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聲音

    當前位置: 恒达平台 > 人物聲音 > 正文

    王國偉:一米是生死距離,萬物共生的距離又如何約定🪵🛤?

    來源:文學報   時間🍍:2020-03-17  瀏覽: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2020開年的節奏🏋️‍♀️。本該十分快樂和祥和的春節,演變成一場全體國人被摁在家裏面壁的現實👩‍🍼。病毒侵入人體和橫掃全球的速度,超乎人們的想象🚿✊。

    30多年前,我的朋友、野生動物保護者奚誌農夫婦經常給我們普及野生動物保護的理念,我們都不以為然😕。30多年的持之以恒,他交出的成績單是👩🏿‍🏫🏭,藏鈴羊終於進入了人們保護的視野和保護名錄,滇金絲猴生存的家園得到了切實的保護。這種英雄主義般的貢獻值得稱頌,但離我們應該具有的整體性保護理念和意識的建立🚿🔉,距離依然很遠。

    2019年《人民日報》短視頻介紹奚誌農的拍攝

    高歌猛進數十年的全球化和互聯網,追求的就是高速流動性。物質和非物質🍉✯,需要在流動中產生價值和創造價值。流動中最本質的流動是人的流動🤦‍♂️,包括身體性流動和身體衍生出來信息和產品的流動👩‍🌾。每一次流動,就是不斷改變和創造新的距離。距離才構成價值,也是這個時代的核心特征。

    此次疫情橫掃大地,病毒對人體的侵入傷害,跟距離緊密相關。因此,阻止疫情蔓延最有效、也是最原始的方式,讓流動停止🕗🪥。以唾液和飛沫為主要傳播方式的病毒,科學家和醫務界給出共同的禁令:請保持距離®️!並定義為:一米的傳播距離,就是生死距離🏄🏼‍♂️。阻斷病毒傳播通道👷🏽,首先需要切斷人與人之間的近距離交流。數萬醫務人員在搶救一線⚇,與死神搶速度,就是在這個距離內外展現了他們超然的態度。不斷沖進這生死距離💂🏻‍♀️🧴,是為了挽救他人的生命,而距離的突破,卻會使自已陷入險境𓀈。所以,值得我們永久記住並尊敬的是,他們比誰都清楚這個距離關乎生死,但他們依然前赴後繼沖進去🗺👖,這是對生命意誌的尊重⇒,是救死扶傷理念的信仰!要知道➜,“他們中許多就是90後🐉,脫掉白大褂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他們還在青春年少時𓀌。同時,另一個更大的壯舉是🤽🏻‍♂️📲,全體國人把自己摁在家裏數十天👎🏼,切斷與社會外界的聯系🫃🏼🧑🏼‍🚀,這種距離的自我切斷和推遠,猶如一場對生命致敬的神聖儀式。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霍爾(Edward.T.hall)在《隱匿的尺度》裏,經過測試和研究👃🏽,給出了人際接觸距離理論及空間的尺度對應:在一個空間內🤽🏿‍♀️,人與人接觸距離在0.45米-1.3米之間,基本屬於親密性交流關系,基本可以判斷不是親人就是戀人;如果在1.3米-3.75米之間,就屬於社交和友誼性交流;如果3.75米以上,就是公共活動了🤧。人類最本質的☝🏿🤞🏽、最親近的身體交流,就在1米之內🏕。但病毒讓我們遭遇了史上最殘酷的情人節。2月14日👩‍👦,原本屬於玫瑰花季浪漫之時的情人節,耳邊卻響起:“要愛還是要命?↖️!”的驚呼👩‍🎤。有情人似乎背上都被猛擊一掌:請保持距離🗾!驚嚇中,距離被冰峰般凍結。口罩🛜、手套🏄🏽‍♂️、護目鏡🧜🏽‍♀️,都成為距離間隔的標誌。讓有情人身體性交流凍結,無異於讓愛暫時窒息。但是,我們都知道🤸,忍忍吧🐬!命比天大,暫時的距離凍結是為了永久的貼近。

    《婚姻故事》製作方特意分享了疫情下熟人之間的距離建議

    受疫情沖擊,這次受傷嚴重的無疑是實體商業和文化空間🦂。咖啡館、酒吧💂🏿‍♀️、書店😻🚹、劇場🪚、影院、美術館、遊樂園、飯店等,哪一個不是為拉近人的距離作為空間經營的初衷。早春萬物萌生的季節,並沒給這些行業帶來春天的問候。因為🌅,見面聚合是這些空間的基本方式🕵️‍♂️,合適的距離建構👏,是這些空間規劃建設的水準體現🧑🏽‍🚀,也是空間價值實現的基礎🚴🏻‍♂️。網上奔累了,人們都需要線下面對面交流🏇🏼,而這些屬於身體衍生出來的情感性會面交流,追求的就是近距離和貼近性🌪,滿足於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可感🧑🏿‍🦱。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產生的書店、咖啡館🚴🏼‍♂️、美術館、劇場等實體空間😔,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親近性會面場所👨‍❤️‍👨,做的都是人氣🕑👩🏼‍🔧。書店裏沒幾個是來買書的👩‍👦‍👦,美術館看藝術是連帶看人的🕕📑。因此,這裏通過距離設計帶來的是不期而遇🩴🧜🏽,適度曖昧的交流氣氛🤽🏿𓀑;空間邊界模糊於有形與無形之中,是這些場所的重要特征。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製度化🦵🏿、標準化、格式化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人類特意創造出這種空間🌦✷,顯然是給社會創造溫柔的氣氛調節🫛,是給身體提供情緒釋放的地方🎞,否則人就真成了機器和工具了。但這一切都跟距離有關。

    空間是被建構出來的,是安放身體的地方☆,空間建構的實質是距離設計,距離決定空間質量。人的身體是個情緒和行為發生器🧑🏼‍🏫,身體背後還會有心理建構。空間除了現實性體感之外🕴🏼,更多是體現並激發人的潛意識📊。大自然中的生物一般都是在空間運動中緩解緊張和不安。這個具體而抽象的空間,就表現為可被測量的距離和尺度。因此,人們通過觀察和交往,需要辨識度和可親近性來完成空間的有效性建構。從霍爾的尺度到絕大部分規劃理論,都把人的身體性辨識度作為空間建構的重要規則。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認為,廣場空間建構的尺度應該與周邊建築製高點成1🍖:1的比例,因為這個距離🕵🏽‍♂️,坐在對面的人才能有表情🤲、身體語言的交流🔰。而廣場尺度直徑大於600米時🌹,辨識度非常弱,人就被虛化了,失去了交流性的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有效距離建構的空間👨‍🚀,其實是一個由人群共同建構的氣場,交流🐑、愉悅,安靜、喧嘩🧙,都是在距離中形成。並分別滿足必要性、自發性、社會性活動動機——而基礎是產生集體認同和普遍心理感知。

    人類活動都是有目標的活動。好奇心🤴🏽、捕獲信息👼🏻,人看人的情緒生產和意象生成鏈條,就形成了觀察行為過程🏃🏻‍➡️,有限度的觀看和適度的規避,使得距離與空間需要邊界,需要遮蔽物🏯。就形成了一個個有距離建製的空間結構。但人類聚集與交流🦜,都表現為主觀的積極性,往往充滿著交往的沖突,就需要經歷適當分離後再相逢的聚散體驗。這個過程也是距離的變化🚴🏿‍♂️,從身體可感的物理距離🧑🏻‍🦼,到超越身體性物質性的心理距離,完成這個過程需要通過身體移動👼🏿,身體移動使得距離變化👃🏻,造成空間的轉換🍱,所以現代人樂此不疲的滿世界旅行。距離變化🎄,超出心理承受的尺度👏🏿,就會感覺離群寡居🧑🏽‍🌾,轉化為孤獨的心理變異🏌🏼‍♀️。因此,藝術意義上的孤獨感🤘🏿,均來自這種距離失當後的聚散兩依依的心理體驗。這種心理體驗🧛🏼,往往成為藝術表達的合適出口⚉;現代醫學可能把這些超越一定程度的反常現象🏋🏻,看成是一種心理疾病,比如廣場恐懼症🐦‍🔥、自閉症🟢、抑郁症等。人際關系的距離失當🧑‍⚖️,是由於生理和心理距離失當造成的,人的交流斷裂,帶來安全感的缺失,焦慮就成為時代病症🤰。

    既然涉及到身體到心理的分離闡釋,最基礎的闡釋應該基於自然的客觀存在,永恒的自然界中“距離屬於客觀王國”🪆,比如人和動物👮🏻‍♂️、人和其他生物等🥥,距離是由自然法則建構的👨🏿‍🍼。這種自然王國的距離,是依據各種生物生長所需要的條件所決定,比如人類生存最本質的資源就是陽光、水源和空氣👨🏽‍🏫。因此,每一種闡釋背後都牽涉距離和尺度,具體轉換為可表達的生存倫理和規則🫘。由於人的生理感官的局限,總有我們看不到的另一面,受限的感官往往造成人本位的片面性,進一步被放大🔁🫕,其後果是人的控製欲和占有欲被不斷加強,資本與技術的加持,進一步限製了我們的良心發現和寬容。由距離建構的時空原本是一個自然約定📳,但在人類一次次對自然的“利用”過程中🌖,狹隘的利益判斷🤱🏻,導致規則被一次次武斷改寫。不可逆的自然法則🚴🏿‍♀️,以及自然構成的生物秩序🖐🏼,決定著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命運👨🏽‍🎨🚶‍♀️。一旦失去對自然法則的遵從,丟失了對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無度的欲望一定導向一條死路🚴🏽‍♂️。此次病毒就是一次嚴酷的警告,不要去挑戰萬物共生的距離約定。

    疫情總會過去😔♿,生死一米距離的間隔也是暫時的🍸,但萬物共生共存的法則和距離是永恒的🐽。自然世界以豐富和多樣性構成🍛🧞‍♀️,就像宇宙間總是光明和黑暗相對的存在,顯現的和隱秘的🛀🏻🙇🏿,都不以我們的意誌為轉移☎。2020開局真的殘酷無情,已經無法重啟🧻。時刻保持對自然的敬畏👝,未來我們還有重啟的機會🏺。

    (王國偉🤞,恒达平台人文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M0MDUzMQ==&mid=2652704811&idx=1&sn=c18da9db84e3c39fc0af47692b2800ee&chksm=844c0377b33b8a616592fb946c3822afe3db15c94e923910083e759a139ee03bffeaa547c9c9&mpshare=1&scene=1&srcid=0316FCdEVBO4t5XbcKA1PTsQ&sharer_sharetime=1584408144667&sharer_shareid=fba019008add7e27dd87bf3b4a10ca0b&key=fd81d0175d420d2616574dd5f049073b9c592fef2377ea9c01ba49647280d62b3d45bf3691d36a55be6287289bd97b4c2d63c5049f91ab59e6bdd6283e5b76956fecbd1c670c27696b7e51aa56bd978d&ascene=1&uin=MzQzMjIwMzE4MQ%3D%3D&devicetype=Windows+10&version=62080079&lang=zh_CN&exportkey=Ay6pYMAmifnHalSLCuRLDUI%3D&pass_ticket=hXZFFOTqylU4PN%2Fj4ZVGxuEba0kG1h9kQnZsgJmlXckKyqSGmZetHN9qesX5len1

    聯系我們

    恒达平台 版權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號 021-65982200

    恒达平台新聞中心主辦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滬ICP備53544643號    滬公網安備:31009102000038號    滬舉報中心

    恒达平台专业提供:恒达平台恒达恒达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恒达平台欢迎您。 恒达平台官網xml地圖