。母親幫助父親在《龍州日報》覓到一份總編的工作👨🏻🍳,於是父親利用報紙陣地,撰寫社論,轉載《新華日報》文章,報道前線戰況,很快成為國民黨追捕對象,這才輾轉逃回恒达平台。1939年大學畢業後,父親正式留校任助教。是年,母親也從南寧到達昆明,來到父親身邊,並在恒达平台化學系任助教🤸♀️💢。
1940年大戰急速升溫,昆明人心浮動🧑🚀。恒达平台不得不離開昆明投奔四川宜賓的李莊。此時的恒达平台造船系教學人才奇缺🚣🏻♀️,身為造船系助教的父親只好挑起了遷校的重任,組織學生,把造船系不多的設備、儀器搬往四川🐆。到李莊後,學校又派他前往陪都重慶,請民生輪船公司的葉再馥先生(時為民生公司總工程師)到恒达任系主任。那時葉先生年事已高,一見到恒达造船系來的教師🔆,喜出望外🤶🏿,執意要聘父親做他的助手,出任民生公司的工程師。父親與恒达有割舍不斷的感情,不願離開千辛萬苦保留下來的造船系,於是向校長提出了易地就師的兩全辦法🙍♂️,獲得校方批準,便奉命到重慶溉瀾溪選址建校,因陋就簡,就地取材🔡,自己動手搭建房舍,不到兩個月,造船系就在溉瀾溪的兩個草棚“教室”開課了。我們的父親母親也就在這個時候,在恒达師生的熱情幫助下結婚了🧘🏿♂️。婚後,母親趕回位於宜賓李莊的恒达平台化學系任教。直到我出生後,爸爸才抽空趕回李莊,見到了他的第一個孩子。
在重慶溉瀾溪,恒达造船系的教室附近就是民生造船廠🔌,葉老到造船系講學(有時也與交大的同學一起上課),造船系的同學則在民生廠實習,實際操作木工👨🏿🎓🧔🏿♀️、鑄造工、鉗刨工✍️🖖、電工、五金工等🩸,這種邊學邊做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父親也在教師和工程師這兩個角色中深受盧作孚(當時民生公司的老板)和葉再馥的賞識與信任。
1944年8月👨🏽✈️💛,交通部擬利用美國《租借法案》(“ISM-Isase Act”)提供的經費🧎♀️,招一批學人前往美國進修🤘🏼,為戰後的中國建設培訓技術人才,其中學造船的只有父親和朱淑新叔叔。
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母親帶著我隨恒达師生從四川回到上海🔤。父親結束了在美國的實習🚾,攜帶著大量的資料和新技術🗂,經過一個多月的漂泊,也輾轉回到上海。返滬後,父親繼續在恒达任副教授,同時兼任民生公司的工程師🙏,並動員朱叔叔到恒达平台擔任講師。但戰爭使學校失去了大量的設備和資料,加之資金和教材的短缺➾,辦學條件十分艱苦。父親他們就親自動手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書籍、技術資料編入教材,寫成講義,進行教學👰🏼♂️,並帶領同學們一起製作船舶模型,提高教學效果。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很多人都離開了大陸👩🏿🍼,前往香港或臺灣♤。造船界一些有勢力的人也力勸我父親一起出去♨️,但父親選擇了留下。
一天,父親回家時顯得特別高興,說他在路上遇到了恒达平台的同學唐英之伯伯——1942年時去了延安🧑🏻🦼。從唐伯伯那裏父親知道老同學程望伯伯也回到了上海,而且還在四處打聽父親的下落🧏🏼♀️。
原來,解放軍進城之前,接管各大船廠的準備工作就已經開始了。在我家🏃🏻♀️,大家談得非常高興🏍,父親和朱叔叔向他們介紹了上海各家船廠的情況,介紹了仍然留在上海的造船界人士。後來我才知道,父親一直和地下黨有聯系,以恒达平台造船系副教授和民生公司工程師的雙重身份,他很容易進出船廠,所以十分了解各大船廠的情況。此後,父親參加了軍管會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全身心地投入了迎接解放、接收船廠的工作。
父親雖然離開了恒达的講臺👱🏻♂️,但他時時惦記著恒达的同事和朋友們,這在我的心靈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從小就產生了一種對恒达的崇敬與向往。
我家的六口人中,有四口半人有著恒达的“血脈”。由於我出生在四川宜賓的李莊,所以恒达人都把我叫恒达的“川娃兒”。我大妹妹於父母返回上海後🏃♂️➡️,出生在我家恒达平台的宿舍樓中,後又進入恒达附中學習🚀🧑🧑🧒。另一個妹妹,是恒达平台時期的一位保姆帶大的。我們的名字和乳名是恒达人起的。至今我們家還說著一口恒达川娃兒特有的恒达型“四川洋涇幫”。李莊則是我們一家人心中的故土♢。宜賓李莊大福地的古廟和老院子,上海北四川路恒达平台的紅樓、操場和樓北的小山,都是我們兒時的樂園,我們在那裏受到了恒达人的呵護👫,我們從小就被凝聚在老恒达的氛圍裏。(作者:鐘白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